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之治》

王振耀:如何認識中國特色的慈善事業?

人民網記者  鄧志慧

2020年02月06日00:13  來源:人民網-時政頻道
 

【開欄的話】

經國序民,正其制度。制度優勢是一個國家的最大優勢,我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及其執行能力的集中體現。讀懂“中國之治”,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關系黨和國家事業興旺發達、國家長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重大問題。

2020年1月2日起,人民網推出《中國之治》欄目,圍繞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多重維度,學習宣傳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聚焦“中國之治”,解析發展背后的“中國密碼”。

本期對話嘉賓: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院長王振耀

“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直接關系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直接關系經濟社會大局穩定,也事關我國對外開放。”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近日召開會議,聽取中央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領導小組和有關部門關於疫情防控工作情況的匯報,研究下一步疫情防控工作。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主持會議並發表重要講話。會議強調,這次疫情是對我國治理體系和能力的一次大考。如何發揮“中國之治”的優勢,讓慈善在救災工作中更為專業、有序、有效?《中國之治》欄目本期邀請的對話嘉賓是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院長王振耀,共同探討慈善事業的專業化管理、如何開辟社會成員廣泛參與社會治理的途徑。

武漢戰“疫”慈善機構工作被質疑 主因出在物資調度機制

人民網記者:據媒體報道在這次武漢戰“疫”中有一些慈善機構的工作受到公眾質疑,面對質疑,您覺得最需要做的是什麼?

王振耀:你提到的慈善機構工作受到公眾質疑這個現象,就拿近期的武漢戰“疫”工作來看,我認為主要問題是出在物資調度體系方面,缺乏以醫院和重點社區的需求為本來確立捐贈物資支援和保障的體制,物流運輸經歷的程序式審批過多,時間過長,這樣的機制和程序需要盡快調整,要更為直接、更為便捷。如何讓慈善在救災工作中更為專業、有序、有效?這是一個巨大的挑戰。汶川大地震救援時我當時是在一線組織救災工作,親身體會到大災時期調度物資的極大困難,因此才建議實施一省對一縣的對口支援體制。對於慈善機構而言,面對公眾質疑,我認為最需要做的是一方面應該給政府建議優化捐贈審批程序,盡量不要讓捐贈物資都集中到一個倉庫地點通過分類檢驗、報送分配方案等審批程序后再分發出去,救災物資特別是捐贈物資的調度和有關審批環節盡量直接、快捷,否則容易出現物資調度受裝卸瓶頸和審批程序的影響而產生滯后性現象﹔另一方面我覺得應該鼓勵慈善組織發揮其特有的機動性和靈活性,可以促進慈善組織之間的多樣性合作,劃分重點對口支持的醫院和社區來組織捐贈,使民間組織與政府之間建立一種密切的合作機制,讓民間組織參與日常性的工作並充分發揮其獨特的優勢。

中國的慈善事業需要專業化管理 開展交流對話

人民網記者:您對中國慈善事業的管理有何建議?

王振耀:中國的慈善事業和慈善組織的發展需要具有專業管理的人才和具有專業技能的人才全面參與到管理與服務過程之中,這是未來社會組織特別是社會服務機構和各類公益慈善組織發展過程中必須面對的運營及管理的基本挑戰。不僅管理人員要專業,還需要專業管理技術、專業管理標准和專業管理程序的支撐。中國建立現代慈善體系,提高管理水平,需要的是開展積極的社會對話,包括政府與民間的對話、民間不同類別組織之間的對話等,以促成全社會對於慈善法的廣泛共識。同時,運用多種形式開展現代慈善觀念的公民教育也是十分需要的。通過多方面的努力,使社會大眾在建設現代慈善體系方面形成基本的共識,從而較為自覺地進行自我調整,使慈善事業的發展具有內在的社會動力。

迎接現代慈善戰略轉型 踐行國家治理現代化

人民網記者: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對慈善事業和志願服務提出了新定位、新要求,您是如何理解的?

