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如磐為民情

——江蘇省鹽城市加快改善農民住房條件工作的成功實踐

2019年12月12日15:50  來源:鹽城新聞網
 

去年9月份以來,江蘇省鹽城市認真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把農民群眾住房條件改善工作作為鄉村振興戰略的標志性工程和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頭等大事來抓,注重謀定后動,突出示范引領,加強統籌推進,今年全市新開工建設新型農村社區197個,已完成農民住房改善5萬多戶。

尊重民意,集中民智,依靠民力

在推進農民群眾住房條件改善工作中,鹽城市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始終突出農民群眾主體地位,堅守初心改善民生。

尊重群眾意願。按照“以戶定建、以人定房”的要求,發動縣鎮村三級干部“戶戶到、屋屋查”,逐一摸清全市農村現有住房狀況、分布狀況和收入情況,傾聽民聲、了解民意,全面掌握老百姓進城、入鎮、留鄉等真實想法。順應農民群眾對住上好房子、擁有好環境的強烈期盼,根據農民意願,始終把工作著力點放在改善農民群眾生產生活條件上。堅決不搞強拆強建,把工作重點放在“危舊破矮空散”的農房上,拆不拆、搬不搬,由群眾說了算﹔怎麼補、補多少,全部公示上牆﹔房屋建哪裡、如何建,交給群眾自己選擇。

契合群眾需求。不趕農民上樓,新建新型農村社區住房以2-3層為主,每戶建筑面積原則上以80-200平方米為主,托底安置戶面積適當小一點,五人以上戶可以做一些大戶型,不建多層、高層,利於農業生產,便於農民生活,能存儲糧食、能存放農具,不影響農村整體風貌。不在縣城和鎮區建安置房,讓農民自主進城入鎮購房。研究設計“退老宅拿新房不貼錢”的房型,集思廣益將60平方米的房型做成兩室一廳一廚一衛、90平方米做到三至四室一廳一廚兩衛(樓上、樓下各1個)。同時推出滿足不同收入層次農民的大中小系列房型,減少外牆過度裝飾、水電二次裝修拆除等不必要的施工項目,盡可能控制農房建設成本,讓群眾少花錢,最大化激發農民改善住房條件的意願。多從細處為群眾著想,完善住房實用功能,對房間尺寸、衛生間布局、陽台封閉、樓梯踏步高度、太陽能熱水器、空調挂機擺放位置等細節一再優化。

發揮群眾力量。在統一規劃基礎上,採取統建、代建、聯建、自建等多種建設方式,發揮農村建筑工匠在農房建設中的積極作用。邀請村民代表全程參與工程質量監督,從規劃設計、材料進場、施工質量、房屋驗收,全程參與、層層把關。發揚基層首創精神,鼓勵群眾創新,讓農民群眾參與管理、自我服務,加強新型農村社區后續管理,探索鄉村物業管理,努力把廣大村庄建設好、管理好。

東台市時堰鎮新嵇村的新型農村社區緊依老村庄而建,按照大多數村民的想法,採用了村民自建的建設方法,但整個小區都保持統一風格。“依照村裡給的規劃圖紙在指定地塊建就行了,房屋內部的模式可以按照各家需求來設計,我覺得這模式挺好。”六組村民邢寶所家的新房子裝修已進入尾聲,他對自己一手操持建設、裝修好的新房子十分滿意。

以縣定策,因村施策,一戶一策

根據地域、民俗、經濟水平和農民期盼的不同情況,因地制宜確定推進模式,不搞“一刀切”。

建設方式分類確定。根據不同地域農房狀況、經濟實力、環境特點等因素,分類採取引導進城入鎮、老村提升、新老結合、新建為主等模式改善農民居住條件,確定東台以老村提升為主,新建為輔﹔大豐、亭湖、鹽都以新老結合為主,新建為輔﹔射陽、建湖、阜寧以新建為主,新老結合為輔﹔響水、濱海以新建為主。強化“縣抓落實”主體責任,堅持點面結合兩手抓,既突出示范引導,又注重整體推進,以“十鎮百村”示范建設為抓手,放大典型示范效應,9個鎮村獲評省級農房改善示范項目。著力讓基層干部從“十鎮百村”中找到本地開展農房改善工作的規律,讓農民群眾從“十鎮百村”中得到實惠、看到現實樣板。

