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糧倉的新時代交響

河南農業七十年觀察

2019年09月23日09:12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在河南省黃泛區農場九分場的麥田裡,農民操作大型收割機收獲小麥(2018年6月4日無人機拍攝)。

茹振鋼在查看小麥長勢(2015年5月22日攝)。

在河南省黃泛區農場的一處晒場,一名工作人員在裝運小麥(2018年6月4日攝)。

河南省新鄭市裴李崗村民王桂珍在准備慶祝豐收聚餐上的棗饃(2018年9月14日攝)。 本組照片均由新華社記者李安攝

新華社鄭州9月22日電 豐收是對辛勤勞作的人民最好的饋贈。

河南新鄭裴李崗村,地下埋藏著中國最古老的村庄,有著9000年的農耕歷史。95歲的村民代格妞經歷過戰亂、災荒,雖然早就過上了“不種地也有糧吃”的日子,但她仍然堅持自己種麥、收糧,每年在家裡存上200斤的糧:“糧食是咱老百姓的命根子。”

距代格妞家的“小糧袋”100公裡開外的十三朝古都洛陽,有個一千多年前的國家糧倉。相當於50個足球場大的回洛倉城裡建有700座內徑10米的藏糧倉窖,可儲糧3.85億斤,這個名副其實的國家糧倉為興盛的隋唐王朝奠定了基礎。

大國糧倉,於民,是飽腹安身之本﹔於國,是安邦定天下之基。新中國成立70年,河南牢牢抓住糧食這個核心競爭力,豐糧倉、穩糧倉、優糧倉,在鄉村振興中努力實現建設農業強省的目標。

糧倉之豐

讓老百姓“吃飽飯”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倉廩殷實是國家之福,百姓之盼,但對於中國這個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讓老百姓“吃飽飯”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事。

地處黃河中下游的河南糧產豐庶,但也災難深重。1942年,河南遭遇嚴重的自然災害,絕大多數地區幾乎顆粒無收。在河南新鄉劉庄村,劉樹峰家實在活不下去了,父母把大姐賣了換了兩間草房,二姐換了一斗高粱,弟弟換了一斗高粱和一斗玉米,從那以后老媽媽每次喝高粱糊糊都哭著說,這是孩子換來的。那一年,河南百姓淪為災民,大小糧倉空空蕩蕩。

新中國成立后,解決糧食問題成為頭等大事之一,河南掀起了恢復糧食生產、興修農田的高潮。在劉庄村,劉樹峰和村民們一起挖坡填溝,把村裡700多塊不打糧的溝窪地整理成4大塊高產田﹔1952年,河南建成人民勝利渠引黃灌區﹔1955年,國家制訂並實施黃河治理總體綜合規劃,曾泛濫成災的黃河灌溉良田、哺育人民。河南糧食生產條件得以全面改善。

1978年,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改革一聲號響,鼓舞著人民的干勁,也開啟了科技豐糧倉的新篇章。那一年,出生在河南一戶普通農家的茹振鋼正值參加高考,小時候經常吃不飽的他,最大的夢想就是“讓全村人吃上白面饃”,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農學專業。“當時我立志一定要用科技讓中國人吃飽飯,讓中國糧倉裝滿糧。”茹振鋼說。40年來,茹振鋼培育出20多個高品質小麥品種,其中“矮抗58”抗倒、抗凍、抗病,每畝產量至少提升200斤。

佔世界7%的耕地,要養活全世界約20%的人口,中國人怎麼“吃飽飯”曾讓世界擔憂,但今天的河南,農田水利基礎設施不斷完善、農業技術不斷提升,大國糧倉迎來一個又一個豐收:2018年河南糧食總產量達1330億斤,是1949年的9.32倍﹔河南用全國1/16的耕地生產了全國1/10的糧食。1978年,還“吃不飽”的河南需要從10多個省調入糧食﹔2018年,河南向全國調出糧食及其制成品400億斤,糧食生產成為河南的一大優勢、一張王牌,為全國人“吃飽飯”作出貢獻。

