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的話】
經國序民,正其制度。制度優勢是一個國家的最大優勢,我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及其執行能力的集中體現。讀懂“中國之治”,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關系黨和國家事業興旺發達、國家長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重大問題。
2020年1月2日起,人民網推出《中國之治》欄目,圍繞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多重維度,學習宣傳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聚焦“中國之治”,解析發展背后的“中國密碼”。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委員,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
近來,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牽動著海內外中華兒女和各界人士的心。疫情對於經濟的影響也備受關注。如何充分發揮中國之治的優勢、運用宏觀政策支持防控疫情、應對疫情影響?《中國之治》欄目本期邀請的對話嘉賓是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委員,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共同探討積極發揮財政作用,凝聚戰“疫”強大合力。
疫情對經濟造成暫時性、斷點式影響
人民網: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現對於經濟造成了哪些影響?
劉尚希:眼下的新冠肺炎疫情最明顯的影響,首先是在消費需求方面,例如旅游、餐飲、酒店,以及類似影院、KTV等需要聚集才能消費的行業。對這些行業的影響是斷崖式的,即需求在突然之間消失。但是這種沖擊並沒有對它的生產能力、服務能力等造成損害,影響的是流量,不是經濟存量。所以這種影響短期內是斷點式的,不會在各類需求之間傳遞產生連鎖反應。等待疫情結束后,需求一恢復,企業也能夠逐漸恢復。但是一些企業在目前近乎休眠的狀態下,也要有資金維持,有許多固定的、剛性的開支,如工資、房租等。這就需要政策支持。
其次是對供給方面的影響,尤其是對制造業帶來的連續性影響,即使短期內也可能產生連鎖反應。這更多表現在中小微企業。中小微企業資金鏈脆弱,應收賬款佔比較高。一旦不能及時全面復工復產,企業產能無法充分發揮,營業收入就會大受影響。一方面成本升高,另一方面營業收入減少,此時資金鏈很容易斷裂,這樣可能會造成企業大量虧損甚至倒閉,進而可能引發失業等深層次社會問題。
與對需求的影響不同,疫情沖擊對供給的影響,或者說對生產的影響是連續性的,且有滯后慣性,可能對供給體系造成實質性損害,如一些企業外移、一些企業倒閉,可能使原來完整的產業鏈變得不再完整,使原有供應鏈斷裂而不得不重新搭建新的供應鏈,等等。
統籌施策應重視維持“三鏈”的穩定
人民網:針對以上現象,需要為企業紓解哪些方面的困難?
劉尚希:要高度關注那些脆弱的產業鏈、供應鏈及其薄弱環節,防止疫情沖擊引發“多米諾骨牌效應”。要及時修復因疫情沖擊而斷裂的供應鏈和產業鏈,防止出現永久性損傷。政府與市場要形成合力,政府的作用是居高觀測,科學指導,通過政策去解決堵點、痛點和弱點,而非派干部沖到一個個企業去搞什麼排憂解難。
具體來說,要維持“三鏈”的穩定——資金鏈、供應鏈、產業鏈。首先是資金鏈影響中小微企業的生存狀況,而中小微企業涉及到大量的就業崗位,維系資金鏈就是維系這些存量就業崗位不因疫情出現而大量流失。其次是保障供應鏈,通過維持物流的暢通進而保障供應鏈的順暢運轉,這樣整個經濟才能循環起來。資金鏈、供應鏈得到維持后,產業上各環節趨於穩定,產業鏈才能保持穩定。這樣,整個經濟才能循環起來。經濟循環不暢通,是疫情沖擊帶來的最大問題。
與供應鏈相關聯的是物流的問題。在疫情沖擊之下,一些道路被封、運輸人員減少等,導致物流不暢通。而企業運轉一刻都離不開物流。物流不順暢的情況下可能造成產品積壓,即使復工復產也會造成存貨滯銷,原材料運不進來等現象,進而整個供應鏈形成阻滯,使企業效率降低、成本提高,影響現金流和營業收入。因此,在一個分工協作、高度復雜的經濟體系裡,物流至關重要。
為企業解困,要從暢通循環入手,統籌施策,形成“政策組合”,“點狀政策”是無法解決問題的。所以,需要進一步完善相關政策,圍繞經濟循環來制定和實施,要盡力避免陷入“政策無效而又難以退出”的困境。
出台精准的財稅政策有利於穩定經濟
人民網:目前各級財政疫情防控補助資金已經超過900億元,您認為疫情之下財政政策、資金投入發揮的效用如何?
