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無人機拍攝的安徽巢湖。 新華社記者張端攝
新華社杭州12月28日電題:大湖見証——長三角三大淡水湖綠色發展之路
從地圖上俯瞰長江三角洲,交錯密布的河湖水系,讓這片中國經濟活力創新的高地更添靈動和秀美。而太湖、洪澤湖、巢湖三大淡水湖,恰如點綴其上的三顆寶石熠熠生輝。
從臟亂河道到水清岸美,從“九龍治水”到齊抓共管,從竭澤而漁到人水和諧……坐擁優良的水資源條件,世代傍水而居、憑水而興的人對此有著切身體會:放眼長遠,護好一方碧水,才是“靠水吃水”的前提和基礎。
萬頃碧波再現夢裡水鄉
臘月時節,沿安徽合肥市環巢湖大道行駛,湖區內側的淺灘、濕地片片相連,杭埠河、派河等入湖口湖水清澈、波光粼粼,一批正在培育中的生態濕地在冬日萌發勃勃生機。
在南淝河入湖口,東側是濱湖濕地森林公園,西側是4萬多畝的十八聯圩生態濕地。作為巢湖治理最難啃的“硬骨頭”,南淝河水質近期已經連續兩月實現了國考斷面水質達標,這也是最后一個達標的環巢湖入湖河流。
眼前風光宜人,得來並不容易。
“國家重點治理的太湖、巢湖、滇池三大湖中,太湖地處南方疏水網地區,水多、水滯、水臟問題突出,滇池是高原湖泊,面臨水少、水滯、水臟難題,巢湖則兼而有之。”巢湖研究院院長朱青說。
合肥市環巢湖生態示范區辦公室主任高斌友介紹,近8年來,合肥累計投入超過200億元,推進以巢湖生態修復保護為重點的環巢湖工程建設,巢湖水質呈現逐步好轉態勢,巢湖湖區主要污染物濃度指標持續下降。
復見清波的不只是巢湖。盡管面臨著諸多困難和挑戰,蘇浙皖三省意識到,治水是一道擺在面前的必答題,必須將其納入區域環境的大局中統籌考慮,以大型淡水湖治理為牽引,帶動周邊環境整體提升。
從太湖南岸穿過一條馬路,就是浙江湖州吳興區72條入太湖的溇港之一羅溇港。寬闊的河道,平緩的護岸,沿岸線整齊種植的櫻花樹……不久前,這裡剛剛通過浙江省級“美麗河湖”的評審。
“從2008年開始,湖州就謀劃了環湖河道整治等系列工程,提高區域水資源優化配置能力,完善區域防洪排澇格局,也兼顧航運等綜合效益。”湖州吳興區治水辦專職副主任張韜告訴記者,目前羅溇基本常年保持Ⅱ類水,保証“涓涓清流送太湖”。
得天獨厚的環境孕育了長三角水系豐富的漁業資源,白魚、銀魚、白蝦、湖蟹等優質水產讓湖泊成了漁民的“聚寶盆”,但由此也引發了過度捕撈的惡果。
以洪澤湖為例,河蜆可捕量從2005年的10.01萬噸降到2013年的2.2萬噸,有效捕撈時間由2012年以前每年8個半月降低到2013年的2個月。
為拯救河蜆、河蚌、螺螄、銀魚等水產品資源,江蘇省洪澤湖漁業管理委員會辦公室先查清底數,制訂完善限額捕撈制度,並規定漁民到指定碼頭交易,接受漁政部門監督,以保証水產種群自我恢復能力。
洪澤湖漁管辦干部陳林說,多年來,洪澤湖實行捕撈“負增長”制度,漁業資源逐步得到涵養和恢復,河蚌、螺螄總量由10年前的9萬噸上升至26萬噸,春季銀魚也由5年前的280噸增至530噸。
作為江蘇省內最大的淡水濕地自然保護區,洪澤湖濕地目前有包括國家一級保護鳥類大鴇、東方白鸛、黑鸛、丹頂鶴等190余種鳥類,近來還發現世界瀕危鳥類震旦鴉雀。獨特的旅游資源,讓當地居民和游客贊嘆:“夢裡水鄉又回來了。”
轉型聯動彰顯治水之志
“錦堤蝶醉”“蘆花飛絮”“煙雲夢澤”“蔚林荷語”……一塊塊依不同時節而定名的景觀,讓屬於南太湖水系的湖州長田漾濕地公園充滿詩情畫意。
冬日的公園,搖曳的蘆葦和原生的野花烘托出原生態的意趣,本地居民和游客在其間閑庭信步,適意漫談。
“相較於太湖北岸的無錫、蘇州等地區,多年前南太湖只是小漁村,在大力發展經濟的過程中,也犧牲了環境。”南太湖新區治水辦副主任蔣仕斌說。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各地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堅持科學的理念和方法,科學地保護和開發水資源。
緊盯重點難點,出重拳整治歷史遺留問題——