村庄規劃分類實施。堅持“開門做規劃”,順應村庄發展規律和演變趨勢,優化鎮村布局體系,廣泛征求群眾意見和建議,反復調研論証、多輪修改完善,科學編制了全市域鎮村布局規劃,確定集聚提升、特色保護、城郊融合、搬遷撤並等四類村庄發展類型,做到鎮村布局規劃與產業發展規劃、土地總體利用規劃“三規合一”。在新建新型農村社區布局選址上,遠離高鐵、高速、高壓線“三高”,靠近省道、縣道“兩道”。堅決不“用錯地”,不踩用地紅線,不佔用基本農田和一般農用地。堅持集約用地,新建農村社區戶均0.4畝地,“一戶一宅”,拿新房交老宅。

政策引導分類制定。堅持“鼓勵進城、引導入鎮、尊重留鄉”的原則,以縣(市、區)為單位,針對進城入鎮、進新型農村社區、就地翻建等各類群體制定差別化的引導政策。順應城鎮化規律,在保持政策連續性穩定性的同時,加強政策統籌研究,採取貨幣化補償、實物置換、貼息、減稅等途徑,適當提高補助標准,統一基本政策尺度,增強政策吸引力。鼓勵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農民進城入鎮落戶,把建檔立卡低收入農戶危房改造作為農房改善的首要任務,保障最困難群眾最基本的住房安全,實行“一戶一檔一策”精准施策。市縣財政安排專項資金,兜底解決建檔立卡低收入農戶住房安全問題,今年全部完成2264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危房改造任務,明年完成低保戶、農村分散供養特困人員、貧困殘疾人家庭等其他三類重點對象危房改造任務,確保“一戶不落、一戶不少”完成四類重點對象危房改造任務。

今年84歲的郭兆英是射陽縣盤灣鎮中華村三組村民,老人和60多歲的兒子相依為命,今年7月母子二人搬進了60平方米的新房。說起自家新房子,郭兆英十分滿意。“政府幫我們建的新房子配套都齊全,房子面積也合適,正好夠我們兩個人住,關鍵是與老鄰居住在一起,平時都能有個照應。”

重視生態,保障生產,注重生活

在推進農房改善過程中,落實鄉村振興總要求,統籌考慮生產生活生態,讓農民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

保持鄉村自然肌理。結合村民生產生活方式,充分利用自然條件,兼顧農村田園風貌和綠化景觀效果,與農業產業布局相結合,利用河道、農田、樹林、道路等元素構筑村庄自然邊界,合理保留原有植被、水面、建筑等自然和物質要素,綜合提升田水路林村風貌,彰顯自然淳朴的田園風光,實現“水田林人居”和諧共生。注重新型農村社區綠化建設,採用本地適生品種,與農田生態系統有機融合,運用花、樹、水、禾等自然景觀,從居民生產、生活需要等多方面考慮,合理搭配適生樹種、花草、瓜果蔬菜,在家前屋后、社區周邊設置居民所需的菜地,適當還原農村鄉土風貌,形成四季有花、季相分明的景觀效果。

加強特色風貌打造。圍繞“有形象、有韻味、有故事”,結合各地不同的地域風貌、產業發展、村落文化、旅游資源等,充分挖掘“百河之城”地方文化內涵,彰顯“河居”特色,積極塑造不同風格的新型農村社區,留住鄉愁記憶。鹽都區借鑒古村落、古民居,提煉鹽都傳統建筑元素,打造了“白牆黛瓦、飛檐套窗、紅門庭院、綠籬花香”特色建筑風貌﹔東台市按照風情水鄉、典雅古韻、鹽瀆漁家三種風格,分類設計農房建設改造方案﹔大豐結合新老村庄融合和產業布局,打造“一村一品”,留住鄉愁記憶,推進村庄和自然環境和諧相融。

統籌產業發展支撐。按照“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的要求,推進現代農業示范園區規劃、工業園區規劃、旅游景區規劃和市域鎮村布局規劃等多圖疊加,努力做到新型農村社區“靠近田、貼近廠”,附近都有一個園區或基地相依托,拓寬就業渠道,提高農民收入。去年9月以來新建的新型農村社區,靠工業園區的68個、農業園區的88個、旅游園區的8個。因地制宜發展特色優勢農業產業,逐步改變農村地塊零落、農民分散作業的傳統方式。東台市實施“一鎮一園一特”“一村一品”計劃,放大一隻瓜、一根絲、一籃菜、一棵樹“四個一”工程富民效應,讓農民群眾在家門口就業創業、致富增收。濱海縣前案村把“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作為推動農業農村發展的“先手棋”,引導農民流轉收租金、務工掙薪金、合作賺現金、分紅享股金,以產業帶動農民增收。

