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城農房改善進行時,市委書記戴源“把脈開方”!

2019年10月14日09:45  來源:鹽城新聞網
 

建湖縣九龍口鎮梅蘇村。夜晚,集中居住點開闊的廣場上響起歡快的音樂聲,從黃土地上拔出腿來的農家人,歡快地舞起來。唱出心中喜悅,舞出和諧生活,一場場紅紅火火的文化“大餐”,吸引鄰近的公興村民騎著電瓶車前來觀看。

“綠桑高下映平川,賽罷田神笑語喧。”歐陽修詩中定格的宋代田家文化生活,在今日鄉村以全新的面貌,演繹出別樣的時代氣質。

一年多來,全市鄉村深入推進的農房改善,在鹽阜大地鋪開了一幅美麗鄉村新畫卷,一處處靜坐庭院、閑看落花的田園景象,成為鄉村振興最生動的現實注解。

群眾對農房改善的反映如何?有什麼具體需求?改善后農業農村朝哪裡走?帶著這些問題,9月25日、26日,10月8日至10日,市委書記戴源隨機調研走訪了建湖縣九龍口鎮收成村、梅蘇村,上岡鎮樹新村,岡西鎮徐王村,大豐區新豐鎮太興村,劉庄鎮友誼村,西團鎮眾心村,大橋鎮大橋村,在面對面的交流中,了解老百姓最真實的想法。——這位鹽城農房改善的出題人,在一線閱卷中仔細地察看答卷,為各地打分、釋疑、糾偏,更為重要的是,“入山問樵、入水問漁”,要從群眾的表情呼聲中尋找更好的答案,謀劃新一輪答題怎麼答出群眾滿意的高分。

走進門檻,更要走進心坎——黨員干部的辛苦指數,決定群眾的幸福指數

9月26日上午,戴源信步走進岡西鎮徐王村錯落有致、路網通達的集中居住點,“一門兩窗、六十平方,前面柴房廚房、后面豬圈茅房”的舊農房,被一排排白牆灰瓦、樓上樓下、陽台觀景、庭院賞花的二層“小洋房”取代。

在村民徐學中家的院子,戴源問,“拆老宅補了多少錢?進新房貼了多少錢?裝修花了多少?”

老徐選了一套56平方兩室一廳一廚一衛的房子。“拆舊房,補了9萬多,新房子不到7萬,裝修花了4萬多,政府還給我兜底補貼2萬多。”徐學中報出了一本賬,“住進了新房子,基本上一分錢沒花。”

戴源笑了,“我們不能讓群眾房子變好了,但搬房子搬窮了。”

知老徐的妻子身患尿毒症,是低保戶,戴源問,“家裡醫藥費怎麼報銷的?”聽到“基本全部報銷”的回答,戴源滿意地點點頭。

居住點上的幾種戶型,戴源一戶戶查看每一個房間,摸一摸門框,蹲下身察看陽台玻璃與牆的銜接。走進一戶120平方的房子,看到四室一廳一廚兩衛的戶型,戴源說,“兒女逢年過節回家,也有地方住了。”看到95平方的兩層小樓,有三室一廳一廚兩衛,戴源說,“這種房型很好,實用、美觀。”看著一家一戶都有一個院子,他說,“雖然增加點成本,但是很實用,有農村氣息、水鄉風格。”

用自己的腳板一步一步去丈量工作與服務的短板,用自身的辛苦去化解群眾的心苦,市委書記的到來,讓村民們非常激動,領導干部到一線,不只是走進群眾的門檻,更走進了他們的心坎。

△圖為建湖縣九龍口鎮梅蘇村。

在梅蘇村,戴源了解到,265戶村民,有262戶希望改造老宅,動遷協議不到10天就全簽了。

安土重遷的村民,為什麼如此高度一致,如此積極主動?“你們是怎麼做到的?”戴源問村組干部。聽說建湖組織縣鎮村三級干部,帶著政策和集中居住點規劃圖、房型設計圖,“戶戶到、屋屋查”,全面調查摸底、宣傳發動。建湖全縣已實施整村推進的村庄拆遷率達92%,村組干部們說,沒動一根指頭、沒一戶強拆、沒一人打招呼、沒一封人民來信、沒一個后遺症。戴源說,“群眾問題,實質上是干部問題。我們把工作做細做實,實際成效就是最好的宣傳發動。”