劉尚希:目前密集出台的多項政策在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穩定經濟運行提供良好支撐。從財政補貼來看,疫情發生以來,財政部門根據疫情態勢和防控需要,持續加大資金投入。一線醫務人員臨時性工作補助、基層防疫經費、中央醫藥物資儲備經費,都有著各級財政資金的堅強保障。
從稅費優惠政策來看,免征民航企業繳納的民航發展基金、對受疫情影響較大的交通運輸、餐飲、住宿、旅游等行業企業,虧損結轉年限在現行結轉5年的基礎上,再延長3年等等,通過減輕企業、個人負擔,促進疫情防控、拉動經濟增長。
同時,政府加強政策調控、保障重點支出。各地各級財政部門也積極行動,因地制宜出台了不少政策措施,為穩定經濟運行提供了良好支撐。應當說,制度優勢是一個國家的最大優勢,也是戰勝疫情的最可靠保証。這一系列政策都彰顯了財政應急兜底的作用。
財稅政策“組合拳”助力企業戰“疫”
人民網:針對疫情對宏觀經濟造成的影響,接下來國家應當採取哪些措施加以應對?
劉尚希:在疫情影響下,直接補貼、間接補貼、防疫物資採購增加,可能會導致地方財政缺口擴大。
對此,需要形成組合性政策加以應對。財政補貼政策和稅費減免政策組合操作。當前需要的是救助式政策或生存性政策,採取直接補貼和間接補貼的方式給企業減負,把保障企業生存、減少倒閉作為首位任務。我們看到,疫情發生以來,財政部門根據疫情態勢和防控需要,持續加大資金投入。在疫情條件下,實施所謂的需求刺激政策是無效的。
首先是要保企業資金鏈。針對企業融資,財政與金融政策協調配合,可提供貸款貼息。同時通過政策性融資有針對性地去解決一些行業和企業面臨的資金短缺問題,幫助企業融資,降低融資成本。對融資擔保也可提供一定的擔保費補貼,從而降低企業的融資成本。另外,地方政府也可以出台措施,對當地企業,可分類分層,採取清單式管理,直接給予適當補貼,維持企業運轉。
其次,應盡快疏通物流,並借機理順物流行業發展的體制問題,解決物流區域格局不合理、地方割據等問題。各地應分類施策,因地制宜,有條件、有步驟地緩解物流不暢通、物流效率低的問題。
第三,釋放正確的宏觀信號,把穩就業放在首位考慮。大量中小微企業是主要的就業渠道,一方面,保中小微企業的資金鏈,就是保就業崗位,減少疫情對就業存量的沖擊,避免由經濟風險轉化為社會風險﹔另一方面,為中小微企業復工復產創造條件,為招工提供幫助。特別是針對一些貧困地區從事種植、養殖的農民,要給與適當的幫扶,克服疫情影響。同時,助力貧困勞動力有序返崗就業,防止返貧。防范失業風險,穩就業也能實現穩增長。
第四,要鼓勵PPP(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和政府購買服務,推出一些市場化改革舉措,充分利用社會資源。財政資金不是無限的,需要引導市場的力量和社會的力量。政府與市場可以形成合力,政府還可以向社會組織購買服務。要有宏觀視野,從整體上來考慮把財政資源與市場、社會資源協同起來發揮作用,改變財政資源單打一的慣性思維和政策思路,以共治共建、合作創新的方式來滿足老百姓對公共服務的需求。
當前的環境中,我們看到政府、市場、社會正通過協調配合形成一種合力,恰恰體現了堅持全國一盤棋,調動各方面積極性,走群眾路線辦大事的顯著優勢。相信隻要堅定信心、同舟共濟、科學防治、精准施策,我們就一定能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鄧志慧、宋子節)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