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9月18日深夜,柳條湖的爆炸聲、北大營的炮響打破了東北大地的寧靜。此后短短數月,東北全境淪陷。自此,東北人民陷入14年水深火熱中。
88年過去,紅色故土煥新顏。時光荏苒,但那段恥辱與血淚交織的歷史深深烙印在每個中國人的心中,日本侵略者在中國犯下的滔天罪行也永不可忘!
血的教訓不能忘卻。“九一八”始終敲響著振聾發聵的警鐘:勿忘國恥,振興中華!
“歷史的啟迪和教訓是人類的共同精神財富。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2015年9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招待會上的重要講話響亮有力,意義深遠。
記住這一天
是記住“不抵抗”的國恥
“九一八”的屈辱在沈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門前的“殘歷碑”上寫得分明:“1931年9月18日,夜十時許,日軍自爆南滿鐵路柳條湖路段,反誣中國軍隊所為,遂攻佔北大營。我東北軍將士在不抵抗命令下忍痛撤退,國難降臨,人民奮起抗爭。”
那一天,當沈陽城被炮火硝煙所籠罩時,時任東北邊防軍司令長官張學良正在戲院觀看京劇﹔東北邊防軍司令長官公署參謀長榮臻正給父親做壽﹔黑龍江省主席兼東北邊防軍副司令長官萬福麟將大權交給兒子,自己留在北平……東北地區及遼寧省的軍政要員們大半不在崗位上,就連北大營駐軍中,也有不少將領不在營裡。
面對日軍步步緊逼,榮臻竟然下達這樣的命令:“不准抵抗,不准動,把槍放在庫房裡,挺著死。大家成仁,為國犧牲。”
由於國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沈陽城次日即告陷落,不到半年東北淪陷,3000萬同胞開始了暗無天日的亡國奴生活。
這是一個巨大國恥,不僅是日本軍隊蓄意侵略,更是因為當局“不抵抗”讓中華兒女在沉沉暗夜中悲憤傷痛。
“吾和你抬頭試望,東北何方?遼沈何鄉?白山黑水,是誰的封疆?”黃炎培在1935年悲憤地寫下“重光歌”,道出了人們的悲痛與憤懣。
“勿忘國恥,奮發圖強,決不讓歷史悲劇重演。”這是2014年12月,習近平參觀南京軍區軍史館時對在場官兵的諄諄囑托。
在歷史的回望中,那些崢嶸歲月裡的淒風苦雨歷歷在目。88年,春秋更迭,滄桑巨變。當紀念“九一八”的防空警報再次響起,千千萬萬中華兒女心中波瀾起伏。“一寸山河一寸血”,雖然苦難的歷史已經終結,但越是如此,越要我們居安思危。記住這一天,是為了記住“不抵抗”的國恥。
記住這一天
是記住為國奉獻的無數英雄
“面對極其野蠻、極其殘暴的日本侵略者,具有偉大愛國主義精神的中國人民沒有屈服,而是凝聚起了同侵略者血戰到底的空前斗志,堅定了抗日救國的必勝信念。”2014年12月13日,習近平在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上的重要講話指出。
“九一八”事變爆發當天,盡管東北軍執行了“不抵抗政策”,但仍有零星自發的抵抗。東北軍的部分愛國將領打響突圍之戰。
時任北大營駐軍620團團長王鐵漢在回憶錄中寫道:敵人向本營房進攻時,我決心還擊……斃傷敵人40余名。就在敵人攻擊頓挫之際,忍痛撤出。
中華民族的反抗從“九一八”之夜開始。在北大營響起的還擊槍聲,正是中國兒女奮起抗戰的先聲。在最惡劣的環境下,東北人民和部分官兵紛紛走上抗日戰場,用血肉之軀進行艱苦卓絕的斗爭。
抗日英雄楊靖宇在冰天雪地,彈盡糧絕的情況下,孤身與大量日軍周旋戰斗幾晝夜后壯烈犧牲﹔東北抗日聯軍著名將領趙尚志被特務偷襲,重傷被俘后犧牲﹔抗日女戰士趙一曼歷經9個月酷刑折磨,英勇就義,年僅31歲。
……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從那時起,大江南北,長城內外,全體中華兒女冒著敵人的炮火共赴國難,無論是正面戰場,還是敵后戰場,千千萬萬愛國將士浴血奮戰、視死如歸,各界民眾萬眾一心、同仇敵愾,奏響了一曲氣壯山河的抗擊日本侵略的英雄凱歌,用生命和鮮血譜寫了一首感天動地的反抗外來侵略的壯麗史詩。”
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尸還。國難當頭的歲月裡,無數的無名烈士以頑強的斗志,拼殺在烽火硝煙中﹔以不屈的脊梁,筑起血肉長城﹔以滿腔的熱血,捍衛祖國河山。記住這一天,是記住為國奉獻的無數英雄。
記住這一天
是記住民族英勇不屈的抗戰精神
面對日寇鐵蹄的無情踐踏,不願做亡國奴的中華兒女奮起反抗。
