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的黃河足跡

周小苑 岳小喬

2019年09月19日21:21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
 

黃河落天走東海,萬裡寫入胸懷間。

9月17日下午,正在河南考察調研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位於鄭州的黃河國家地質公園。他憑欄而立,遠眺滔滔河水奔騰東去。

參觀黃河博物館、視察黃河國家地質公園、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總書記此次河南之行,“黃河”是重要議題。

善治國者必重治水。習近平一直非常重視黃河流域的治理、保護和發展。十八大以來,沿黃九省區都留下了總書記考察調研的足跡。

◎“治理黃河,重在保護,要在治理”

“黃河寧,天下平”。治理黃河,自古就是安民興邦的大事。

今年8月,習近平來到甘肅省蘭州市黃河治理蘭鐵泵站項目點視察,他語重心長地說:“我曾經講過,‘長江病了’,而且病得還不輕。今天我要說,黃河一直以來也是體弱多病,水患頻繁。”

習近平登上觀景平台,俯瞰堤壩加固防洪工程,了解當地開展黃河治理和生態保護情況。他叮囑省市兩級負責同志,甘肅是黃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養區和補給區,要首先擔負起黃河上游生態修復、水土保持和污染防治的重任,蘭州要在保持黃河水體健康方面先發力、帶好頭。

“治理黃河,重在保護,要在治理。”對於黃河流域的保護和治理,習近平在沿黃省區考察調研時尤為關注。

2016年8月,在青海省生態環境監測中心,習近平通過大屏幕連線黃河源頭鄂陵湖—扎陵湖觀測點,聽取他們保護生態情況匯報,並就做好管護工作做了深入交流。

2016年7月,習近平在寧夏考察調研時強調,要加強黃河保護,堅決杜絕污染黃河的行為,讓母親河永遠健康。

2014年3月,習近平在河南蘭考調研時,專門來到黃河最后一彎——位於東壩頭鄉的黃河岸邊,向地方干部詢問黃河防汛情況。

這一次在河南考察調研,習近平專程來到黃河博物館,走進展廳參觀展覽,了解黃河流域文明發展、水患治理、生態保護等的歷史變遷。隨后,他乘車來到黃河國家地質公園臨河廣場,沿黃河岸邊步行察看周邊環境,聽取沿黃地區生態保護、水資源利用、堤防建設和防洪形勢等情況。

在臨河廣場觀景平台,習近平眺望黃河鄭州段。天高水闊,林草豐茂,一片勃勃生機。習近平指出,70年來,黨領導人民開創了治黃事業新篇章,創造了黃河歲歲安瀾的歷史奇跡。實踐証明,隻有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勢,才能真正實現黃河治理從被動到主動的歷史性轉變,從根本上改變黃河三年兩決口的慘痛狀況。

“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18日上午,習近平在鄭州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就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保障黃河長治久安,推進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推動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等方面提出了明確要求。

“要充分考慮上中下游的差異”、“完善水沙調控機制,解決九龍治水、分頭管理問題”、 “堅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

字字千鈞。

◎“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2014年,春暖花開時節,習近平來到黃河邊上的古縣城蘭考。這裡曾經水患不斷,黃河多次改道都由這裡經過。

蘭考東壩頭鄉是黃河九曲十八彎的最后一道彎。位於東壩頭鄉東部的張庄村曾經風沙肆虐,焦裕祿曾在此治理風沙。習近平專門來到這裡,走進村民家看望,和干部群眾座談。他叮囑當地干部要切實關心農村每個家庭特別是貧困家庭,通過因地制宜發展產業促進農民增收致富。

脫貧攻堅,是沿黃省區的重大課題,習近平對此十分關注。

六盤山連片特困地區位於黃河上游,呂梁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地跨黃河兩岸。2016年7月、2017年6月,習近平先后來到地處六盤山腹地的寧夏大灣鄉楊嶺村、坐落在呂梁山大山深處的山西省岢嵐縣趙家窪村,察看當地扶貧措施落實成效。

如何統籌黃河治理保護與當地脫貧攻堅,是沿黃省區面臨的一個難題。“正確處理開發和保護的關系”。今年8月,習近平在甘肅省考察調研時強調,要推動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怎麼做?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針對積極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習近平提出了24個字:“宜水則水、宜山則山,宜糧則糧、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他強調,貧困地區要提高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這次在河南省考察,“高質量發展新路子”也是習近平關注的重點。看到新縣田鋪鄉田鋪大塆依托紅色文化資源和綠色生態資源發展鄉村旅游、光山縣槐店鄉司馬光油茶園通過發展油茶種植加工產業過上了好日子、東岳村大力推進“多彩田園”產業扶貧實現了整體脫貧,習近平十分高興。

習近平指出,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非一日之功。“要保持歷史耐心和戰略定力,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歷史擔當,既要謀劃長遠,又要干在當下,一張藍圖繪到底,一茬接著一茬干,讓黃河造福人民。”溫暖又堅定的話語,昭示著人民群眾更加美好的未來。

◎“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

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浩浩黃河水,滋養著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奔騰不息的長江、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哺育了燦爛的中華文明。” 2018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這樣形容“母親河”。

黃河塑造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剛毅不屈的鮮明氣質。

2014年3月,習近平來到黃河邊上的河南蘭考調研,他走進東壩頭鄉張庄村村民家看望,和干部群眾座談。當年和焦裕祿一起治沙的老黨員,向總書記講述了焦裕祿帶領群眾育草封沙、造林固沙的故事。如今,在張庄村南坐落著焦裕祿精神體驗教育基地,人們在這裡實地感受焦裕祿書記當年帶領蘭考人民治理“三害”時戰天斗地的革命精神。

華夏子孫的血管裡,都奔流著一條黃河。中華兒女在拼搏奮斗中,為黃河精神注入新的內涵。

2017年6月,習近平來到山西省考察調研,第一站就來到革命老區呂梁市興縣晉綏邊區革命紀念館。他走進晉綏邊區政府、晉綏軍區司令部舊址參觀。1948年春,毛澤東等中央領導同志渡過黃河后落腳在司令部。

在考察調研中,習近平特別提到了深深植根於黃河文化的“呂梁精神”,他說:“革命戰爭年代,呂梁兒女用鮮血和生命鑄就了偉大的呂梁精神。我們要把這種精神用在當今時代,繼續為老百姓過上幸福生活、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

黃河博物館,是我國最早成立的以黃河為主題的自然科技類博物館,被海內外觀眾譽為“黃河巨龍的縮影”。

9月17日下午,習近平走進黃河博物館展廳參觀。他不時駐足端詳陳列的文物標本、歷史文獻和圖片圖表,就有關問題同大家探討交流,充分肯定中華民族在同黃河水患的斗爭中展現的不屈不撓、頑強拼搏的奮斗精神。

“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18日上午,習近平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這樣強調黃河文化的重要性。

習近平強調,要推進黃河文化遺產的系統保護,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講好“黃河故事”,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精神力量。

滾滾黃河奔騰不息,中華文明綿延不絕。

(責編:曹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