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江岸區優化信息化服務平台

“民呼我應”解民生難題

范昊天  孫方遒

2019年10月24日05:3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每天分時段供水,一來水就得大盆小盆地接。吃完晚飯我們老兩口都是趕著洗澡、接好水,才敢出門散步。這樣不方便的生活終於要成為過去了。”看著樓下新裝的供水管道,62歲的湖北武漢市江岸區大智街道銘新社區銘新巷小區居民陳華高興地說。

  銘新巷小區位於武漢市中心城區,附近便是繁華熱鬧的吉慶民俗街和江漢路步行街,然而小區居民的“幸福指數”卻並不高,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便是小區的供水問題。大智街道黨工委書記郭磊介紹,銘新巷小區是個老舊的還建小區,供水管網年久失修,千余戶居民長期被用水難題困擾。

  轉機出現在今年2月,武漢正式啟動“民有所呼、我必有應”改革,明確以黨建引領為“主軸”,以街道改革為重點,以信息化為手段,建立相關體系、機制和平台,全面回應和解決群眾及企業反映的問題,江岸區成為先行試點的城區之一。

  “街道、社區是社會治理與公共服務的最前沿,但受限於人力不足、權力不夠,調配資源為民眾解難題往往力不從心。”江岸區委組織部負責人說,“民呼我應”改革開始后,江岸區率先成立全市首個區級黨建大聯盟,與街道大工委、社區大黨委形成三級區域化黨建體系,定期召開黨建聯席會,研究解決“民呼我應”方面的重大事項。同時,江岸區將156名城管執法人員和136名市場監管執法人員派駐到街道,建設、水務等8個執法部門明確人員定期報到、隨叫隨到,派駐人員與所在街道考核結果挂鉤、績效獎勵捆綁。

  信息化、大數據實現快速調度力量、高效處理問題。江岸區將現有市長專線、城市留言板、數字城管、“武漢微服務”等平台統一整合到區“民呼我應”信息平台,優化手機端“武漢微服務”“我要報事”功能,增設“一鍵呼叫”按鈕,實現一口受理、“一網打盡”。設立區、街道、社區三級“民呼我應”指揮機構,建立分級處理機制,制定ABCD四級響應清單,對應由社區、街道、區、市處置,社區可以解決的由社區解決,解決不了的則按照難度上報到相應層級。並成立區街兩級督辦組,實行周動態、月通報和實時快報制,對不擔當、不作為問題督辦問責。

  銘新社區“民呼我應”工作站對網格員在前期走訪過程中收集到的群眾訴求進行研判后,上報街道“民呼我應”指揮中心。針對銘新巷18、20號還建小區供水難問題,街道於4月12日啟動C級呼叫,在街道協調下,區水務局將此處納入老舊城區二次供水設施改造三年計劃。

  “目前,水務地下管網更換及自來水集團二次供水泵房已建設完畢,正在進行立管入戶。后期該處將實現‘一戶一表’規劃用水管理,長達近20年的用水問題將徹底解決。”江岸區水務和湖泊局副局長陳文偉說。


  《 人民日報 》( 2019年10月24日 11 版)
(責編:馮粒、曹昆)

推薦閱讀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服務業實現快速發展|我國教師隊伍建設成就斐然 | 我國控輟保學成效顯著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

開放發展,合作共贏創新局 | 綠色發展,美麗中國邁大步 | 協調發展,補齊短板潛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