合理配置公共設施。推進新型農村社區擴大規模,一般控制在300-500戶,通過規模化降低建設成本,提升配套標准。按照“量力而行、適度超前,集成共建、功能疊加”的原則,要求集中度較高的農民新型農村社區,在通路、通電、通水、通電話、通網絡、通有線電視“六通”的基礎上,把有村口標識、綠化亮化、垃圾箱池、公共廁所、污處設備、文體場所、公交站點、電子監控、消防設施、服務中心等“十個方面”作為最基礎的設施配套到位。推行建湖、射陽污水處理規模化建設、一體化推進、專業化管理模式,新建新型農村社區內污水應收盡收、管網應接必接,就近接入鎮域污水處理主管網,實現規范運行、集中處理。鼓勵各地採取“10+N”方式,統籌推進基礎設施配套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尊重當地風俗習慣、風土人情,將會堂、文化禮堂、文體活動中心、居民辦理紅白喜事宴會廳等功能疊加起來,統一建設多功能會堂,並設置在一樓方便群眾。

在射陽縣洋馬鎮賀東村,萬畝菊海的核心區附近,新型農村社區三期工程已經完工。“按照標准,村裡共搬遷200多戶,目前已有70多戶入住新型農村社區。”賀東村主任吳玉兵介紹,以前村民都住得分散,現在住進新型農村社區后,土地流轉更集中了,村民也大多脫離土地,變成“花農”。

清理資產,管理物業,治理社區

堅持問題導向、重點突破,同步加強黨建、社會治理、物業管理等工作,推動公共空間形態重構。

深化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結合農房改善,大力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全面完成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穩妥推進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身份確認,逐步完善集體資產股份量化,推動要素資源跨界配置和產業有機融合,不斷拓展農業新產業新業態。全市已有812個村、87個組成立股份經濟合作社,其中國家級試點亭湖區、省級試點鹽都區、射陽縣等三個縣(區)已基本完成改革任務。將農房改善退宅還耕土地,與閑散地、道路、田埂、廢棄溝塘進行綜合整理,及時收回規模流轉溢出土地和自願退出的宅基地,明晰平整溢出土地、集體用地等公共資源產權,統籌規劃、整合利用,壯大村集體資產,推進農業規模化經營,促進集體經濟發展。最多的村通過農房改善整理土地和農戶承包地流轉,形成6000多畝土地規模,與工商資本合作,增加村級集體收入,促進農民增收。

跟進鄉村物業管理。著力從源頭抓起,完善后續管理制度,建立管護隊伍,落實管護資金,加強檢查推進。積極整合各條線各專業資源,集中人力、技術、資金等要素,構建垃圾清運、綠化管護、公廁保潔“三位一體”的長效管理機制。制訂落實共建共治共享管理制度,防止建成后出現亂堆亂放、亂搭亂建、亂拉亂接、亂種亂植、亂涂亂畫等行為,保持和提升新型農村社區整潔有序面貌。引導農民群眾主動投工投勞,推進“門前三包”,參加討論、制定並嚴格執行村規民約,參與日常監督和自主管理。

加強農村社區治理。統籌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各類陣地,提升鄉風文明建設水平。堅持以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實事小事為切入點,建立完善全覆蓋的農村社區基層黨組織,完善並推廣選派新型農村社區第一書記挂鉤模式,構建“縱向到底、橫向到邊、協商共治”的農村治理體系。探索與實踐發動群眾“共謀、共建、共管、共評、共享”工作方法,引導農民自我管理服務,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生活方式和文明風尚,共建共享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開展“美麗庭院”創建活動,發揮新時代婦女在社會與家庭中的獨特作用,推動城市文明規范、文明理念進入農村社區,引導由村民向居民轉變。

鹽城市在推進農房改善過程中,嚴格落實“市負總責、縣抓落實”要求,凝聚工作合力,統籌協調推進。同時,還將農房改善作為巡視巡察的重要內容,納入全市年度督查重點,構建專業指導組指導、蹲點督導組指導、第三方巡查“三位一體”指導督導機制,從嚴把好質量關口,讓老百姓住上安全房、放心房,確保改善農民住房取得實實在在成效。  (鄭歲寒 祁佳)

(責編:劉融、鄧志慧)

推薦閱讀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服務業實現快速發展|我國教師隊伍建設成就斐然 | 我國控輟保學成效顯著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

開放發展,合作共贏創新局 | 綠色發展,美麗中國邁大步 | 協調發展,補齊短板潛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