走訪了建湖的幾個村,戴源發現了一個“334”的比例:大體上,30%農戶選擇進集中居住點,30%進城入鎮,40%貨幣化安置。村干部介紹說,縣裡制定了一個調節引導政策,鼓勵農民進城入鎮,對放棄宅基地的農戶給予15000元獎勵,對進城入鎮購房的再獎勵每平方400元。這樣做,把大部分農民引向城鎮,能夠有效避免新集中居住點出現“二次空關”。建湖大部分村,目前空關房、半空關房達40%左右,如果集中安置比例過高,就很有可能出現“二次空關”。

政策的前瞻性、引導性,來自幾上幾下的調研、揣摩、討論與實踐。“要把前期思想工作做到位,政策撬動比例擺到位,還要以看得見、摸得著的工作,把群眾的意願引導到位。”對建湖選派縣鎮干部到集中居住試點村擔任第一書記的做法,戴源非常贊同:“這些同志既懂政策,又接地氣,既熟悉群眾,又能引導群眾,打通了縣鎮村三級工作體系。我們既要發揮好農民的主體作用和首創精神,也要發揮好干部的引領作用和優良作風,用鐵肩膀扛起鐵擔當,以好作風確保好成效。”

每到一地,戴源必問村裡有多少孩子,到哪裡上學,怎麼接送,必到當地的學校去看一看,了解生源和師資情況,看體育、音樂器材配備,看食堂、宿舍,甚至盥洗間。在太興村,聽說有些孩子要去龍堤小學上學,戴源把從村到學校10華裡的路跑了一遍,說,“蠻遠的,爺爺奶奶接送孩子很不容易。”

從建湖九龍口小學、岡中小學、岡西小學,到大豐的新豐小學、劉庄小學、大龍小學、西團小學與初中,戴源發現,沒有一個中心校學生總數超過四百人,孩子數量從六年級到一年級逐年級遞減,有些學校,一年級的孩子隻有六年級的一半,孩子上學大多選擇進城入鎮了。“孩子的走勢就是人群集聚的走勢。”從“倒金字塔”型的生數變化中,戴源看到了時代發展變化的大趨勢,“老百姓已經用腳投票了。農房改善,其時已至,其勢已起,是客觀規律,我們必須順應這個趨勢。”

戴源最關心的,還是最困難的群眾,“明年要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如果仍有不少農民群眾住在破舊、危險的房子裡,算什麼小康?要優先解決農村四類重點對象危房改造,保障最困難群眾最基本的住房安全。”戴源督促村組干部,“現在中央有部署,省委有政策,群眾有改善需求和一定承受能力,市、縣也有相應的保障,要抓住這個大機遇趕快做。我們做一件事,不只是完成上級黨委政府的任務,更要滿足群眾的意願,不能隻盯著已確定的736個點,隻考慮試點的“十鎮百村”。隻要群眾有意願,就要堅定地去做。”

宋人呂本中在《官箴》中說:“處事者不以聰明為先,而以盡心為急。”深入一線的戴源,對各級干部強調最多的,還是打贏硬仗的作風。“把我們自己逼到沒有退路,群眾工作的辦法就想出來了。”

政府配餐,尚需群眾點菜——民生工程要少“為民做主”,多“讓民做主”

△圖為建湖縣岡西鎮徐王村。

走新村,更看舊村。在尚未改造的老村,戴源看布局,問房齡,了解群眾的想法。做過10年瓦工的徐王村書記徐維兵說,村裡以前大部分人家房屋用的是石灰和空心磚,一住就是30年,牆用腳都能蹬破。多年來,雖然房子從草木變磚瓦,但整體上仍是“老舊小散亂”,三五戶、十多戶零散村庄較多,“空關房”“半空關房”很多,農業農村的形態幾乎沒有變化。

“我們調查過了,全市150萬戶農戶中,45萬戶有住房改善意願,佔總農戶的30%。”戴源說,“黨委、政府推進一項工作,能夠直接惠及10%的群眾,就很不簡單了。農房改善可以惠及全市近三分之一的農民群眾,推進農房改善既尊重規律,也契合農民意願,需要下氣力去做。因為這就是以人民為中心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就是以最基層最艱苦的人民群眾為中心,就是體現黨的宗旨,就是踐行我們的初心使命。”

