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感悟習近平敬老孝親的暖人情懷

宋子節

2019年10月07日16:20  來源:人民網
 

歲歲重陽,今又重陽。今天是九九重陽節,也是我國法定的第七個“老年節”。世世代代的勞動人民,始終將“尊老”奉為立身處世的大德,全國多地開展了“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主題活動。

“尊老敬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愛老助老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老人,在習近平心中一直是一份沉甸甸的牽挂。幾十年來,他以身作則,敬老孝親,盡顯對老年人群體的敬重與關懷。

 敬老孝親關懷之舉溫暖人心

“自我呱呱落地以來,已隨父母相伴四十八年,對父母的認知也和對父母的感情一樣,久而彌深。”

這是2001年10月15日,家人為習仲勛舉辦88歲壽宴,時任福建省省長的習近平因公務繁忙難以脫身,抱愧給父親寫了一封拜壽信。

一字一句,飽含對父親的恭敬之情。據習近平的母親齊心回憶,當家人讀完習近平這封情真意切的信,“我和在場的人也無不為之動容。”

據媒體報道,在習近平的書架上,擺著兩張照片:一張是他與家人推著輪椅上的父親,另一張是他牽母親的手散步。

習近平與父親習仲勛、夫人彭麗媛、女兒的家庭照。來源:《習仲勛畫傳》

習近平陪母親齊心散步。新華社發

盡管公務繁忙,每當有時間一起吃飯后,習近平都會拉著母親的手散步,陪她聊天。

仁之實,事親是也。舉手投足間,孝敬親長的優良家風扑面而來。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習近平在多個場合表達對老年人的尊敬,舉手投足間,蘊含著他始終不變的尊老敬老情懷。

習近平赴湘西調研扶貧攻堅,在花垣縣十八洞村特困戶施齊文家慰問群眾。新華社發

他惦記貧困地區老人的生活條件。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考察,來到花垣縣十八洞村特困戶施齊文家。習近平握住老人的手詢問年紀,聽說老人64歲了,他說:“你是大姐。”

他關心老藝術家的身體狀況。2014年文藝座談會上,媒體捕捉到這樣一個細節:習近平准備發表講話時,望了望90歲高齡的中國紅樓夢學會名譽會長馮其庸先生,對大家說,今天出席座談會的不少老藝術家年事已高,大家如果累了,就到休息室休息或者走動走動。

他贊賞老翻譯家的學術成就。2014年在對法國進行國事訪問期間,習近平與99歲的旅法華人李治華親切會面。這位老人歷時27年翻譯完成法文版《紅樓夢》,是將這部中國不朽名作介紹到法國的第一人。習近平親切詢問他的身體和生活狀況,稱贊他的執著精神和學術才華令人欽佩。

惦念、慰問、盛贊……舉手投足間,敬老愛老之情溢於言表。習近平在各種場合表達對老年人的尊重與愛護,他以溫暖而深厚的力量,將尊老敬老的情感融入每一個場景中,讓中華傳統美德同每個人產生情感共鳴。

 言傳身教 篤行敬老傳統美德

尊老、敬老、愛老、助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值得全社會繼承的優秀品質。習近平在各種場合以言相傳、以身作則,號召發揚孝親敬老的優良傳統。

尊老敬老,要以實際行動將關心落到實處。

“要熱情照顧好老干部的晚年生活。老干部甘當’人梯’,主動退居二、三線,中青年干部要努力使他們退得各得其所,保証他們有必要的條件去從事更適宜目前健康狀況的活動或工作,愉快而有意義地度過晚年。”

習近平第一次在《人民日報》發表署名文章,主題就是“尊老”。這篇《中青年干部要“尊老”》的文章篇幅不長,卻真實反映了他篤行敬老之為的心聲。

《人民日報》1984年12月7日第四版刊登習近平署名評論《中青年干部要“尊老”》。

發表這篇文章時,習近平31歲,剛剛履新河北正定縣委書記一年。當時,他把縣委僅有的一輛212吉普車配給了老干部使用,自己則輕車簡從,隻要不出城關就騎自行車。

習近平將要離開正定時,一些老干部眼圈兒都紅了。一位叫祁永的老干部說:“習書記,我們可不願讓你調走哩。”

尊老敬老,要充分繼承老一輩的優秀品德。

在正定時,習近平曾在多個場合說,老干部是黨和國家的寶貴財富,沒有他們過去的奮斗和無私的奉獻,就沒有我們今天的一切。老一輩革命家領導共產黨形成一整套優良傳統和作風,“這些優良傳統和作風,是我們的’傳家寶’。”

