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鳥監測志願者周聖岳(右)和張健嵩在觀察中華鳳頭燕鷗的繁殖情況。本報記者朱涵攝
被譽為“神話之鳥”的中華鳳頭燕鷗是一種極為罕見、蹤跡神秘的極度瀕危物種,一度在世界上銷聲匿跡60多年。2000年和2004年,這種海鳥在福建馬祖列島和浙江韭山列島先后被重新發現。
在這之后,鳥類學家、保護區管理局採取人工招引和種群恢復技術,和全國各地的愛鳥人士一起幫助這些瀕臨滅絕的“神話之鳥”在浙江東部的無人小島上建立家庭、繁殖后代。如今,在浙江東部觀察到的中華鳳頭燕鷗從最初的不到20隻增長到近百隻。
“最詩意崗位”
浙江東部海面的一座無人小島上,兩開間的板房,三四排太陽能板,一個蓄水罐提供生活用水,目光所及是草木叢生和碧海環繞,縈繞在耳邊的是嘈雜的鳥叫聲和海浪聲……這是海鳥監測志願者周聖岳和張健嵩駐扎了近兩個月的地方。
周聖岳是杭州一所高中的科學老師,張建嵩來自雲南,是一名今年下半年即將入學的研究生,他們從全國數百名申請者中脫穎而出,成為今年第二批駐島志願者。從春末到夏末,志願者們接力守護的是一種極度瀕危的鳥類——中華鳳頭燕鷗。
中華鳳頭燕鷗身形修長,羽毛潔白,尾部分叉,頭部帶有黑色的冠羽,喙部黃色,喙端黑色,在鳥群中辨識度極高。由於極為罕見、蹤跡神秘,中華鳳頭燕鷗又被譽為“神話之鳥”。
這種鳥1861年首次發現於印度尼西亞,20世紀40年代后一度消失蹤跡,被鳥類學界普遍認為可能已經滅絕。在60多年后,這種海鳥才在福建馬祖列島和浙江韭山列島先后被重新發現。很長一段時間,它們的數量被評估為不足50隻,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入極度瀕危物種。
每年4月底到8月底,數量極其稀少的中華鳳頭燕鷗都會跟隨它們的近親大鳳頭燕鷗一起,來到浙東的海島。5月,它們在小島上尋找合適的巢位,6月初,它們在巢中產下一個卵,雌雄鳥輪流孵卵,6月下旬,第一批嗷嗷待哺的雛鳥就會破殼而出。一旦雛鳥出殼,父母們便立即進入哺育下一代的“戰斗狀態”,它們爭分奪秒,不停地捕捉各種小魚哺育雛鳥。到8月,雛鳥羽翼逐漸豐滿,它們就會在父母的帶領下學習飛行,陸續展翅南飛越冬。
志願者們所在的浙江象山韭山列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鐵墩嶼,是中華鳳頭燕鷗最重要的繁殖地之一。作為駐島志願者,周聖岳和張建嵩最重要的任務是觀察、記錄並保護中華鳳頭燕鷗的繁殖,盡可能消除島上蛇、鼠、猛禽對於燕鷗繁殖的威脅。
“每天早晚各一次,我們通過監控攝像頭一隻一隻數清中華鳳頭燕鷗的數量,每發現一隻孵蛋的中華鳳頭燕鷗,就為它們的巢編一個號。今年我們最高紀錄是觀察到70隻中華鳳頭燕鷗,前后共有44個巢。”張建嵩說。
每天面朝大海、觀鳥聽濤,志願者們笑稱這是“最詩意崗位”。在荒島上生活雖然悶熱,蚊虫多、淡水稀少,卻並不算太艱苦,太陽能發電基本能滿足手機充電和照明,淡水、食物等都會有保護區的工作人員定期運送上島。而觀鳥的工作實則頗有樂趣,比如他們發現中華鳳頭燕鷗喜歡跳舞求偶、會互相喂食表示友好、“單親媽媽”也會獨自孵化鳥蛋……
“在島上的這幾個月,是中華鳳頭燕鷗一生中最重要的時刻。能夠近距離地觀察他們、陪伴它們,盡力為它們創造出一個安全、舒適的環境,這是我的幸運。”周聖岳說。
十余年的追尋和守護
2000年,銷聲匿跡60多年的中華鳳頭燕鷗,再次在馬祖列島被發現。這啟發了鳥類學家們,在島嶼眾多、自然環境相似的浙江沿海,是不是也生活著這種“神話之鳥”?
