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水生態文明建設新路徑 武漢大美生態畫卷漸次鋪展

2019年12月05日15:10  來源:新華網
 
原標題:探索水生態文明建設新路徑 武漢大美生態畫卷漸次鋪展

  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系列報道之武漢篇

  優化建設長江主軸,將長江主軸武漢段打造為世界級城市中軸文明景觀帶,按照交通軸、經濟軸、文化軸、生態軸和景觀軸“五軸一體”的功能布局,武漢濱江空間建設得到提檔升級。長江主軸武漢段成為展現武漢城市風貌的一道靚麗風景線,為世界軍人運動會參賽隊員和來賓所廣泛稱道。

  武漢長江堤防江灘綜合整治工程——武青堤段從全球92個城市的174個項目中脫穎而出,榮獲世界C40城市獎“城市的未來”獎項,成為唯一獲獎的中國城市。此獎的獲得,標志著武漢市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工作得到了國際認可。

  2014年5月,武漢被列為第二批全國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市,“江寧河美,岸定湖清,供優排暢,人水和諧”的城市發展藍圖由此繪就。多年來,武漢以6大任務、10大行動為落腳點,探索出一條水生態文明建設的新路徑,大美生態畫卷漸次鋪展。

  水資源保護篇

  思深方益遠,謀定而后動。成為第二批全國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后,武漢迅速行動起來:編制《武漢市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實施方案(2015-2017年)》﹔成立水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工作領導小組,出台《武漢市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工作方案》﹔將試點工作納入市委、市政府對各責任主體年度績效管理目標,印發《武漢市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辦法》,把水資源消耗等水生態文明建設指標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作為各級黨政干部考核的重要內容。同時,強化頂層設計,按照“一個城市一張藍圖”要求,深入研究新形勢新要求下涉水規劃體系框架,結合水生態文明建設試點要求,完成《武漢市水生態文明建設規劃》等15項涉水專項規劃。

  建成什麼樣的水生態文明城市?武漢高點站位擘畫“一核、兩軸、四片、百湖”的水生態建設總格局:打造中心城區為水生態文明建設核心區,依托長江和漢江兩條生態軸帶,構建大東湖、大漢陽等四片生態水網,全面保護市域范圍內166個湖泊。

  著眼大格局,以大擔當融入大戰略。3年來,武漢市將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工作與落實長江大保護戰略相結合,創新治水模式,以“防洪水、排澇水、治污水、保供水”四水共治為重點突破口,大力推進源頭治水、系統治水、科學治水、全民治水,形成了一套控制性優、操作性強、協調性好的綠色發展實施體系。

  “通過四水共治,我們的目標是實現‘護一城淨水、繪兩江畫廊、顯三鎮靈秀’,讓市民共享治水興水發展成果。”武漢市水務局負責人說。

  牢固底線思維,創新實施生態補償。2016年武漢確定了基本生態控制線作為發展底線,做到不符合准入要求的項目零審批、零進入﹔2017年在全國首創實行長江斷面水質考核獎懲和生態補償,按長江上下游、左右岸的關系,科學設置了13個監測斷面,實行水質“改善獎勵”“下降扣繳”的生態補償獎懲措施﹔2018年印發《關於進一步規范基本生態控制線區域生態補償的意見》,“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願景有了制度層面的保障。

  推進“三長聯動”,聚焦河湖突出問題。2011年,武漢在全國率先實行“湖長制”,明確了湖泊保護行政首長負責制。試點期間,武漢市委、市政府將創造性開展河湖長制列為重點深化改革任務之一,率先提出推進‘三長聯動’工作機制,即完善以官方河湖長為主導的全方位治理管護責任體系,健全以民間河湖長為主體的全社會監督參與體系,建立以數據河湖長為支撐的全天候智慧治水體系。

  “我們實行‘三長聯動’,就是要打破行政區域化和部門化界限,匯聚社會力量,強化科技支撐,真正解決區域內河湖管控乏力難題。”武漢市河長辦負責人道出了“三長聯動”的高明之處。

