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奮斗者】
光明日報記者 晉浩天 光明日報通訊員 蔣佳倩
作為我國最著名的高等學府之一,121年來,北京大學出現了數不清的愛國志士、學術名家,無數帶有北大烙印的名字在民族進步與復興的歷史上留下深深印記。而馬寅初,便是其中之一。
馬寅初(1882-1982)新華社發
他,曾任浙江大學校長、北京大學校長,也是著名的經濟學家、教育家、人口學家。他是中國研究西方經濟學的先驅之一,從20世紀20年代起,就比較系統地介紹了西方經濟學的各種流派。新中國成立后,馬寅初將研究重心轉到了社會主義國家經濟建設理論上。他以扎實的理論功底和敏銳的學術洞察,為新中國經濟理論建設奠定了基礎。
他,一生坎坷波折,但初心不改,始終堅持真理,追求進步。當然,提及馬寅初,自然離不開他著名的“新人口論”,這也可以說是理論聯系實際解決重大現實問題的典范之作。
1954年9月,已是北京大學校長的馬寅初,被選為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隨后進行的第一次全國人口普查,引起了馬寅初的憂慮,他認為當時的人口增長率似乎太高了,50年之后中國將難以供養龐大的人口。他將自己的研究成果寫成《控制人口與科學研究》一文,並於1955年提交至第一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浙江小組討論。1957年,馬寅初向全國一屆人大四次會議提出關於“控制人口數量”的提案,接著又在《人民日報》發表了《新人口論》,人口學家向人類繁衍史發出“黃牌警告”。然而,耿直之士的諤諤之言很快遭到批判。在極“左”的壓力下,馬寅初被迫辭去北大校長之職,其全國人大常委之職亦被罷免。
“我雖年近八十,明知寡不敵眾,自當單身匹馬,出來應戰,直至戰死為止,決不向專以力壓服不以理說服的那種批判者們投降”。面對報刊上200多篇反對他的文章,一方面,他逐篇細讀,虛心採納合理因素用以完善自身觀點﹔另一方面,他對其中的謬誤毫不留情地進行了學術性論戰,發表了10余篇說理性文章反擊。后來的幾十年,事實証明了馬寅初“新人口論”的預言。1979年,98歲的馬寅初得以徹底平反,恢復名譽,並榮任了北京大學的第一位名譽校長。1993年,他還被追授“首屆中華人口獎特別榮譽獎”。季羨林先生曾表示,馬寅初是他最佩服的新中國成立后的知識分子之一。時至今日,馬寅初的“新人口論”對我國統籌解決人口問題、建設人口均衡型社會、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發展,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馬寅初的身體力行,更為學生們樹立了一個知難而進的師者榜樣。他曾在文章中寫道:“我平日不教書,與學生沒有直接的接觸,但總想以行動教育學生,我總希望北大的10400名學生在他們求學的時候和將來在實際工作中要知難而進,不要一遇困難便低頭。”
在教育園地辛勤耕耘六十余載的馬寅初,在教育管理與實踐中探索出了很多卓有成效的經驗。他認為,教育和辦學的根本目的在於培養切合實際要求、服務社會的專門人才。他一直視教學為根本,認為“學校裡最重要的事就是讀書上課,凡是有條件的人都應當到第一線上去給學生講課,並力求把課講好”。他認為,“誤人子弟是最大的罪過”。他認為讀書必須與社會實踐結合起來,“要打倒死讀書”。他在課程內容改革、教學方法改革、師資培訓等方面都作了大膽而有益的嘗試。同時,馬寅初十分重視思想政治教育,強調辦教育要“學習新思想,確立為人民服務的立場”。
馬寅初的學生、北京大學經濟學系教授趙迺摶曾在《光明日報》以《不屈於威武 不愧對真理——敬祝馬寅初老師從事學術活動六十五周年》撰文寫道:“在解放前的十年中,他憎恨腐敗的國民黨政府,敢怒敢言,受盡摧殘而不屈服,可稱得正氣壯山河!在后十年中,他熱愛新中國,同心同德,為了學術的尊嚴,對於錯誤的批判,作堅決的斗爭,不屈不撓,做到了不愧對真理!先生道德文章,為世所欽。”
《光明日報》( 2019年09月18日 04版)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