從2003年夏天開始,鳥類學家陳水華帶領研究團隊一起開啟了長達4年的追尋之旅,他們搜遍了浙江東部的3000多個島嶼,在2004年和2007年夏天兩次驚喜地發現了中華鳳頭燕鷗繁殖群的蹤跡,但不幸的是,兩次繁殖均以失敗告終。
“違法撿蛋等人為干擾和台風等自然災害是中華鳳頭燕鷗面臨的威脅。”浙江自然博物館研究員范忠勇說,對於數量極其稀少的中華鳳頭燕鷗來說,一旦受到驚擾繁殖失敗,它們會連續幾年不再回到“傷心之地”。
從2006年開始,浙江多個部門聯合開展了大規模的公眾宣傳教育行動。面向中小學生開展中華鳳頭燕鷗保護講座、繪畫和手抄報比賽等,面向民眾、大排檔業主和顧客發放保護海報和宣傳折頁,通過學術組織和媒體呼吁社會各界關注中華鳳頭燕鷗的危機狀況。
為了進一步恢復中華鳳頭燕鷗種群在韭山列島的繁殖,保護其他海鳥的繁殖環境,2013年夏天,浙江自然博物館聯合美國俄勒岡州州立大學、浙江象山縣海洋與漁業局和國際鳥盟等機構,選擇了浙江韭山列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鐵墩嶼實施人工招引項目。這項技術由美國鳥類學家發明,此前已經在多個國家廣泛運用並取得成功。
研究團隊在島上安裝了300隻燕鷗假鳥、太陽能供電系統和播放燕鷗鳴聲的聲音回放設備,他們期待利用假鳥和聲音回訪,將燕鷗引導到特定的棲息地繁殖。
2013年5月,韭山列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工作人員丁鵬和美國俄勒岡州州立大學學生康妮一起成為了第一批駐島志願者,為了盡可能減少人為干擾,他們蹲守在鐵墩嶼對面的積谷山島上。
“我們每天5點起床,一起床就開始用單筒望遠鏡對著鐵墩嶼尋找海鳥,但通常是一天下來毫無所獲。”丁鵬和康妮寸步不離地守了40多天,在這期間,燕鷗沒有光臨,心有不甘的他們隻好聽從安排回到陸地休整。
轉機發生在7月的一場台風之后,丁鵬和保護區的工作人員上島准備撤回假鳥和聲音設備,不料意外驚起了20多隻大鳳頭燕鷗。由於數量稀少的中華鳳頭燕鷗總是喜歡混跡在大鳳頭燕鷗種群中,大家於是決定再堅持一天“碰碰運氣”。
第二天,牽腸挂肚了一整晚的丁鵬一早就和同事們坐船上島。在漁船慢慢靠近鐵墩嶼后,眼前的景象讓丁鵬驚呆了:滿島都是鳥!他仔細一數,居然有上千隻大鳳頭燕鷗和19隻中華鳳頭燕鷗!“我記得很清楚,那一天是2013年的7月22日,好多人都熱淚盈眶。”丁鵬說。
當年,研究人員在觀察燕鷗南遷時,發現其中至少有1隻中華鳳頭燕鷗雛鳥。這意味著韭山列島的這項實驗在第一年就取得了成功,而以往類似的項目通常需要3至5年才能取得成效。
在實驗連續成功兩年后,浙江舟山五峙山列島也開始實施人工招引技術。如今這兩個地方成為了中華鳳頭燕鷗保護和繁育最集中和最重要的基地。鳥類學家說,到今年繁殖季結束,中華鳳頭燕鷗全球紀錄總數已超過100隻,而在浙江繁殖的個體數量已佔到目前已知的全球繁殖個體總數的80%以上。
一年一度的約定
時隔兩年,愛鳥人士趙鍔用相機在韭山列島捕捉到了“老朋友”的身影——腳上戴著編號為ZA1彩環的中華鳳頭燕鷗。鏡頭中,這隻中華鳳頭燕鷗正銜著從海中捕獲的銀色小魚,飛回嗷嗷待哺的雛鳥身邊。
“我們見証了種群的延續和傳承。”趙鍔激動不已。兩年前的7月24日,趙鍔第一次見到這隻中華鳳頭燕鷗,它還是一隻出生一個月、羽色黑白斑駁的幼鳥。當時,中美海鳥研究學者及志願者們一起為這隻幼鳥戴上了具有唯一編碼的腳環。巧合的是,趙鍔再次見到ZA1的這一天,也是7月24日。
“在我心裡,和中華鳳頭燕鷗有一個約定。它們每年在固定的時間來,我在固定的地方等它們。今年就像是一個老朋友又回來看我,很高興它平安成長,又有了自己的后代。”趙鍔說。
研究人員說,中華鳳頭燕鷗被譽為“神話之鳥”,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它們通常來去無蹤。它們夏天在中國東部沿海無人海島繁殖,秋季會遠赴南太平洋地區越冬,可此外的時間飛到哪裡去了,人們仍然知之甚少。
今年的7月24日至26日,浙江自然博物館、韭山列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組織34名中美海鳥研究學者及來自全國各地不同行業的志願者,在中國東海韭山列島對鳳頭燕鷗雛鳥進行環志。
來自美國俄勒岡州立大學的鳥類學者克爾斯滕·比克斯勒已是第5年參與並指導環志工作,她與中國團隊一起仔細勘探了地形,詳細設計了環志的各個環節。
“環志工作旨在了解混群繁殖的鳳頭燕鷗種群的遷徙狀況,為種群特別是其中的中華鳳頭燕鷗保護工作提供科學依據。”克爾斯滕·比克斯勒說。今年共有318隻鳳頭燕鷗雛鳥進行了環志,其中有1隻中華鳳頭燕鷗雛鳥。
范忠勇說,經過十多年努力,中華鳳頭燕鷗的數量從最初不到50隻增長到超過100隻,大家都很振奮。但“神話之鳥”仍是一個非常珍稀、脆弱的物種,十多年的努力,還不足以幫助它們擺脫滅絕的威脅。
鳥類專家說,海鳥是海洋生態系統健康與否的重要指標,而中華鳳頭燕鷗又是其中的旗艦物種。長期以來,中國海鳥的生存狀態和面臨的威脅一直無人知曉,通過對中華鳳頭燕鷗十多年的調查、監測和研究,他們更進一步了解了海洋生態系統存在的問題和中國海鳥所面臨的威脅。
而很多自發參與到護鳥工作中的志願者,則是懷抱一個簡單而美好的心願:“中華鳳頭燕鷗這麼漂亮的海鳥,希望有一天自己的兒孫輩也有機會親眼看到。”
一年一度的承諾,人與鳥就是這樣結下緣分。秋天來臨的時候,守護者們目送中華鳳頭燕鷗南飛,期待著它們來年的回歸。(記者 朱涵、殷曉聖、鄭夢雨)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