在會見全國離退休干部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代表時,習近平親切地表示,“要廣泛宣傳老同志的先進事跡,在全社會廣泛形成尊重老同志、愛護老同志、學習老同志的良好社會氛圍。”

珍惜老干部、老同志創造的寶貴精神財富、在繼承先輩優良傳統中堅定走向未來。習近平對老干部、老同志始終保持敬重之心、傾注關愛之情,珍視並號召人們學習繼承老一輩的優秀品德。

尊老敬老,要傳承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2013年2月4日,習近平到蘭州一家“虛擬養老院”的養老餐廳考察工作。午飯時間,他發現72歲的楊林太老人面前還沒有飯菜,就徑直走過去,把一盤熱氣騰騰的飯菜遞到老人手裡,親切地說:“請老人家吃飯。”

習近平邀請黃旭華、黃大發代表坐在自己身邊合影。新華社記者李學仁攝

全國精神文明建設表彰大會上,年逾九旬的中國第一代核潛艇設計師黃旭華和82歲的扶貧老支書黃大發兩位道德模范代表站在隊伍中間,習近平看到兩位年事已高,就握住他們的手,請他們坐到自己身旁。

會見結束后,習近平語重心長地對有關部門的同志說:“給老道德模范讓座,這是尊老敬老的傳統美德,這就叫人倫常情。”

“敬老愛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要把弘揚孝親敬老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建設具有民族特色、時代特征的孝親敬老文化。”讓尊老敬老落到實處、讓優秀品德傳承發展、讓優良傳統發揚光大……習近平的一言一行,為社會凝聚尊老敬老的氛圍樹立了榜樣。

 老有頤養 多項政策落到實處

從“老有所養”到“老有頤養”,多項政策舉措正讓老齡人群的幸福生活落到實處。

“加強養老公共服務,內容上要多樣,財力上要傾斜,全社會一起努力,把老年人安頓好、照顧好,讓老年人安度晚年。”

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老齡工作,將保障老年人民生列為重要的民生問題——

面對“老年人口數量最多,老齡化速度最快,應對人口老齡化任務最重”的嚴峻形勢,習近平再三強調做好老齡工作的重要性,“事關國家發展全局,事關百姓福祉,需要我們下大氣力來應對”。

習近平在北京市海澱區四季青敬老院音樂室與老年合唱團成員交流。新華社記者李學仁攝

2014年元旦前夕,習近平到北京市海澱區四季青敬老院考察工作時強調,“我國老年人口增加很快,老年服務產業發展還比較滯后,要完善制度、改進工作,推動養老事業多元化、多樣化發展。

面對當前老齡化趨勢帶來的新情況,黨中央提出一系列旨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應對舉措——

2016年5月27日,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舉行第三十二次集體學習,習近平強調推動老齡事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要堅持三個“相結合”,即“堅持黨委領導、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全民行動相結合”﹔“堅持應對人口老齡化和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相結合”﹔“堅持滿足老年人需求和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相結合”﹔

一年后,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構建養老、孝老、敬老政策體系和社會環境,推進醫養結合”,為新時代加快老齡事業和產業發展指明方向。

在黨中央的領導下,全國各地區各部門加大投入、切實行動,把對老年群體的關心落到實處——

養老體系建設納入“十三五”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綱要,《關於全面放開養老服務市場提升養老服務質量的若干意見》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相繼出台,為實現政府、家庭和社會對老年人的深切關懷和全面保障夯實政策基礎。

民政部部長黃樹賢介紹,截至2019年6月底,全國各類養老機構達2.99萬個,社區養老服務機構和設施14.34萬個,養老服務床位合計735.3萬張。

1500萬和400萬困難老年人分別納入了最低保障的范圍和政府供養范圍、高齡津貼制度和經濟困難老年人的服務補貼、失能老年人的護理補貼制度基本實現了省級全覆蓋,已經惠及了近3600萬老年人……

健全養老服務體系,擴大養老服務供給,提高養老服務質量,確保養老服務安全……越來越多個性化的養老服務送到了老年人的家門口、做到了老年人的心坎裡,社會敬老養老氛圍更加濃厚。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從對身邊老年人的關懷,到對老齡事業發展的關注與推動,習近平敬老孝親的情懷讓人感動。樹立尊老敬老的社會風尚,落實愛老助老的政策措施,這份對老年群眾沉甸甸的牽挂,讓越來越多的老年人感受到“夕陽無限好”的真切幸福。

(責編:馮粒、曹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