糧倉之穩

守衛新時代豐衣足食

進入20世紀90年代,告別了飢餓與短缺,連年實現豐收的中國如何繼續抓好農業、穩住糧倉,成為治國安邦的一項考驗。

如果將新中國成立后70年的糧食產量繪成一條曲線,會發現這條增長線在1985年和2000年左右有兩個明顯的凹點,這曾是中國糧食生產的危險信號,在河南尤為凸顯。

1997年,河南鄲城縣農民賈雲飛和村裡十來個年輕人南下打工。賈雲飛說,當時都說種糧不如打工,有錢不怕沒糧吃。1997年后河南出現了歷史上持續時間最長、波及范圍最大的一次糧食“賣難”,最嚴重時,河南小麥庫存達2500萬噸,出現了“賣不掉、裝不下”的局面。在基層工作30多年的河南新蔡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任希山記得,當時社會上出現一種錯覺,認為糧食太多了,不用種糧了。從1998年到2003年,我國糧食產量“五連跌”直接導致糧價上漲、物價跟漲。“2003年白面價格一直漲,還有謠傳說糧庫要空了,嚇得我趕緊在家裡囤了四五袋面。”賈雲飛說。

糧倉穩、天下安。立足保障糧食基本自給的方針,我國一面加大農業投入,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減輕農民負擔,一面開啟“穩糧倉”的改革,建立了糧食風險基金制度、“糧袋子”省長負責制,還成立了中國儲備糧管理總公司。“種糧給補貼,耕田不納糧。農民得實惠,一心奔小康。雨露澤華夏,黨恩永不忘。”2005年,三門峽市南梁村建起了一座3米高的“感恩碑”,這是村民為了感謝國家免征農業稅自發豎起的。

種糧有支持,賣糧有保障,農民有了“主心骨”,糧倉越扎越穩。

三農工作連續10多年寫入中央“一號文件”,像是一個信號,又一次吸引了賈雲飛。“不管啥時候,糧是根本,農是基礎,國家糧倉必須穩住。”時隔20年,賈雲飛主動回到老家承包2000畝土地,成為新時代的“守倉人”。如今,賈雲飛這樣的“守倉人”越來越多,在河南有超過12.3萬個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和4.7萬名種糧大戶,他們規模化經營、機械化作業、科學化種糧,守衛著新時代的豐衣足食。

糧倉之優

努力打造糧食生產核心區

“麥秀兩歧、穰穰滿家”,豐收成為綻放在中原大地上的不敗之花,把河南的小麥抓在手裡,全國的豐收就有了基礎。然而,伴隨著“糧滿倉”的喜悅,糧食生產品質不夠高、結構不夠優、效益不夠好等問題開始凸顯,“大而不強”成為河南“豐收的苦惱”,“糧倉不優”的短腿制約了農業現代化的腳步,農民辛苦種糧不賺錢、企業守著糧倉喊“缺糧”的尷尬局面深深地刺痛著河南。

為了破解這些問題,河南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打造“優質糧倉”。“黎陽收、顧九州”,古稱黎陽的河南浚縣,一直是重要的糧食產區。金秋時節,浚縣30萬畝高標准糧田裡洋溢著豐收的喜悅。這裡曾是河南小麥高產的標杆,但在2016年,地邊“高產創建實驗田”的牌子調整為“優質麥基地”。

從“高產”到“優質”,絕不是簡單地換個詞,而是河南糧食種植結構調整的寫照。河南不斷優化糧食生產結構,優質專用小麥種植面積由2016年的600萬畝發展到2018年的1204萬畝,翻了一番。同時,河南還加大推進“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截至2018年底,河南建設高標准糧田6163萬畝,糧食作物良種覆蓋率達97%以上,全省農業科技貢獻率達到60.7%,努力打造國家糧食生產核心區。

“實踐証明,優質糧食是最寶貴的經濟資源。”河南省農業農村廳廳長申延平說。在充足的優質原糧供應保障下,河南緊抓“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發展壯大糧食加工業。曾經名不見經傳的農業縣臨颍,已擁有食品加工企業120多家,年糧食總加工量達到300萬噸,盤活了周邊20多個縣的余糧市場。

農業興、百業興。在“優質糧倉”的支撐下,河南農產品加工業穩中有增,食品工業成為河南萬億元支柱產業,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支撐著河南向農業強省邁進。

年豐時稔糧滿倉,百姓殷實國興旺。中原大地、沃野千裡,不僅收獲著歲歲豐收的喜悅,更播撒出鄉村振興、民富國強的期盼。(記者 王丁、林嵬、宋曉東)

(責編:宮宜希(實習生)、劉融)

推薦閱讀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服務業實現快速發展|我國教師隊伍建設成就斐然 | 我國控輟保學成效顯著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

開放發展,合作共贏創新局 | 綠色發展,美麗中國邁大步 | 協調發展,補齊短板潛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