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1月17日下午,國家主席習近平乘專機抵達內比都國際機場,開始對緬甸聯邦共和國進行國事訪問。習近平抵達時,緬甸第一副總統敏瑞率多名內閣部長在舷梯旁熱情迎接。 新華社記者 謝環馳 攝
1月的內比都,寧靜祥和,生機盎然。新年伊始,這裡迎來了最尊貴的客人——應溫敏總統邀請,習近平主席於1月17日至18日對緬甸進行國事訪問。緬方對此訪期待已久,派出戰機護航,以最高規格禮遇隆重接待。
“敏格拉巴!”(緬文讀音,意為“你好”)習近平主席一聲親切的問候道出了中緬千年“胞波”情。正值中緬建交70周年,這次訪問是中國國家主席時隔19年再次對緬甸進行國事訪問,是習近平作為國家主席首次訪問緬甸,也是他2020新年伊始首次出訪,體現了當前中緬關系的高水平。兩天一夜,12場活動。習近平主席此訪時間雖短,但日程緊湊,取得了豐碩成果。
2009年,習近平曾到訪過緬甸,這裡傳承千年的美麗圖卷、絢麗多彩的文化、勤勞淳朴的人民都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親戚越走越親,朋友越走越近”“水漲荷花高”“想,要凌雲壯志﹔干,要腳踏實地”……讓我們用習近平主席曾經引用過的三句緬甸諺語,看他新年首訪如何續寫千年“胞波”情。
當地時間1月17日下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內比都總統府出席緬甸總統溫敏舉行的隆重歡迎儀式。這是習近平在溫敏陪同下檢閱儀仗隊。 新華社記者 黃敬文 攝
“親戚越走越親,朋友越走越近”
做同舟共濟的好鄰居,構建中緬命運共同體
中緬山水相連,世代比鄰而居,千年“胞波”情誼綿延不斷。在緬語中,“胞波”意為一母同胞的兄弟。正如中緬兩國這句共同的諺語所說,“親戚越走越親,朋友越走越近”。中緬兩國領導人有著友好互訪的良好傳統。周恩來總理9次訪緬,身穿緬甸民族服裝同緬甸民眾一道慶祝潑水節的情景,至今傳為佳話。
今年是中緬建交70周年。70年同舟共濟,無論國際風雲如何變幻,雙方關系始終堅如磐石:
——1950年,中緬兩國正式建交。在不同社會制度國家中,緬甸第一個承認新中國﹔
——1954年,中緬共同倡導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成為國際關系史上的重大創舉﹔
——1960年,中緬圓滿解決歷史遺留的邊界問題。緬甸成為第一個同新中國簽署陸地邊界條約的國家,為國與國之間解決邊界問題樹立了典范。
——2015年,昂山素季出任緬甸國務資政后,把中國作為東盟以外的首個出訪國家。至2019年的過去4年裡,習近平主席與緬甸國務資政昂山素季先后6次會晤,備受矚目。
……
堅持做同舟共濟的好鄰居。在公開報道中,“命運共同體”一詞被兩國領導人提及20余次。習近平主席提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宏偉倡議,首先從周邊做起,堅持睦鄰安鄰富鄰。當前,中緬全面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已奠定深厚基礎。在中緬建交70周年新的歷史起點上,中緬兩國領導人一致同意構建中緬命運共同體,全面擘畫了中緬雙邊關系未來發展的嶄新藍圖。這是繼中柬命運共同體和中老命運共同體之后,中國與東南亞國家構建的第三個命運共同體,是中方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在周邊落地生根的又一重要實踐,開啟了中緬關系新時代。
中緬文化都講一個“緣”字,地緣相近、人緣相親、文緣相通。為隆重慶祝建交70周年,中緬兩國領導人將2020年確定為“中緬文化旅游年”,在教育、旅游、文化等人文領域舉辦70余項活動,增進兩國人民相互理解與信任,不斷夯實中緬友好民意支撐,使胞波友好繼往開來,薪火相傳。
當地時間1月17日晚,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內比都第二國際會議中心出席中緬建交70周年慶祝活動暨中緬文化旅游年啟動儀式。這是習近平在儀式上致辭。 新華社記者 黃敬文 攝
“水漲荷花高”
做合作共贏的好伙伴,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
“水漲荷花高”。習近平主席曾在公開場合引用這句緬甸諺語,講述了隻有合作共贏才能辦大事、辦好事、辦長久之事的道理。在這次緬甸之行的公開報道中,習近平主席談及“合作”近40次,凸顯了他此訪希望同緬甸朋友共話合作大計的期待和目標。
回顧歷史,中緬兩國始終堅持相互尊重、互利共贏的合作方針。早在公元前4世紀,中緬兩國人民就打通了貫穿川滇緬印的商貿通道,即南方絲綢之路,緬甸朋友稱之為“金銀大道”。近年來,中緬兩國深化發展戰略,務實推進合作。緬方是最早響應“一帶一路”倡議的國家之一。緬甸國務資政昂山素季連續兩次出席“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2018年牽頭成立緬甸“一帶一路”倡議實施領導委員會並親任主席,足見對“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視。