王振耀: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強調,“重視發揮第三次分配作用,發展慈善等社會公益事業”“統籌完善社會救助、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優撫安置等制度”。這是今后一個時期發展慈善事業和志願服務的行動指南。以社會組織為主要載體的現代慈善,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和內在需求,也是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從一定意義上說,國家治理現代化一個重要方面,就是推進社會的再組織化,確立政府與社會的雙強機制﹔以服務養老、兒童、殘疾人為本的社會服務業是現代慈善的重要內容,也是現代國家治理的基礎工程。現代國家治理體系的建設需要轉變簡單社會管治的理念,發展以人為本的、專業性的社會服務專業組織,以此完成中國社會的現代性重構。

中國公益環境的變化天翻地覆 現代慈善有法可依

人民網記者: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全國人民的數億愛心開啟了中國慈善事業的公益元年。從2008年到2020年,這十幾年間,您覺得中國的公益環境有什麼變化?

王振耀:我認為中國的公益環境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2016年頒布實施《慈善法》,是一個歷史分水嶺,從此以后我們才開始系統建立依法行善的體系,理解什麼叫現代慈善。現代慈善前提是有法可依,有了《慈善法》之后,大家就慢慢接受一個觀念:依法行善,依法治善,這是一個轉折。這恰恰也是新時代最重要的一個特點。

《慈善法》是一座金山 但它的寶藏遠未被挖掘出來

人民網記者:您覺得中國公益慈善事業發展當前主要面臨哪些挑戰?

王振耀:當前的挑戰從宏觀而言,就是如何切實貫徹好《慈善法》。可以說,這部法是一座金山,但它的寶藏遠遠沒有被挖掘出來。具體而言,中國公益慈善事業的發展面臨的一個巨大挑戰是專業化管理亟待提升,需要與社會服務能力有效結合。此外,全民的慈善熱情如何和一些大的平台進行對接還存在缺陷﹔近年來適合中國慈善行業發展的稅收優惠體系初步成型,但還存在著一些障礙。稅收特別是慈善信托的免稅問題已經成為是目前制約企業、個人捐贈以及公益基金會進一步做大做強的一個突出問題,包括股權捐贈在內的各類非現金捐贈、公益組織投資收益的稅收以及慈善組織就業人員的工資收入標准等,尤其是慈善法如何進一步落實為各類具體的行政管理規章,都是公益領域的熱點議題。

慈善精神就是一種大愛 我們的社會需要這種愛的力量

人民網記者:您所理解的慈善精神是什麼?

王振耀:我眼中的慈善精神就是一種大愛,一種奉獻。尤其是在災難面前,我覺得應該是大家擰成一股繩奮不顧身為民族、為社會作出奉獻,這是我們最根本的慈善精神。這種大愛可以跨越地區、跨越民族、甚至跨越種族的界限。我覺得我們的社會需要一種愛的力量,大愛才是真正的力量。這是一種人道主義的博愛精神。如果用中國的詞就叫“兼愛”,現代流行的說法叫“博愛”。博愛是超越於家庭、超越於階級、甚至超越於國家的。要帶著理解和包容、帶著寬廣的胸懷去幫助他人,提升我們的社會文明,真正把慈善的力量釋放出來。 

【更多推薦閱讀】

沈德詠:從兩屆四中全會,看法治中國建設的砥礪前行

郝赤勇:推進公益訴訟制度 守護人民美好生活

張連起:以穩帶進,推動2020中國經濟實現提質增效

孫潔:平衡“三支柱”體系 筑牢養老保險基石

唐鈞:縣域專業服務打通農村養老的“最后一公裡”

(責編:李楓、岳弘彬)

推薦閱讀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服務業實現快速發展|我國教師隊伍建設成就斐然 | 我國控輟保學成效顯著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

開放發展,合作共贏創新局 | 綠色發展,美麗中國邁大步 | 協調發展,補齊短板潛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