所到各村,戴源一再告誡村組干部,“拆房給群眾多少錢,房子蓋多大,花多少成本蓋房子。這三點一定要想明白。要針對群眾不同的住房改善需求,分類設置進城入鎮、退宅還耕、購房貼息、集中新建、原地翻新等不同政策,切實滿足農民群眾的個性化需求。縣鎮兩級要把政策搞透,想盡一切辦法幫農民省錢。”

聽說收成村有位70多歲的老人,晚上突發腦溢血,由於老村交通不便,120救護車開不進去,耽誤了救治。“集中居住點選在哪裡很重要,現在農村老人居多,選址一定要針對實際,尊重農民的生產、生活習慣和需求。”戴源說,“不能蓋錯房,不能用錯地,要盡量選擇在原村相對集中居住的毗鄰區域,遠離‘三高’:高鐵、高速、高壓線,靠近‘兩道’:國道、省道,不僅讓群眾留得住鄉愁,還要讓群眾靠近田、貼近廠、臨近路,生產生活方便。”

在梅蘇村,戴源察看了不同時期三種不同形態的農房:2008年建的聯體別墅,2013年從節約土地角度建的7棟多層樓房,去年新建的兩層聯排新農房。群眾講,聯體別墅是商業開發,買不起﹔多層生產生活不方便,年紀大了爬不動,情願住車庫,也不想上樓。歷經幾輪摸索,這次新建的,群眾都比較滿意。戴源說,農房改善事關農民切身利益,群眾的“小事”就是干部的“大事”。從腦中“一張藍圖”,到眼前“一幅實景”,裡邊有很大學問,一定要用心、用情,把好事做好、實事做實。

收成村90平方米的房子,設計院一開始考慮到要保証3個臥室,樓下沒有設計衛生間,縣鎮干部在實地察看中覺得,老人一般住在樓下,使用衛生間很不方便,及時修改了戶型方案。

戴源說:“這些細節,看似小問題,但如果不充分考慮群眾生產生活實際需求,就會影響農房改善的大局。”看到有些居住點房型較大,戴源問村組干部,“四類人群”是怎麼安置的。看到有些房型設計很好看,但陽台沒有封閉,戴源說,“雨水可以直接打到房間,不如統一封起來。”走進大橋鎮大橋村居住點正在裝修的新房,戴源掏出手機,數著地板算起了房間與客廳的面積,替村民謀劃起房間的擺布。

“戶有其屋,更要戶優其居。”在每個新居住點,戴源都要看看衛生室、超市、快遞、文娛場所等基本配套是否到位,聽說有些居住點在“十通”的基礎上,還通上了燃氣,戴源說:“我們要讓新農居既有農村的形態,更有城市的便利。”

“始終站穩群眾立場,才能贏得群眾的信任、支持與理解。”戴源提到毛主席在《長岡鄉調查》中說過的一段話:“隻有蘇維埃用盡它的一切努力解決了群眾的問題,切切實實改良了群眾的生活,取得了群眾對於蘇維埃的信仰,才能動員廣大群眾加入紅軍。”對如何把老百姓的事情想得細致、做得周全,更好地保護農民利益,戴源與村組干部討論得更細,“農房改造后,人地分離現象突出,由於土地整理和規模流轉,二輪承包地四至邊界不再明確,農民的權益怎麼保障?集體資產怎麼分配?”他說,蘇南早在十多年前就做了探索,農村集體資產實行按人確股,土地股份合作實行以地確股,確權確股不確地。他要求各地在農房改善的同時,超前考慮股權劃分的問題,推動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這樣農戶即便進城入鎮、進集中居住點,也能夠分配清楚。

“不以集事為急,而以方便為上。”一個市委書記的民生情懷,彰顯在點滴細節上,以百姓心為心,必然換來百姓心。從徐王村離開的時候,上世紀七十年代的老書記唐登勝拉住戴源的手,動情地說,“老房子條件差,沒有衛生間、洗澡間,在鹽城的孫子孫女不大肯回來。新房子各樣條件好了,節假日小孩也都肯回來了。農房改善政策就是好。