中國共產黨率先舉起武裝抗日旗幟。“九一八”事變后第二天,中共中央發表《中國共產黨為日本帝國主義強暴佔領東三省事件宣言》,9月22日,中共中央號召全國民眾以民族革命戰爭驅逐日本帝國主義出中國。
在中國共產黨的號召下,東北大地抗日烽火熊熊燃起,各種抗日武裝如工農義勇隊、大刀會、自衛軍、紅槍會等如雨后春筍般紛紛涌現,部分愛國軍隊,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或幫助下,組織了抗日聯軍,為全面抗戰和取得最終勝利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1931年“九一八”事變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起點,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
“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壯闊進程中,形成了偉大的抗戰精神。”習近平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9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全面系統地揭示了抗戰精神的內涵:中國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偉大的抗戰精神,是中國人民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永遠是激勵中國人民克服一切艱難險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強大精神動力。
十四年的艱苦卓絕與浴血奮戰,是人民對自由獨立和民族解放的追求,是人民對擺脫屈辱和實現民族復興強國夢的渴望。十四年“浴火重生的曙光”照亮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記住這一天,是記住民族英勇不屈的抗戰精神。
記住這一天
是記住世界對和平的追求與珍視
昭昭前事,惕惕后人。戰火硝煙雖已散去,但戰爭給人類留下深刻的教訓和啟示不能遺忘。
“九一八”事變是軍之辱,國之痛,民之殤。這種恥辱不容歲月塵封。牢記這段屈辱的歷史就是記住一個深刻的教訓:落后就要挨打,發展才能強大。
今天,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以嶄新的姿態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中國人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目標。
當今時代的主題是和平和發展,但戰爭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依然高懸在人類頭上。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習近平深刻指出,“中國人民對戰爭帶來的苦難有著刻骨銘心的記憶,對和平有著孜孜不倦的追求。”
“貧瘠的土地上長不成和平的大樹,連天的烽火中結不出發展的碩果。”2014年5月,習近平在亞洲相互協作與信任措施會議第四次峰會上的講話,深刻闡明和平與發展的辯証關系。
2015年9月,習近平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大會的1600余字的講話全文中,共18次談到“和平”,凸顯了中國珍愛和平信念、維護和平的決心。
今年5月,習近平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指出:“維護和平是每個國家都應該肩負起來的責任。沒有和平,沖突不斷甚至戰火紛飛,經濟增長、民生改善、社會穩定、人民往來等都會淪為空談。亞洲各國人民希望遠離恐懼,實現安居樂業、普遍安全,希望各國互尊互信、和睦相處,廣泛開展跨國界、跨時空、跨文明的交往活動,共同維護比金子還珍貴的和平時光。”
“九一八”,刻入骨髓的數字,每年這一天,歷史的警鐘都會在中國人的頭上回響。那段黑暗的歷史,中國人民不會忘!國恥在心,重任在肩,記住這一天,是記住世界對和平的追求與珍視。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