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煙花:上百次試驗后成功綻放

2019年10月03日06:32  來源:新京報
 
原標題:國慶煙花:上百次試驗后成功綻放

  徐建民說,“七棵樹”煙花從今年一月份提出創意到成功燃放,調整二十幾次方案,大大小小試驗做了上百次。

  7棵樹煙花裝置,每個重300噸。國慶聯歡活動前,三小時搭建調試好。李永康 攝

  10月1日晚,“70根生日蠟燭”煙花升空后,珠市口市民拿起手機拍攝。新京報記者 李凱祥 攝

  李渡煙花集團經過幾個月上百次努力,制作出70根蠟燭煙花所需的禮花彈。 新京報記者 王飛 攝

  鄧煜群說,在向組委會試放煙花時遇到挫折,最終咬牙堅持過來,成功研制出慶典所需煙花。

  “七棵樹”煙花和“70根生日蠟燭”煙花相關負責人介紹,從創意提出到最后燃放,團隊付出了巨大努力

  這兩天,國慶慶典活動的相關圖片及視頻在朋友圈刷屏,大閱兵、文藝表演、煙花慶典……讓廣大網友直呼過癮。在這些慶典活動中,讓大家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在天安門廣場升起的“七棵樹”、“70根生日蠟燭”。

  昨日,“七棵樹”煙花燃放技術總監徐建民和“70根生日蠟燭”煙花提供方,江西省李渡煙花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鄧煜群向記者揭秘煙花背后的故事。

  “七棵樹”煙花

  網幕煙花上增加3D動態裝置

  煙花樹運用的是網幕煙花技術。以煙花為筆,每個燃放點精確定位,現場作畫,因目前最好的燃放載體是鋼絲網,而被稱作網幕煙花。

  而今年,7棵樹並不只是簡單地燃放煙花。徐建民介紹,樹的三面是動態煙花裝置,一面是LED屏幕,整體配合現場完成《美好家園》、《牡丹盛開》、《欣欣向榮》三個煙花表演作品。

  所謂動態裝置,就是在樹上可以開合的花朵、旋轉的地球以及扇動翅膀的蝴蝶等圖形。這些裝置由特制鋁材做成的金屬結構,形成包括兒童、植物、動物、地球等元素,總共有12個立體圖形。

  立體畫有多復雜?以《欣欣向榮》為例,除了最終呈現出的巨型孔雀外,整幅畫面上共有兩朵直徑超過5米的花朵,每一片花瓣都有2米長,0.6米寬。一朵花底層16個花瓣做旋轉動作,上層6個花瓣進行開合﹔另外一朵上層花瓣圍繞花心順時針旋轉,下層花瓣圍繞花心逆時針旋轉。

  三小時搭好7個300噸裝置

  整個7棵樹上,共有超過一萬多個電子點火頭,三幅煙火作品總計燃放煙花管十幾萬根。如何保証煙火精准點燃,不出現誤觸其他煙花管或無法點燃的情況,徐建民和團隊成員做了許多嘗試。

  煙花樹主體是由鋼結構拼接組成,用樹枝葉形狀金屬板精巧地隔開了四個側面。每個篇章的煙花表演都在單獨一個側面進行,面與面之間的金屬板加裝了防火措施。

  此外,煙花管也做了防火處理,徐建民介紹,經過特殊處理的煙花管很難由外部火星點燃,唯一的燃放通道便是煙花管內部接通的電子點火頭,為以防萬一,點燃系統有多套備用方案,保証煙火按計劃燃放。

  一棵煙花樹高25米,每棵樹有兩輛模塊車托底,加上底架結構、樹葉重量總重達300噸。而這樣7個龐然大物,是聯歡活動前在三個小時內現場搭建、調試具備燃放條件的。

  徐建民說,前天下午的天安門廣場上,電力系統、維護運營等1200人同時參與7棵樹的搭建,吊車、叉車、高空作業車等七八十台團團圍住,有條不紊進行。

  每當所在篇章需要燃放煙火時,鋼結構主體就會在操控手操作下,將燃放面旋轉至面向主席台。沒有煙花表演內容時,LED電子屏便會轉到正前方,配合現場表演進行燈光畫面展示。一整個晚上300噸巨物不停轉動,徐建民說現場也是十分小心謹慎,做了完全准備。

  電動控制系統有主、備兩套系統,如果兩套電動系統都不幸失效,還有手動人力旋轉的方案。煙花樹燃放時,每棵樹下16個人隨時待命。“所幸備用方案都沒有用到。”

  試驗上百次,隻為“動得好,放得好”

  前晚的聯歡活動中,伴隨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主題表演區3290名聯歡群眾用手持光影屏組成一棵結滿碩果的繁茂綠樹。同時,背后7棵煙花樹燃放,充滿童趣的動態裝置展現,引來現場觀眾驚嘆。

  為保証音樂和煙花表演同步進行,中控室將音樂信號編譯成時間碼,傳輸給煙花燃放團隊,徐建民在收到時間碼后按下燃放按鈕,通過電子信號將煙花樹上的煙花管同步點燃。

  此刻,正在第四棵樹后方指揮監督煙火燃放的徐建民鬆了一口氣。他說,在整個煙火裝置表演中,第一下亮相的成功意味著表演已經成功了一半。在整套操作中,保証動態裝置和煙火燃放互不受影響是一個極大的挑戰。“既要動得好,也要放得好。”

  《欣欣向榮》是煙花裝置表演的最后一部分,一隻巨型孔雀圖案在樹上出現,羽毛延綿分布在7棵樹上。徐建民介紹,這隻大孔雀共有17支雀翎,動作各不相同,每支雀翎可能因為轉動導致電路連接不穩定,影響煙火點燃信號傳輸。同時裝置可轉動部分又是一個考驗節點。“太緊了翻轉不靈活,太鬆動作不同步,會影響點火效果。”