擼起袖子,還得邁開步子——希望的田野呼喚新型農業

△圖為集中連片的農民新居。

在樹新村田頭,戴源認真地看起兩張圖,一張是2016年的村居圖,條狀分布的散亂民居,把土地切割成大小不一、形狀各異的零散田塊﹔一張是農房改善后的條田化土地整治項目圖,退宅后的大田成方成塊,面貌一新,寬敞便利的機耕道路,硬化暢通的水系溝渠,展現出現代農業的圖景。樹新村今年4月份實施農房改善,拆除578戶,通過宅基地復墾和土地整治,耕地從5000畝增加到6000畝,土地質量等級從五等提升到四等,村裡按照每畝900元的租金全部流轉給市銀寶集團,村集體經營收入每年增加90萬元。

戴源與村組干部們算了一筆賬:農房改善中,通過閑散地、道路、田埂、廢棄溝塘的綜合整治,一般村可以多出5%-8%的耕地,增加300-500畝地,人多地少的村,田埂更密,淨增地比例更高,可達10%-15%。多出來的地作為集體留用地,可大大增強村集體的收入,僅靠這一項就能消滅貧困村。全市農房700多個改造點,新增地總量可達到30萬畝。徐王村通過整村推進,平均每個宅基地拆出0.65畝地,村裡增加了410多畝耕地,增加了村集體資產,負債20多萬元的經濟薄弱村,到去年底,村集體積累已近100萬元。

土地是資源,更是要素。徐王村書記徐維兵、大橋村書記呂冬官有一個共同的觀點:一戶兩戶、修修補補解決不了根本問題,改變不了落后面貌。戴源肯定了他們的說法:“分散的居住,必然帶來零散的田塊,難以形成規模效應。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耕作模式,已經不再適應農村發展需要。搞農業現代化,不能靠老一輩農民,也不能靠分散零落的地塊。農房改善是一個系統工程,是鄉村振興的牽引性工程,既順應了城鎮化的大趨勢,解決農村空心化、農民老齡化的問題,又可以把零散的土地連成片規模經營,帶動農業在生產經營方式上出現根本性的變革。農村的人口結構、產業結構、治理結構、村庄布局,乃至生產生活方式,都將在這場農房改善中發生深刻的變化。”

在靠近荷蘭花海的太興村,戴源與村組干部聊起了農家樂的三種途徑:在蘇南,村裡把農房統一集中,好一點的做客房,差一點的當倉庫,沿著路邊的做餐廳,這是集體經濟的思路﹔在浙江,農民把房子租給上海人或香港人經營﹔浙江長興一帶,農民自己做。戴源勉勵村組干部帶頭探索新業態,“誰做成了,大家就跟著做了。”

英國人彼得·梅爾描述去法國普羅旺斯葡萄園的追夢人,“他們在辛苦乏味的職場打拼多年,有了足夠的積蓄,需要一個項目,一個挑戰,一個能讓他們黎明即起的理由。而一座葡萄園恰好滿足了他們的需求。”

在荷蘭花海、劉庄金色農業、太興村艾倫特農場,一塊塊流轉的土地上,同樣活躍著這樣一批鄉村追夢人,用高科技的栽種方式,強大的物流,各逞新奇的銷售方式,改變著農業的面貌,讓傳統的靠天吃飯、高強度、低產出的農業,變成更年輕化、更戰略化,加上互聯網屬性,有創意、有價值觀的農業。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40年前,我們通過農村改革拉開了改革開放的大幕,40年后的今天,我們應該通過振興鄉村,開啟城鄉融合發展和現代化建設新局面。現代中國的希望版圖,不可缺少鄉村振興的星際坐標,農房改善是新時代鹽城農業的發力點,找到了城鄉融合發展和現代化建設的微觀路徑、現實主體。

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個田園夢。“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陶淵明筆下質朴恬淡的鄉村﹔“凡有桃花處必有人家,凡有人家處必可沽酒”,是沈從文筆下情致優美、人情淡遠的鄉村﹔“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是詩人海子盛放幸福夢想的鄉村。而農房改善正在廣袤的鹽阜大地,構筑新時代田園夢想,新農居串點成線、連線成面,從“一處美”變為“一片美”,為鄉村振興提供了一份可行答案,描繪了一個多彩樣本,讓中國道路的“鹽城版”煥發出時代的錦繡芳華。(衛永標 孫立昕 錢宇)

(責編:宮宜希(實習生)、劉融)

推薦閱讀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服務業實現快速發展|我國教師隊伍建設成就斐然 | 我國控輟保學成效顯著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

開放發展,合作共贏創新局 | 綠色發展,美麗中國邁大步 | 協調發展,補齊短板潛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