  據了解,在完善以官方河湖長為主導的全方位治理管護責任體系,健全以民間河湖長為主體的全社會監督參與體系的同時,武漢初步建設完成了一個中心、二張網絡、三個門戶、四個平台、多個系統的“智慧水務”綜合體系,以數據河湖長為支撐,為全市水安全、水環境、水資源的治理保護和開發利用提供智慧化的管理手段。

  2018年4月,武漢市下達第1號河湖長令:結合迎汛備戰、河道清障、排水疏撈、黑臭水體治理和重點水體水質提升等工作,在全市范圍內集中開展“春季碧水攻堅戰”,深入推進全市新一年河湖長制工作,覆蓋列入河湖長制河流、湖泊名錄的所有水體,做到“三清三無”和“三查三打”。隨后,又下達第2號河湖長令,開展以“四大行動”為主體的碧水保衛戰“清流行動”。新一輪的“長江大保護戰役”正式打響。

  水環境治理篇

  “兩江四堤八林帶,火樹銀花不夜天”。夏日的夜晚,武漢江灘邊,華燈初上,霓虹燈把兩江四岸裝扮得格外美麗,璀璨奪目的夜景倒映在江中,穿行其中,會產生“人在畫中游”的感受。

  “在過去的江灘整治工程中,更多的注重防洪作用,而忽略了環境功能,江灘資源多數處於閑置狀態。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以來,我們重點打造集休閑娛樂防洪於一體的大型江灘公園。”武漢碧水集團相關負責人說。

  昔日百年水患,今日大變樣。作為全國最大的城市濱江公園,武漢江灘公園累計建成兩江四岸江灘逾58公裡,面積671萬平方米。武漢江灘建設實現了提升河道堤防防洪能力和改善濱水濱江環境的有機結合,百年水患變為城市風景線,被授予“國家水利風景區”稱號。

  江灘成為武漢的“城市名片”。如今,“長江主軸”又添一顆亮眼的明珠。武漢市長江堤防江灘綜合整治工程武青堤段(青山江灘)作為湖北省首個“會呼吸”江灘,採用緩坡式堤防建設,打造三級景觀帶,營造出“堤在林中,林在城中,城在水邊”的生態格局。

  多年來,硚口江灘三期、城市英雄廣場、漢陽漢江江灘二期、長江國博江灘等一批新的江灘公園建成並投入使用,“芳草青青樹成蔭”“依長江百舸爭流”“隔岸萬家燈火明”,武漢三鎮江灘各具神韻,交相輝映,構成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城市與江河融合的風景長卷。

  水生態修復篇

  為了加強湖泊的管理,武漢在全國首創為湖泊劃定“三線一路”, “三線”指湖泊的三道防線,水域是藍色,嚴禁填佔﹔綠色是濱湖綠化帶﹔灰色是建設控制區,“一路”指環湖道路。“三線”劃定后,藍線、綠線之內不得任意開發,灰線內的建設要與濱水環境相協調,並且限制環湖無序開發,保護湖泊資源、水環境景觀的公共性和共享性。

  城水交融優勢如何利用?武漢在空間管控的同時,以現有“兩江分三鎮,八水通百湖”的水系為依托,增強河湖、江湖、湖湖連通,構建人水和諧的生態水網,重塑“江湖融通”的東方水城。

  據了解,歷史上武漢市多數湖泊為自然通江湖泊,江河湖泊間水體交換能力較強。隨著城市建設發展,湖泊外部連通通道被擠佔,制約了湖泊外排能力。為解決相關問題,武漢在系統分析江湖關系、湖泊水質水量水生態基礎上,統籌考慮湖泊多種功能需求,通過適度的河湖庫水系連通,優化調整水生態空間格局,修復受損水生態空間。

