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多措並舉,不斷優化殘疾人就業環境——

免費做培訓 崗位送上門(一線調查)

本報記者  孟海鷹

2019年12月20日05:1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分享到:
 

  核心閱讀

  生活中,不少殘疾人有較強的就業意願。如何為他們找工作搭把手、架起橋?吉林省致力於為有就業意願和就業能力的殘疾人提供相關服務,從支持性就業,到全鏈條就業培訓,不斷優化殘疾人就業環境。讓我們走近這個特殊的群體,傾聽他們的聲音,了解他們的需求,匯聚關愛的力量。

  

  培訓創造機會

  改變社會認知,幫殘疾人樹立生活自信

  “我來啦,今天天氣可真不錯!”39歲的申春梅人未進門,笑語先至。把雙拐放到身側,開始和同樣身患殘疾的好朋友於仙一起埋頭畫畫。“以前沒自信。現在畫畫得了獎,還能賣錢,覺著生活更有奔頭了。”申春梅說。

  申春梅所在的吉林省樺甸市,曾被原文化部命名為“中國現代民間繪畫之鄉”,農民畫已形成頗為完整的產業鏈,大大小小的農民畫工作室遍布城鄉。當地殘聯每年都會舉辦培訓班,接納殘疾人免費學習,畫得好就能把畫賣出去。

  “身患殘疾,但放不下逐夢的心。”申春梅說,生活中,許多像她一樣的殘疾人,都有強烈的就業意願,但是現實的障礙不少。“突破心理障礙是第一關。真要下定了決心,又不知道該干啥。定了方向以后,又不知道該怎麼學,可謂困難重重。”

  “殘疾人因為身體條件限制,在找工作過程中確實會遇到偏見﹔多年依靠低保形成依賴,也讓一些殘疾人不敢、不願就業。”長春市九台區殘聯理事長王宏君說,殘疾人群體裡有不少想要自力更生的,但因各種原因往往找不到門路,這就需要政府和社會搭台鋪路。

  家住長春市其塔木鎮北山村的村民徐國輝患有小兒麻痺。年輕時,他打過各種工,“找工作的時候,總被人質疑……”

  渴望改善生活的徐國輝今年迎來了機會。5月到6月,徐國輝參加了長春市九台區特殊教育學校殘疾人培訓班。“今年培訓500人,根據殘疾人實際情況,確定不同產業方向。”九台區區委書記李洪亮說,幫助殘疾人貧困戶脫貧,要讓他們樹立生活自信、掌握生產技能。

  徐國輝的第一個作品是一台木頭“戰車”,一個人在教室加工到后半夜。起早貪黑、全心投入、磨練技能,在培訓班裡,徐國輝的人生發生了重大轉變。在東北亞博覽會上,他設計創作的手工作品精致細膩,深受喜愛,被全部買走。如今,他成了培訓老師,為百余名學員做培訓講解。

  “我們要通過搭建平台,引導殘疾人自發產生就業需求。”國際勞工組織全球商業與殘障網絡中國分支秘書長周海濱說,以接納的眼光為殘疾人提供更多選擇,讓每一位殘疾人都有平等參與社會生活的機會。

  努力帶來轉變

  助殘企業為殘疾人提供接觸社會的窗口

  神情認真投擲冰壺,一絲不苟刷洗餐具……你一定想不到,一個21歲的陽光大男孩洋洋(化名),有智力殘疾。以前,洋洋走路不利索,說話不順暢,常受人欺負。現在,通過康復培訓和就業導師引導,他可以在阿甘餐廳獨立工作,小伙伴們夸他“餐具刷得最干淨,不惜力,做事兒一板一眼,有耐力”。

  2015年5月9日,位於長春市平泉路的阿甘餐廳成立。現在,12名殘障人士在此穩定就業,接受短期培訓、實訓的有近40名。他們主要負責傳菜、洗碗、掃地等工作。

  “這些孩子是有能力回歸社會的。家長們看著他們一點點進步,也都激動不已。”中國智力殘疾人及親友協會副主席、阿甘餐廳創辦人胡艷蘋說,在阿甘餐廳,他們沒有被孤立,能夠很好地接觸社會。

  上班后第一年的春節,洋洋用自己的工資,給撫養他長大的奶奶買了件紅衣服。奶奶激動地說:“洋洋懂事了”。從進入阿甘餐廳開始,洋洋不僅有了穩定工作,還開始學習打冰壺。每次打冰壺,他都格外開心。他說這項運動“好玩,有趣”,老師說他“特別認真”。

  很多變化,就發生在不經意間。23歲的小花(化名)患有自閉症,初中就輟學了。她原來對外界的事情幾乎沒有反應,后來在一家蛋糕店學習做裱花、包蛋糕。工作一段時間以后,小伙伴們在開心聊天時,她也會抿嘴一笑,細聲說:“在這裡,挺開心的!”

