雨水與驚蟄節氣之間,我國南方大部已然回暖,展開一幅幅早春畫卷。
開學還早,就地下田。華中農業大學近日發出倡議,建議師生就地幫助春耕生產,踐行“知農愛農、強農興農”理念,在這幅初春畫卷上,師生躍然農事一線,共同上好這堂“田間大課”。
劉思思正在與村民探討病虫害防治。(受訪者供圖 )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這片蠶豆植株上有真菌病害,上部葉片有霜霉病,下部葉片有炭疽病。”2月27日,江蘇省啟東市南陽鎮富興村二組,村民正在蠶豆地裡和華中農大理學院的劉思思老師探討病虫害防治。
“這裡面首先要區分真菌病害和細菌病害,再對症下藥!”劉思思一邊指著“受傷”的葉片,一邊闡釋其中的道理。
通過了解和觀察病情,她推薦使用多菌靈防治真菌病害,生物農藥農用鏈霉素用於防治曾在辣椒上發生的細菌病害。可是當地農民沒用過這類藥,他們隻聽農資機構老板的推薦使用了一種“水肥”,劉思思打比方道:“這“水肥”就像保健品一樣,打了沒壞處,卻‘治標不治本’。”聽了劉思思的分析得,當地農民開始用她推薦的農藥,本地無貨的還專門讓劉思思幫忙從網上購買使用。
農藥學專業畢業的劉思思自打解除自我隔離之后,就開始思考如何可以發揮自己的專業知識為春耕提供一點幫助,遇到附近的農民不知該如何使用農藥,拿不准一桶水加多少藥,農藥和化肥能不能混用等問題,她都一一予以解答。一些農民因為年紀較大看不清說明書,劉思思幫助他們計算用量,調制藥水。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劉思思說,把書本上的知識變成指導農業生產實踐,自己感覺這是抗爭病毒的最大收獲。她說,希望以后的研究能更多集中調研一線農業生產,農戶施藥、施肥是一個重要的方面。
當地村民對劉思思的幫扶並沒有多少言語的稱贊,質朴的村民只是問她“吃不吃紅豆飯”。很多得知劉思思在家幫助春耕備耕的師生也紛紛發來信息,有的同學也躍躍欲試,想幫扶當地農民,劉思思鼓勵他們道:“堅持科學精神和謙遜態度,可以講得通俗些,了解他們、融入他們,讓他們相信咱們。”
看著村庄淺淺的油菜花,劉思思說,無比想念農大校園的油菜花海,她期待疫情結束,人盡歡顏、花開爛漫。
韋壯敏正在幫助農民朋友們科學施肥。(受訪者供圖 )
“主動亮明身份用所學反饋老鄉”
廣西柳州鹿寨縣四排鎮龍馬龍村龍騰屯,艷陽和煦,柑橘林郁郁蔥蔥,遠處成排的桉樹迎風搖曳。
2月上旬,在村子的一片柑橘林裡,總能看到一個年輕的身影,2018級農藝與種業專業碩士研究生韋壯敏正幫助農民朋友們科學施肥。
因為隔離,副鎮長來到韋壯敏家裡慰問韋壯敏,韋壯敏“借機”向鎮長主動亮明身份,“隨時准備上陣”,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為農民朋友減輕壓力。“腐殖質、微肥、復合肥、菜籽枯,這幾樣肥料科學搭配,果樹成長會更快!”這是他結合自己的專業知識和農民經驗得出的結論。
韋壯敏所在村庄有3000多畝林田,其中有1000多畝桉樹,韋壯敏和周圍農民一起為桉樹施肥,挖隴5天、施肥5天,因為是壯族民族聚集區,韋壯敏說和在一起春耕感覺特別有意義。
疫情來襲,柑橘從3元每斤跌至1元甚至幾毛,果賤傷農,很多果農“打不起精神”,他們寧願果子掉落也不願採摘。韋壯敏先做自己家人的工作,再做村民的工作,建議他們繼續打理果樹,鼓勵他們培育樹苗,以待來年。
在韋壯敏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外出賣水果的通道打開,村裡的水果即便沒有水果商進村收購,也可以把水果損失降到最低。接下來,韋壯敏開始摘果、送果、賣果,家裡10畝多柑橘賣完后,他便鼓勵父親一同幫助鄰居運送柑橘。
事實上,2013年底,韋壯敏一家被列為建檔立卡貧困戶,2016年底“摘帽”,同年被定為“跟蹤脫貧戶”。上大學和攻讀碩士學位期間,韋壯敏得到了國家和社會很多幫助,他說,春耕備耕期間自己要用所學反饋父老鄉親。
把“課堂”辦在農業生產一線
劉思思和韋壯敏關注春耕備耕只是學校師生疫情期間關注“三農”的一個縮影。一大批學者教授躬耕在一線,或指導生產、或技術幫扶、或咨詢報告、或提出倡議,用不同方式把“課堂”辦在農業生產一線。
華中農業大學校園春耕圖景。(受訪者供圖 )
2020年是脫貧攻堅關鍵之年。水產學院張學振老師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建始定點扶貧縣的冷水魚,連續幾天,他為建始國硒冷水漁業開發有限公司制定投資項目謀劃表,指導漁場對魚池消毒和對魚分級分池等工作。
植物科學技術學院王永模老師,疫情期滯留湖南。他自發開展水稻螟虫越冬虫量調查,基於超大的殘虫量指出第一代螟虫大發生的風險較高,建議當地農民結合春耕開展灌水滅蛹以降低虫源基礎數。
這幾日,植物科學技術學院周廣生老師體驗了當一把“雲指導”的喜悅。自從他發布《春季湖北油菜田間管理技術及操作要點》的短視頻之后,找他咨詢的微信、QQ消息便源源不斷。周廣生講到,雨水節氣后是油菜生產的關鍵時期,“防早衰、促春發,重防控”,這些都是迫在眉睫的工作。
學生也成為春耕備耕群像的重要組成部分。2月27日,海南鄰水縣玉米南繁基地風和日麗,孫肖鵬和韓素文同學正在為玉米授粉。新冠肺炎爆發,導致了全國交通出行受限,南繁基地技術工人缺乏,科研與生活用品短缺,讓南繁工作“南上加難”。孫肖鵬和韓素文等華農“候鳥”們正想盡辦法,在南繁基地完成科研的春耕備耕。
“人誤地一時,地誤人一年。”疫情之戰須臾不可鬆懈,春耕也到了緊要關頭。華中農大師生“就地下田”生動詮釋了“勤讀力耕,立己達人”的校訓精神。人勤春更早。廣大農業師生正以所學所研,反哺春耕大地,把“宏農學、揚國光”的鴻志踐行到底。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