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履謙:履行謙遜,心向藍天

2019年09月11日09:04  來源:光明日報
 

眼前的張履謙,人如其名,溫厚而謙和。從事航天工作七十載,他的傳奇經歷早已在時光的淘洗下,悉數沉澱為心底那份從容和恬淡。

1951年,清華大學畢業后分配到軍委通信部,從事雷達與抗干擾工作﹔1957年,調到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參加航天事業創建,從事“兩彈一星”研制工作﹔1965年,任七機部二院23所副所長,進行防空反導技術攻關和新型雷達研發﹔1979年,調七機部450工程辦公室,從事我國第一顆地球同步通信衛星的微波測控系統研制……

顯然,這是一份沉甸甸的簡歷,寥寥數語間的輕描淡寫,無法掩蓋文字背后承載的波瀾壯闊的歷史,以及由此造就的功勛卓著的人生。

從黑暗走向光明

1939年9月至10月,中國第九戰區部隊在湖南、湖北、江西三省接壤地區對日本軍隊進行防御戰役,張履謙被迫四處逃難。路途中,日本飛機從頭頂呼嘯而過,機槍肆意掃射,他得了流行疫病,幾次休克。

“落后就要挨打,隻有國富兵強,才能不受外國欺凌。”苦難的歲月磨礪了張履謙頑強的意志,即使在炮火連天的逃難歲月甚至身患重病之時,他都挎著書包,一有喘息的機會就如飢似渴地學習。

日本戰敗投降后,張履謙在老師的幫助下念完高中,並於1946年考入清華大學電機工程系。

這是一段從黑暗走向光明的歲月。1948年,就在國民黨反動派滅亡前夕猖狂鎮壓學生運動的時刻,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從清華大學畢業后,張履謙被分配到軍委通信部,從事雷達與抗干擾工作。

當時,抗美援朝戰爭正處於艱苦的相持階段,美國B-29飛機對鴨綠江兩岸狂轟濫炸,並施放電磁波干擾,使我國前方防空雷達不能發現目標,指揮雷達不能引導空軍作戰。危急情況下,張履謙奉命奔赴前線,提出雷達收發設備同時快速變頻、使用瞬時自動增益控制和多站雷達交叉定位等解決方案。“戰地器材短缺,形勢又緊迫,我就用罐頭盒制作電容器,用拉杆麻繩作聯動裝置。設備雖然簡陋,但思路正確,很能解決問題。”張履謙說。

時隔60多年后,當初張履謙採用的解決方案,至今仍然是各種現代雷達抗干擾的基本手段。

1952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在軍委通信部成立了全軍第一個電子對抗組織——雷達干擾與抗干擾組,張履謙任組長,領導研制了多種雷達抗干擾電路,送往前線部隊試驗使用。他還總結前線抗干擾經驗,寫成操作規程頒發給全軍,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電子對抗的首個條例。

在此基礎上,1956年,總參通信部又成立雷達干擾與抗干擾研究室,張履謙任主任,領導研制多種雷達抗干擾電路和偵察干擾設備,培養技術骨干30余人。“如今,他們大都成為我國電子對抗領域的技術領軍人才,比如做干擾機的俞德生,搞接收機的任德驥,還有研究反干擾的何武城……”說到這兒,張履謙的話語中滿滿都是驕傲與自豪。

一舉打下五架美國U-2飛機

1957年,張履謙調到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參加中國航天事業的創建。

為了構建地空防御系統,我國從20世紀50年代末開始了“紅旗一號”地空導彈的仿制工作。1960年8月,中蘇關系惡化,一夜之間,蘇聯就撤走全部在華專家,帶走關鍵的設計圖紙。

一沒人才,二沒器材,三沒設備,怎麼辦?“沒人才,自己培養﹔沒設備,自己造﹔不懂,就搞反設計。中國人硬是白手起家,仿制出這枚‘爭氣彈’並打靶成功。”張履謙回憶道。

1962年,“兩彈一星”研制進入關鍵時期,美國U-2高空偵察飛機頻繁進入我國領空刺探軍事情報,並干擾地空導彈雷達站。張履謙向軍委總部獻策,親臨現場改裝雷達。1965年1月10日,我國首次使用“紅旗一號”擊落美國U-2飛機。

“第一架打它個措手不及﹔第二架、第三架帶有偵察接收機,隻能近打快打﹔第四架發假信號抗干擾,我們也改變了雷達的工作體制﹔等到我們研制出‘紅旗二號’后,第五架自然就有去無回了。”張履謙說。

“電子對抗是戰斗力的表現,雷達若無抗干擾能力,就是一堆廢鐵。”在張履謙看來,雷達和電子對抗事業對於國家安全和民族生存意義重大,“即使在和平時期也有來自外部的干擾,需要隨時警惕”。

天上要穩,必須在地面下功夫

20世紀70年代,我國開始研制試驗通信衛星,與原子彈、導彈一道列為“兩彈一星”的“三抓”工程。試驗通信衛星的測控系統由一部微波統一測控(雷達)系統和一部超遠程跟蹤引導雷達構成。張履謙擔任總設計師,負責研制這兩部雷達。

在高端儀器缺乏、器材無法引進的情況下,他率領研制團隊克服畏難、浮躁情緒,自力更生,研制出全部國產化設備。1984年,超遠程跟蹤引導雷達在地平線處捕獲衛星目標,成功對其進行測軌和姿態調整,使我國在地球赤道軌道擁有了位置資源。而微波統一測控(雷達)系統的研制成功,為我國建立載人航天和空間站的空間測控網、研制月球和太陽系行星的深空探測網打下了堅實的技術基礎。

鮮為人知的是,作為我國第一代衛星導航系統的策劃者之一,張履謙同其他專家論証后提出:可以利用微波統一測控(雷達)系統作為地面站,再利用地球同步通信衛星的成熟有效載荷,配以大型計算機,在我國建立雙星定位系統(即北斗一號衛星導航系統)。這一建議最終得到中央批准並實現,由此揭開了我國建立北斗導航衛星系統的序幕。

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張履謙的角色開始發生變化,由科研領軍人物轉向航天工程的科技戰略顧問。

那段時間,他牽頭撰寫了《提高我國應用衛星研制水平的研究報告》,提出衛星研制的需求、差距、發展型譜、關鍵技術、解決途徑、措施等具體建議,得到原國防科工委的採納,我國迎來衛星研制的嶄新局面。

“一輩子同藍天打交道,其實,我就做了兩件事——學習和實踐。”如今,93歲的張履謙一有空就來到辦公室,眼望窗外藍天,心中思考著還能為航天強國做些什麼。(記者 張蕾)

(責編:宮宜希(實習生)、劉融)

推薦閱讀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服務業實現快速發展|我國教師隊伍建設成就斐然 | 我國控輟保學成效顯著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

開放發展,合作共贏創新局 | 綠色發展,美麗中國邁大步 | 協調發展,補齊短板潛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