中緬兩國經濟互補性強,潛力巨大。中國長期保持緬甸第一大貿易伙伴和最重要投資來源國地位。2019年,在全球經濟面臨下行壓力情況下,中緬雙邊經貿額實現28.5%增長,其中緬甸商品對華出口同比增長42.8%。“中國開展對外合作從不強加於人,從不干涉別國內政,反對你輸我贏、單邊通吃。”習近平主席強調,中方願同緬方在共建“一帶一路”框架下穩步推進中緬經濟走廊重點合作項目。緬甸總統溫敏回應稱,這對緬甸國家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相信隨著合作日益深入,緬中關系將得到更大發展。
建中緬經濟走廊、聚焦龍頭項目、擴大貿易投資……習近平主席同緬方領導人就推進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進行深入探討,進一步推進兩國經貿合作,達成新的重要共識:
——加強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推動中緬經濟走廊從概念規劃轉入實質建設階段﹔
——著力推進皎漂經濟特區、中緬邊境經濟合作區、仰光新城三端支撐和公路鐵路、電力能源等互聯互通骨架建設﹔
——深化經貿、農林、產能、投資、金融等領域務實合作。
……
29項各領域合作文件在習近平主席的見証下簽署達成,惠及當地人民。
堅持做合作共贏的好伙伴。隨著中緬高質量共建加快推進,如今的“一帶一路”已然成為新時代的中緬“金銀大道”,雙邊互利合作將結出更多碩果,造福兩國人民。
當地時間1月18日上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內比都同緬甸國務資政昂山素季舉行正式會談。 新華社記者 饒愛民 攝
“想,要凌雲壯志﹔干,要腳踏實地”
做同甘共苦的好朋友,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煥發新生機
在參觀慶祝中緬建交70周年圖片展時,一張周恩來總理1954年6月28日至29日訪問緬甸的照片讓習近平主席印象深刻,“那時候,中國和印度、緬甸分別發表聯合聲明,共同倡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這是國際關系史上的重大創舉。”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傳承了亞洲人民崇尚和平的思想傳統。2014年,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發表60周年紀念大會上,習近平主席引用緬甸人常說的那句話,“想,要凌雲壯志﹔干,要腳踏實地”,表達了中國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的決心。
中緬共同倡導和踐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不僅互信互幫互助,樹立了大小國家平等相待、互利共贏、共同發展的典范,也為推動建立新型國際關系作出了歷史性貢獻。中國不認同“國強必霸論”,始終是值得緬方信任的好朋友。習近平主席此訪在公開報道的表態中,“和平”一詞出現了近20次。他多次強調,中方將繼續在國際上為緬方仗義執言。
當今世界正在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抬頭,國際關系中不公正不平等現象仍很突出,包括中緬在內的發展中國家在維護各自主權、安全、發展利益方面面臨新的挑戰。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依然任重道遠。
新形勢下,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被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不僅沒有過時,反而歷久彌新。“做弘揚和踐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表率”,中緬雙方發表的聯合聲明句句體現了這一責任擔當:
——中方堅定支持緬甸走符合自身國情的發展道路,堅定支持緬甸在國際舞台維護正當權益和國家尊嚴,堅定支持緬甸維護發展穩定大局的努力。緬方重申堅定奉行一個中國政策,認為台灣、西藏、新疆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割的部分,支持中方處理台灣、涉藏、涉疆問題的舉措。
——中方支持緬方秉持“彬龍精神”,通過政治對話推進國內和平和解進程的努力。緬方感謝中方為此發揮積極建設性作用。雙方同意繼續用好中緬外交國防2+2高級別磋商機制,共同維護兩國邊境地區和平穩定,促進邊境地區發展繁榮。
——雙方同意,繼續加強在聯合國、中國-東盟、瀾滄江-湄公河合作等多邊機制框架內的協調配合,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問題上相互支持,在涉及發展中國家挑戰的全球性議題上密切協作,共同維護本地區與世界的和平、穩定與發展。
……
做同甘共苦的好朋友。新形勢下,繼續攜手弘揚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精神,堅定支持彼此重大關切,共同促進世界和平穩定與繁榮發展。這是兩國領導人達成一致的共識。
做心心相印的好胞波。兩天一夜,中緬兩國領導人一起回顧歷史,展望未來,交流治國理政經驗,攜手共同構建中緬命運共同體,開辟國家發展新局面,書寫中緬友誼新篇章,開啟中緬關系新時代,使兩國人民永做好鄰居、好伙伴、好朋友,繼續續寫千年“胞波”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