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80%人口是文盲”到教育總水平躍居世界中上

共和國教育事業發展成就巡禮

2019年09月22日11:00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國慶特刊
 
原標題:從“80%人口是文盲”到教育總水平躍居世界中上

新華社北京電(記者胡浩)教育是民族振興和社會進步的基石,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

70年來,我國教育改革發展波瀾壯闊,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全面提升,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作出了基礎性、全局性、先導性貢獻。

更完備——

形成體系完善、結構合理的現代化教育體系

俄羅斯,喀山,世界技能大賽現場,代表中國出征的中國十九冶員工趙脯菠奪得焊接項目金牌。

這個1997年出生在四川涼山一個小村庄裡的小伙子,初中畢業后來到攀枝花技師學院,在這裡習得一技之長。從此,在閃耀的弧光中,他點亮了自己的技能人生。

推動教育改革發展,是提高國民素質、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的必然要求。發展教育事業,在中國共產黨執政興國的宏偉藍圖中佔據了重要位置。

新中國教育是在極其落后的基礎上起步的。1949年,我國80%人口是文盲,高校在校生僅有11.7萬人。經過70年的不懈奮斗,我國已形成了體系完善、結構合理的現代化教育體系。

——學前教育“從無到有、從有到優”。2018年,我國幼兒園數從1950年的1799所增加到26.67萬所,在園幼兒數從14萬人增長到4656萬人﹔學前教育毛入園率從0.4%提高到81.7%,已經超過世界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

——頒布實施義務教育法,全面完成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戰略任務,我國加速走過了西方國家近百年的義務教育普及之路,實現了對世界的庄嚴承諾。2018年,全國共有義務教育學校21.4萬所,在校生1.5億人,義務教育普及程度已達到世界高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

——高中階段教育規模不斷發展,體系結構趨於合理,普及水平不斷提高。2018年,高中階段毛入學率從1949年的1.1%提高到88.8%,已超過世界中上收入國家平均水平。

——1977年正式恢復高等教育招生考試,高等教育走上健康發展道路﹔1999年開始實施高等教育擴招政策,高等教育規模快速發展,入學機會大幅提升。2018年,我國普通本專科招生791萬人,毛入學率已達48.1%,即將跨入高等教育普及化發展階段。

——以就業為導向,中等職業教育迅速發展,高等職業教育快速崛起,職業教育已成為我國高中階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在服務產業、現代制造業、新興產業中,新增從業人員70%以上來自職業院校。

2018年,全國共有各級各類學校51.88萬所,各級各類教育在校生2.76億人,我國教育總體水平躍居世界中上行列。

更公平——

讓每一個孩子都對自己有信心、對未來有希望

拿到廣西師范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廣西桂平市江口鎮胡村的羅雨婷非常開心。盡管家裡是建檔立卡貧困戶,但羅雨婷並不需要為上學的錢發愁,因為她已經成功辦理了生源地助學貸款。

不僅僅是羅雨婷,也不僅僅是廣西,全國各地的貧困家庭學子都能享受到一系列助學政策,享受到更公平的教育機會。

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

從義務教育法頒布實施,賦予普通人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到對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作出全面部署,再到全面實現“兩免一補”和生均公用經費基准定額資金隨學生流動可攜帶,教育公平的模樣逐漸清晰:

全國99.8%的義務教育學校(含教學點)辦學條件達到“20條底線”要求,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條件顯著改善,許多農村學校成為當地最美麗的一道風景線。

建立起以政府為主導、學校和社會積極參與,覆蓋從學前至研究生各個教育階段的學生資助政策體系,設立學生資助項目30余個,困難學生平等接受教育權利得到保障。

啟動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受益學生達3700多萬人,農村學生營養健康水平得到提升。

基本形成以普通學校隨班就讀和附設特教班為主體,以特殊教育學校為骨干,以送教上門為補充的特殊教育發展格局,殘疾學生受教育機會不斷擴大。2018年,全國共有特殊教育學校2152所,比1953年的64所增長了30多倍。

面向農村和貧困地區考生的國家專項、地方專項和高校專項三個專項招生計劃規模,從2012年的1萬人增至2018年的10.38萬人,初步形成了保障農村和貧困地區學生上重點高校的長效機制。貧困地區與農村地區學生接受優質高等教育機會顯著擴大。

更優質——

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師。

1985年,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九次會議確定每年9月10日為教師節,開啟了我國尊師重教新紀元。35年來,教師管理體制機制改革不斷深化,教師隊伍不斷壯大,層次結構不斷優化,為創新人才培養夯實基礎。

各級專任教師從1949年93.4萬人增長到1673.83萬人。在學歷上,相比1985年,小學、初中取得本科及以上學歷教師比例分別增加了61.59個百分點、80.59個百分點。

教師隊伍不斷壯大,為教育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從“有學上”到“上好學”,是我國教育發展進入新時代的重要標志。

“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

多年來,我國辦學質量不斷提升,學生素質得到全面發展。中小學生學業質量綠色指標體系和教育質量監測機制得以建立。國家先后實施“211工程”“985工程”“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雙一流’建設”等重大項目,重點建設項目帶動了我國高等教育整體水平提升。

從新中國成立之初的10個人中有8個是文盲,到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超過13.3年,相當於大學一年級水平﹔從改革開放之初基本普及小學教育,到如今即將普及高等教育……教育發展的巨變,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勢不可擋的磅礡力量。新中國成立70年,中國教育已經站上新的歷史起點,向著教育強國闊步前行。

(責編:梁秋坪、曹昆)

推薦閱讀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服務業實現快速發展|我國教師隊伍建設成就斐然 | 我國控輟保學成效顯著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

開放發展,合作共贏創新局 | 綠色發展,美麗中國邁大步 | 協調發展,補齊短板潛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