水泥、印染、造紙……近年來,一批高污染產業在南太湖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現代化服務業集聚區和國家級旅游度假區。
“哪裡群眾反映呼聲大,我們就從哪裡開始著手。”湖州市治水辦主任周峻說,經多年整治,目前太湖在湖州的65公裡湖岸線往內2公裡,已基本沒有任何工業。
“氮磷元素是造成水體藍藻水華的‘罪魁禍首’,今年我們投入50余萬元,從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引進能吸收氮磷的中山杉,下一步將根據湖區試點效果,酌情擴大種植面積。”安徽省巢湖管理局副局長蔣大彬說。
加強區域協同聯動,形成推進跨區域治理合力——
12月14日,長三角在完善跨區域管理協調機制的創新上又走出了堅實一步:在浙江長興縣召開的太湖澱山湖湖長協作會議上,太湖、澱山湖及主要出入湖河道湖長、河長們共同見証了太湖澱山湖湖長協作機制的建立。
“太湖澱山湖湖長協作機制是太湖流域對跨區域湖泊議事協調機制的豐富完善,是推動河長制湖長制從‘有名’到‘有實’的重要抓手,是水利助推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的創新舉措。”水利部副部長魏忠山說。
與此同時,蘇皖兩省正積極會商推進跨區域生態補償試點,共護水清岸美、共享美好生態已成為共同追求。
積極謀求產業轉型,著力培育綠色發展新動能——
一門大閘蟹養殖的技術,傳到盧瀛峰手上已經到了第三代。與祖輩在太湖自然水域中養蟹不同,他的養殖場移到了臨近湖邊的人工池塘裡。穿過開闊的養殖區,盧瀛峰把記者帶到三個緊挨的池子前。
“前幾年,我認為在自然水域養殖不符合生態化、標准化的大趨勢,就提前謀劃建了這個養殖場,所有養殖的尾水都要經過沉澱池、曝氣池和生物淨化池等7個環節再達標排入太湖。”盧瀛峰說,規模化標准養殖讓他的大閘蟹銷量近4年以年均100%左右的增速增長,2018年公司產值達5000多萬元。
民生福祉映襯發展初心
綠萼梅、江梅、黃香梅等梅花品種,在全長1000米、佔地75畝的洪澤湖古堰梅堤簇擁,每年到了梅花綻放時節都成為市民游客的“打卡點”——這裡是洪澤湖畔最大的觀湖賞花生態公園。
“親水平台,休閑節點,以及觀光車道、自行車道和游步道構成的循環交通體系,讓有著上千年歷史的大堤突破了防洪、交通的單一功能,無論游客還是市民都能享受到環境提升帶來的獲得感。”正在公園內拍照的南京游客沈睿說。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湖州長興縣的圖影濕地文化園距太湖直線距離不足1公裡,三面環山,素有“無船路不通”的說法。冬日蕩舟湖上,但見道道漣漪,遠處時有白鷺掠過水面。
為保護濕地生態環境,2015年,地處濕地范圍內的部分村庄開始外遷,這讓村民在當時犯了愁:作為收入主要來源之一的菱角無法繼續種植,生計從何而來?
“2016年4月,濕地周邊優良的生態環境吸引了太湖龍之夢樂園項目入駐,吸納了圖影周邊75%的村民就業。”太湖圖影旅游度假區管委會生態旅游辦主任喬劍鋒說。
2016年11月,在泰國清邁舉辦的國際灌溉排水委員會(ICID)第67屆國際執行理事會全體會議上,湖州太湖水利遺產入選直接灌溉工程遺產名錄,這一自春秋時期萌生雛形的水利工程“活化石”又一次走入人們的視野。
作為申報節點之一,湖州織裡鎮義皋村將這一值得紀念的事件刻在村口的石碑上。整潔的村道,潔淨的河水,走在村裡偶遇了55歲的村民鄒金建,熱情地把記者帶到家裡。
“現在村裡環境越來越好,保持路面和河道整潔都靠村民自覺,前幾年村裡還建了‘溇港文化展示館’,來村裡的游客也越來越多。”鄒金建和妻子李守芳不住感慨村庄和周邊環境變化之大,“這幾年孩子都成家了,日子一年比一年好,我們想著開個農家樂,讓更多游客感受水鄉的環境和熱情。”(記者魏一駿、秦華江、程士華、鄭夢雨)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