  按照要求,每棵煙花樹上燃放裝置總重量不得超過3噸,有加固需求的煙花裝置對團隊又是一個考驗。材料上,他們選擇一種特制鋁合金,保証堅固的前提下,重量減輕﹔同時使用導電滑環的煙花專用裝置,避免機械電路帶來的信號干擾。

  徐建民說,從今年一月份提出創意到現在,整個裝置已經調整二十幾次方案,大大小小試驗做了上百次。當前晚現場宣布聯歡活動結束時,他整個人放空,直到半個小時后才意識到煙火表演圓滿結束了。

  “70根生日蠟燭”煙花

  蠟燭創意源自生日祝福

  “我們給家人過生日的時候會給家人買生日蛋糕,蛋糕點上生日蠟燭,我們煙花人在祖國的生日上,就要把最閃亮、最美的東西展現出來。”國際煙花大師蔡國強這個“煙花生日蠟燭”的想法迅速得到了北京國慶煙火組委會的認可,讓整個組委會都為之興奮。

  但隨之而來的卻是一系列技術難關,形成生日蠟燭的畫面感,需要把煙花打到300米左右的高空,還需要做到筆直上升、齊頭發射、高度一致、整齊收尾,鄧煜群說,一般業內稱這種煙花為虎尾煙花,燃放時極易出現碎花及勾頭,對於國慶慶典煙花,這個技術難題是必須要克服的。

  鄧煜群介紹,“我們也想向祖國生日獻禮,並且在這方面有一定經驗,就向組委會自薦。”經過努力,組委會初步同意將任務交給鄧煜群的公司,但用不用還要看后期的研發效果。

  激動之余,隨之而來的是責任與壓力,操作困難、技術難題、未知因素等問題需要鄧煜群和同事們去解決和攻克。

  防水沒完全做好,兩次試燃放失敗

  鄧煜群說,普通的虎尾煙花容易隨著空氣和風而位移,為了突破這些瓶頸,他們反復做了各種各樣的試驗,但收效甚微。“我當時心裡也沒底,但我得讓我們的團隊心裡有底,我鼓勵大家為了國慶盛典,再困難也不能放棄。”

  為了集思廣益,除了組織集團所有研發人員共同研討,鄧煜群還要求員工不管什麼級別,隻要有想法,都可以向公司申請設備和資金進行研發和試驗。就這樣過了將近一個月,工程師們提出了柱形彈模式、空心彈模式、炸裂模式、球形彈模式等不同的意見。最后經過實驗論証,確定球形彈模式的效果最接近標准。

  經過不間斷地試燃放,4月20日測試成功。“做出來的時候,一下達到了整個人的興奮點,特別自豪,特別激動。”鄧煜群說。

  試驗成功后,公司便開始加緊生產。但現實很快潑來一盆涼水,在6月21日和7月12日兩次向組委會試燃放時,虎尾特效都失敗了。

  “那個時候恨不得找個地縫鑽進去,整個團隊的心情也是跌到谷底,但都已經做到這一步了,我們實在不想放棄。雖然組委會不滿意,但考慮到試燃時候,天氣不佳,最終允許繼續研制。”鄧煜群說,經過仔細研究分析,他們發現失敗的原因,是因為趕工期,虎尾特效煙花彈制成后沒有徹底干透,再加上雨水較多,防水沒有完全做好。發現這個問題以后,研發人員重新試驗,優化制作流程,嚴格按照工藝需求制作虎尾特效彈藥。同時,他們也吃一塹長一智,不僅在生產中保証彈藥的干燥性,在后期的儲存中,也注意防潮,確保萬無一失。

  標准化生產保証所需1680支煙花效果一致

  70根生日蠟燭由70根光柱組成,每根光柱有12個發射裝置,發射12支虎尾煙花,一般打2次,相當於一個光柱由24支虎尾煙花組成,70個光柱共有1680支虎尾煙花。要構成70根生日蠟燭的造型,就意味著鄧煜群他們要大量生產虎尾特效煙花。

  鄧煜群說,為國慶准備的虎尾煙花都是手工做的,通過無數次的試驗、磨合,最終把工藝計量標准化,保証每支煙花的效果是一樣的。

  李渡煙花集團有限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9月17日他們使用危化品運輸車,將煙花彈及燃放煙花的炮管等設備從江西運至北京房山區一廠庫儲存。10月1日下午三點半,將煙花彈運至天安門廣場周邊,將彈藥填放到煙花管內。

  10月1日上午11時30分,閱兵慶典結束后,工作人員開始布置燃放煙花的炮管。“這次煙花炮管採用的是精密鋁材管,也是一項新的嘗試。”鄧煜群說,一般煙花燃放用紙管、無縫鋼管或玻璃鋼管,但因鋼管容易生鏽,擔心影響煙花升空高度,便選擇了新的材質作為炮管。

  10月1日下午6點半,煙花炮管的安裝全部就緒,當晚,70根生日蠟燭煙花在廣場升空綻放。

  鄧煜群說,在這套虎尾特效煙花上,他們還有五套備選方案,前前后后對方案修改100多次。歷時9個月的努力,最終研發成功並在國慶慶典上成功燃放。

  新京報記者 馬瑾倩 劉名洋

(責編:李楓、曹昆)

推薦閱讀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服務業實現快速發展|我國教師隊伍建設成就斐然 | 我國控輟保學成效顯著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

開放發展,合作共贏創新局 | 綠色發展,美麗中國邁大步 | 協調發展,補齊短板潛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