  傳承城市水文化的生態名片,積極探索“大湖+”環境保護、產業創新、生產生活生態融合等發展模式,建設優美宜居的濱水生態綠城。

  “多年來,我們重點打造武昌大東湖、漢陽六湖和漢口金銀湖七湖生態水網,促進城水格局均衡。通過利用水資源,將武漢打造成‘東方水城’,讓百姓享受濱江濱湖現代生態城市之美。”武漢水務局水資源處負責人介紹說。

  后官湖綠道、金銀湖綠道、沙湖綠道等多條綠道串聯生態走廊,兼具湖泊修復、生態保護、休閑游憩、旅游經濟等功能,吸引眾多市民、游客前往休閑觀光。作為武漢最閃耀的明珠,東湖也因水上馬拉鬆等賽事,成為世界矚目的焦點。

  結合城市綠楔保護,實行“三線一路”管理,留足濱水空間和綠化緩沖帶﹔合理營造集生態、文化和景觀於一體、富有武漢人文特色的濱河濱湖親水空間,形成既大氣磅礡、又俊逸靈秀的獨特生態風貌,為打造世界水生態名城奠定良好的環境基礎。

  水安全保障篇

  長江、漢江武漢段水位全線超警戒,中小河流水位跳漲,湖泊水位居高不下……2016年的暴雨,至今讓武漢人民記憶深刻。

  如何確保汛期安全度汛?武漢本著實事求是、輕重緩急的原則,確定應急修復為先、兼顧長遠補短板的總體建設思路。

  “我們在優先解決應急修復的同時,系統謀劃災后恢復重建項目,統籌考慮區域排澇、防洪能力提升、水資源配置調整、水系綜合整治等方面存在的短板問題。”武漢市水務局負責人說。據了解,災后水利建設整體實施296個項目,總投資331億元。

  截至2018年汛前,水毀應急修復工程已全部完成。經過治理,南湖、湯遜湖、漢陽地區排澇能力倍增,總抽排能力達到1485立方米每秒,中心城區排澇能力比試點前提升50%。新改擴建、整治南湖出江通道、黃孝河等干管、干渠200余公裡,排水主干管渠基本覆蓋全部中心城區范圍。

  水文化彰顯篇

  2014年11月,武漢市“江漢朝宗”景區管委會在漢口江灘正式挂牌,標志著武漢打造“江漢朝宗”文化旅游景區又邁出了新的一步。

  據了解,武漢市正打造世界級的“江漢朝宗”核心景觀區,建成后將成為全國首個以長江游覽為主題的開放式國家5A級旅游景區,支撐國家旅游中心城市和長江景觀軸的核心旅游品牌,展示“現代化、國際化、生態化大武漢”的靚麗窗口。

  “在水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我們通過充分挖掘水文化資源、加強水文化載體建設、完善水生態文明理念等手段,進一步提升市民的水生態文明意識。”武漢市水務科學研究院負責人說。

  做足“水文章”,一直是武漢發展的“關鍵詞”。推進河湖控污治污的全過程聯動,提升河湖水環境質量,修復水生態空間,打造體現地域文化的濱水景觀,武漢市正按照“大湖+”發展模式,朝著建設環境優美、生態文明、幸福和諧的國際濱水生態綠城目標奮進。

  建設水生態文明,夯基筑台,立柱架梁,全力推進,一直是武漢發展的“主旋律”。經過努力,武漢水生態文明建設收獲了一份亮麗的成績單。

  傾聽武漢發展的足音,治水的步伐愈發鏗鏘有力。水優勢是武漢決勝未來的核心競爭力——這已經成為武漢人的共識。相信在武漢人民持續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下,“生態、文明、宜居、濱水”的美麗江城定將成為美麗中國的一道靚麗風景。

(責編:馮粒、曹昆)

推薦閱讀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服務業實現快速發展|我國教師隊伍建設成就斐然 | 我國控輟保學成效顯著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

開放發展,合作共贏創新局 | 綠色發展,美麗中國邁大步 | 協調發展,補齊短板潛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