  截至2018年底,吉林省共有輔助性就業機構60余個,1000余名殘障人士順利就業。“殘疾人群體雖然學起東西來比較慢,但做事認真、守規矩,做出的產品質量也高,能得到消費者的認可。”胡艷蘋說。

  “殘障人士融入社會不應當只是一個慈善話題,也不僅僅是一個醫療問題,它涉及政治、法律、心理、公益、商業等等。自2007年《殘疾人就業條例》實施以來,促進殘疾人良好就業已成為全社會關注的問題。企業最了解自己運營的需求,殘疾人最了解自身平等參與社會的需求,企業應該提供窗口,找到滿足雙方需求的結合點。”周海濱認為。

  平台鏈接市場

  搭建孵化基地和平台,讓供需更好對接

  “這個是草莓味的,這個是巧克力味的,自己做的真好吃。”陽光暖暖的午后,在位於長春市朝陽區撫鬆路的善滿朝陽殘障人創孵示范園裡,呂芳和其他十多名殘疾人圍著老師正認真地學做曲奇餅干,開心地分享勞動成果。

  呂芳過去一直靠低保生活,到示范園學習后,她變化很大。“以前沒手藝,日子不知道如何過下去。到這裡學習后,我自己也想當個小老板!”她說。

  殘障人創孵示范園由長春市朝陽區殘聯建設,共1186平方米。園內有皮藝、烘焙、商超理貨員等8個培訓項目,有28名就業輔導師,為朝陽區的1萬多名殘疾人提供服務。更重要的是,創業園位於市中心黃金商圈地段,很多殘疾人在家門口就能就業。

  “示范園要努力為殘疾人提供‘無障礙’就業。”長春市朝陽區副區長譚景鳳說,殘疾人就業需要精准定位、精准培訓、精准對接、精准服務。教育和培訓的最終目的是就業、回歸社會。

  57歲的陳重,坐在輪椅上,細致地擺弄著面前的“多肉”植物。“坐兩站地鐵就到示范園了,特方便。這小莖掰下來一葉就能活,還能在網上賣。”陳重說,在示范園學的東西實在,對就業很有幫助。

  “在示范園裡,殘疾人能找到一種歸屬感、幸福感。”中國殘聯執行理事會副理事長程凱說,要鼓勵殘疾人通過學習技能獲得勞動機會。

  吉林省殘聯理事長潘宏峰介紹說,堅持“輸血”與“造血”相結合,截至目前,全省有2.7萬人(次)有勞動能力和意願的貧困殘疾人通過實用技術培訓掌握1門以上的勞動技能,2.55萬名農村貧困殘疾人通過發展種植養殖項目實現增收。全省10萬建檔立卡貧困殘疾人基本脫貧。

  

  記者手記

  為人生搏出一片精彩

  19歲的智力殘疾男孩小雨,通過在長春市九台區特殊教育學校殘疾人培訓班烘焙課學習,烤出了香噴噴的面包。當他把面包送到媽媽嘴邊時,媽媽眼含淚水說:“總算看到了希望!”因為小雨的媽媽從沒想過,小雨可以自食其力。

  事實上,走出去,與社會接觸的時間越長,殘疾人的思維方式、溝通能力及自主生活的能力就越強,他們的生活也將呈現出完全不一樣的狀態。精准教育、精准培訓、精准就業賦予他們一技之長,更為他們賦予了陽光、溫暖、尊嚴和價值。

  轉變始於認知,自信就是力量。相信陽光下所有的花朵都會綻放獨一無二的光彩,殘疾人也能通過自身努力,融入社會,為人生搏出一片精彩。


  《 人民日報 》( 2019年12月20日 10 版)
(責編:馮粒、曹昆)

推薦閱讀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服務業實現快速發展|我國教師隊伍建設成就斐然 | 我國控輟保學成效顯著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

開放發展,合作共贏創新局 | 綠色發展,美麗中國邁大步 | 協調發展,補齊短板潛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