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9月21日電 為紀念“中國航空之父”馮如,紀念中國航空事業110周年,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有限公司組織有關專家,參閱大量歷史資料,歷時半年多,成功制作了首架“馮如1號”1:4復原飛機模型,並於近日在京向中國科技館進行了捐贈。
“馮如1號”對於中國航空事業意味著什麼?歷經110年歲月洗禮,中國的航空工業體系實現了哪些歷史性跨越?
時針撥回110年前的9月21日,當馮如先生駕駛著看起來有些簡單的“馮如1號”顫顫巍巍地離開地面躍上天空的那一刻,中國人從此結束了對天空的想象,掙脫束縛、飛向藍天。
“這是中國人首次駕駛自制的飛機飛上藍天,完成了屬於中國人的首次載人動力飛行。”中國航空工業文化中心總經理蔡二雨介紹,“馮如1號”真機機長約7.43米,翼展約7.62米,機高約2.45米。此次復原模型按照當年的材料和工藝制作,機身框架、機翼翼梁、翼肋、螺旋槳採用木材,發動機採用金屬制作,盡可能復原該型飛機的氣動設計和結構工藝,為現代人了解百年前的飛機制造提供了參考。
蔡二雨說,這是100多年來國內外第一次成功復原“馮如1號”,后續還會根據最新找到的資料,持續完善與修訂。
中國科技館館長殷皓認為,“馮如1號”是中國人自行設計、研制、生產的第一架飛機,它的升空揭開了中國載人動力飛行史的第一頁,標志著中國航空事業邁出了跨越性的一步,向世界展示了中國人的理想和信念、智慧和能力。在世界航空事業的萌芽階段,馮如所代表的我國航空最高水平,走在了世界前列。
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新聞發言人周國強表示,馮如及“馮如1號”之所以代表了中國現代航空事業的開端,不僅在於他成功設計、制造和試飛了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現代飛行器,還在於他曾經打破過當時飛行高度和速度的世界紀錄,更在於他在整個人類和民族航空事業發展的最初階段,忠誠祖國、崇尚科學、不懼風險、不畏犧牲的執著探索和堅定實踐精神。
歷史,忠實地記錄著中國航空事業走過的110年。從“馮如1號”展翅翱翔,到新中國成立之初的一窮二白,再到近年來我國航空裝備實現了由第三代向第四代、由有人向無人、由空中向陸海空全域拓展的重大跨越,並明確提出到21世紀中葉建成新時代航空強國的“兩步走”戰略目標。
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有關負責人表示,“馮如1號”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形成的具有特殊內涵的見証物,復原模型具有重要的歷史紀念意義,整個復原過程既是對“馮如1號”研發制造歷史、過程、技術性能的一次探索學習,也是對忠誠祖國、敢為人先、不怕犧牲、勇於創新“馮如精神”的學習與傳播。
從航空救國到航空報國、再到航空強國,中國航空工業正走在從“望塵莫及”到“同台競技”的新飛躍之路上。 (記者 胡喆)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