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網北京12月9日訊 記者 侯建斌 記者12月9日從全國森林資源管理工作會議上了解到,目前,我國森林覆蓋率已由上世紀70年代初的12.7%提高到2018年的22.96%,森林面積達到2.2億公頃,森林蓄積175.6億立方米,面積和蓄積連續30多年保持“雙增長”,成為全球森林資源增長最多的國家。
據介紹,近年來我國不斷加強森林資源保護管理,森林質量不斷提升,生態功能持續改善,森林植被的總碳儲量89.8億噸,年涵養水源6289.5億立方米,年固定土壤87.48億噸。5年來,我國加快推進林區改革,林區的森林資源實現持續恢復和穩定增長,累計減少森林蓄積消耗3150萬立方米,職工收入較改革前人均增長1.48萬元。目前,全國已有21個省(區、市)探索實行林長制,加強森林資源責任落實,實現了生態得保護、林農得實惠的“雙贏”。2018年開始,實行全覆蓋森林督查,森林資源監管實現從被動式發現、運動式查處到主動式發現、常態化執法的轉變。採伐監管不斷優化,實施天然林商業性採伐零限額,每年減少天然林資源消耗3400萬立方米,有效保護了19.44億畝天然喬木林。森林經營全面加強,森林資源結構逐步優化、質量有效提高、功能不斷增強,混交林面積比率提高2.94個百分點,喬木林每公頃蓄積增加5.04立方米,初步形成了國有林以公益林為主、集體林以商品林為主、木材供給以人工林為主的格局。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局長張建龍指出,我國森林資源管理與經營與一些發達國家相比仍有差距,缺林少綠、生態脆弱、生態產品短缺仍是我國的基本林情。下一步要不斷完善森林資源保護發展制度,全面推行林長制,建立省級政府保護發展森林資源目標責任制,繼續完善森林督查和執法協作機制,抓緊建立森林資源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度。加強林地保護管理,健全國家、省、縣三級林地保護利用規劃體系,嚴格限制重點生態區域的林地轉為建設用地,嚴厲打擊毀林開墾和違法佔用林地等行為,堅決遏制林地流失。強化天然林和公益林等重點資源保護,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採伐,嚴格落實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健全重點國有林區森林資源保護制度,改革林木採伐管理,推廣應用“互聯網+採伐”管理模式,大力精簡申請程序和材料,實施林木採伐信用分類監管。抓好森林經營工作,鼓勵國有森林經營單位通過租賃、合作等形式,參與集體和其他所有制森林的經營活動。創新森林資源管理方式,加強監督職能,抓好毀林開墾、違建別墅、破壞野生動植物資源等案件的督查。
據了解,我國積極推進森林資源管理創新,夯實森林資源管理基礎,將全國林地“一張圖”升級為全國森林資源管理“一張圖”,首次形成全國統一標准、統一時點、服務於森林資源管理和生態建設的大數據庫。並利用大數據、雲計算和互聯網技術,研發了網上在線運行的“國家森林資源智慧監測和數字管理平台”,實現了全國森林資源監督管理全覆蓋,對森林資源狀況開展即時監測、快捷預警、精准執法,為我國森林資源常態化、動態化、智能化管理提供了全面精准、安全高效的智慧服務。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