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天河蜿蜒流淌,進入石渠稱之為金沙江。廣袤的扎溪卡大草原為“高原之舟”牦牛提供了水草豐美的天然牧場。
1950年修建川藏公路時,第一批支援筑路大軍進藏的6000頭牦牛就來自石渠,它們為開鑿天路立下奇功。
深秋,記者走進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石渠縣的色須鎮達攏村,眼前的綿綿雪山和扎溪卡大草原一望無際,草色猶如金黃色的緞子,在夕陽下發亮。
“公秋遲裡的660頭牦牛少了一大半。”剛進村,駐村干部就告訴記者。
當地牧民祖祖輩輩依靠牦牛過活,牦牛越多代表著財富越多,一般都舍不得賣,公秋遲裡怎麼會賣掉牦牛呢?
戴著傳統康巴花帽的公秋遲裡今年43歲,黝黑的皮膚,高大的身軀,是位壯實的康巴漢子。他用夾雜著康巴方言的四川話比畫著說,他1997年成家后養牦牛,從23頭牛開始,最多時達到600多頭規模,成為致富帶頭人。現在賣掉牛,當然有打算。
他指著門前的草灘說,草原前些年退化嚴重,這兒已變成裸露的黑土灘,一吹風,就是沙塵暴。“呼呼地起來,滿臉是沙土。”
高原游牧,逐水草而居。公秋遲裡知道,如果不治理,就算再怎麼游走,遲早有找不到合適草場的那一天。但是自己能怎麼辦呢?
石渠縣縣長羅林告訴記者,石渠是長江、黃河上游重要水源涵養地,是國家“南水北調”工程的西線起始區。雅礱江在這裡發源,通天河進入石渠開始咆哮。
這裡還是全國五大牧區川西北牧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全縣3216萬畝的天然草地約佔四川省草地面積的六分之一,是雪域高原名副其實的大草原。
草地生態系統支撐著一方民生,彌足珍貴。
公秋遲裡說,五年前,裸露的黑土灘上立起帳篷,當地政府整治草地退化動了真格。縣長羅林和分管副縣長尼克月哈,在潮濕陰冷的草地上攻堅種草,一住就是大半年。羅林的腿因此風濕嚴重,站不了幾分鐘就會抖。大家不喊他縣長,喊他草地娃羅林。
尼克月哈是來到川西北扎溪卡大草原扎根的第一個彝族漢子。他拍著公秋遲裡的肩膀感慨萬千:“高原上植被恢復難上加難,首先要滅鼠,老鼠在地下打洞把草根都破壞了。我們走生態滅鼠,一是架設鷹巢,二是瘋狂種草,因為草進鼠退,草原好了老鼠自己就跑了,相反草原越退化,鼠害越猖獗。”
試種了很多牧草,尼克月哈發現東北燕麥、垂穗披鹼草、老芒麥等混播效果最好:一年生的東北燕麥根系當年可以保護多年生牧草,次年堆肥可以保暖。幾年玩命下來,羅林、尼克月哈成了面色黝黑的草地漢子,黑土灘由板結荒漠變成了可適度放牧的金色草場。
藏區百姓被激勵起來,按照實際種草滅鼠,圍欄管理,禁牧、休牧、輪牧等執行情況綜合評定各戶得分,關聯草補等獎勵性資金的發放。公秋遲裡主動把牦牛數目降到180頭左右,把賣牛的數百萬元投入到冬季圈舍的修建,小牛母牛放置在最裡面,大牛在外,便於取暖和清潔衛生,為標准化養殖做准備。看著草地一天天恢復,他憧憬著未來牧業的持續發展。
“有的家裡牛多,有的草場大。我想組織大家建合作社,帶動鄉親們合理放牧,積極種草,集體富裕。”公秋遲裡說。
“除了出欄肉牛,一頭母牛每天可以擠3斤奶。”尼克月哈補充說,“石渠酸奶做了質量認証,已經打響了名氣,加上酥油、奶渣、民族手工藝等,全縣已經有134個產業合作社,綜合發展可期。”2014年至2018年,當地共實施退牧還草共計200萬畝,草地得到了休養生息,為牧業未來的可持續發展打牢根基。
扎溪卡草原上流淌著的金色陽光,正把藏家產業致富的夢想照進現實。(記者 陳天湖 謝佼)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