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烤制的“福平”牌番薯(8月29日攝)。 新華社記者 李嘉樂 攝
新華社廣州9月10日電
從廣州出發,往西南走600多公裡,就來到了中國大陸最南端的雷州半島。這裡有著漫長的海岸線和熱帶海濱風光,卻因諸多原因導致發展相對落后,那毛村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
2016年5月,彭彬作為廣東省農業農村廳派駐雷州市那毛村黨支部第一書記,到那毛村開展精准扶貧。三年光陰似箭,他千方百計琢磨脫貧新路,自己的頭發白了、皮膚黑了,而那毛村卻邁上了新台階。
廣東省農業農村廳派駐雷州市那毛村黨支部第一書記彭彬(右)帶著村裡的年輕人學習使用農用無人機(8月29日攝)。 新華社記者 李嘉樂 攝
“入地”——從土裡種出“金子”來
這兩天,那毛村天朗氣清。新蓋的文化樓和體育公園旁,不少村民閑坐在這裡納涼。對他們來說,未來的生活充滿了盼頭。
但彭彬剛到那毛村時,卻是另一番景象。入村摸底之后,他發現,這裡的扶貧擔子要格外重。
那毛曾是個漁村,20多年前漁民上岸,卻沒有足夠的種養技能。全村耕地不到1000畝,常住人口卻有3000人,農地分配嚴重不均。村裡的60戶貧困戶中,絕大多數沒有受過教育,不少家中還有大病和殘疾情況。這個海邊村庄平均每年都會遭遇至少一次的台風襲擊,農業種植風險很大。
沒有天時地利,彭彬和駐村工作隊就靠自己的專業來研究。經過調研,他們發現,那毛的土質偏沙,富含火山灰,適合種番薯。於是確定主攻冬種番薯,一來避開台風災害,二來南薯北運、供應北方冬春市場。
“我們的‘黃金手指薯’可不一般,個頭小,不用剝皮,吃了不口渴,女孩子也不怕弄花指甲。”現在,彭彬走到哪都要為自家番薯代言。但如今叫響市場的“福平”牌番薯,在推廣初期並不順利。
村裡的李喜在茅草房裡住了大半輩子,因為腿部殘疾,一家五口隻靠他媳婦做些雜工來養活。他們家曾經也種過番薯,因不得其法總是賠錢。
工作隊推廣初期,李喜和許多村民都不相信種番薯能掙錢。四處碰壁的彭彬選擇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2016年國慶,工作隊帶著3戶示范戶種下16畝番薯,其中包括李喜家的兩畝丟荒地。
“年底就豐收了!”彭彬說,他們把全村人請來品嘗,還請了客商到村裡採購,現場為示范戶結算現金。李喜一家兩畝地,短短4個月就“刨”出了4000元。原來土裡真的能挖出金子!村民嘗到了實實在在的甜頭,也就開始跟著種植了。
第二年,李喜還借了親戚10畝地種番薯,一年就賺了3萬多元。收入增加了,人也精神了。李喜從以前的“等靠要”,到現在主動請纓,還擔任起村裡的保潔員。去年,李喜一家蓋起嶄新的小平房,如今已經是村裡的脫貧“明星”。
廣東省農業農村廳派駐雷州市那毛村黨支部第一書記彭彬行走在那毛村田間小路上(8月29日攝)。 新華社記者 李嘉樂 攝
“上天”——無人機飛出脫貧新路子
村裡耕地畢竟有限,加上一些年輕人不願下地干農活,農機專業出身的彭彬想到了一個好法子——帶村民“上天”搞飛機。
“無人機替代地面農機是一種趨勢,加上無人機培訓成本低、門檻低,收入也不錯,適合推廣。”彭彬說,他開始嘗試在村裡培訓操作農用無人機開拓新路。
在廣東省農業農村廳的支持下,那毛村合作社和珠海羽人公司合資成立湛江羽人飛防服務公司,辦起了無人機培訓學校,貧困戶子女來培訓全部免費。
這麼“酷”的工作立刻吸引了村裡村外許多年輕人過來學習,23歲的李尊挺就是其中一個。
李尊挺說,一個月的培訓讓他對這個工作充滿了興趣。因為成績優秀,經過考核,他被公司聘為正式員工,從事專業的無人機植保工作。
目前那毛村已經培養學員30多人。年輕的飛手們操作著無人機,開展甘蔗、水稻、番薯的噴藥、施肥、播種服務,效率比傳統農業服務高出許多,深受市場歡迎,訂單一個接一個。3年來,合資公司為粵西地區作業面積20多萬畝,合作社收入近40萬元,為貧困戶每人每年分紅上千元。
李尊挺等飛手不僅帶動了自己家庭脫貧致富,也帶動著更多的年輕人回到村裡。
廣東省農業農村廳派駐雷州市那毛村黨支部第一書記彭彬在番薯地裡檢查番薯苗的生長情況(8月29日攝)。 新華社記者 李嘉樂 攝
脫貧后還要富起來、靚起來
在扶貧工作隊的辦公室牆上,貼著所有來過那毛扶貧的工作人員照片。3年多來,人來人往,彭彬的頭發已經從剛來時的烏黑變得花白。經歷過雨天高速上給供應商送貨而出車禍,見証過並肩作戰的村委同志因公殉職,彭彬不曾動搖過扶貧的信念。
2018年,村貧困戶人均純收入近萬元,村集體收入15萬元,那毛村終於脫貧了。
村裡番薯加工廠的扶貧車間開動了,公共區域樓頂50千瓦光伏發電項目也試驗成功,村裡的小學配備了先進的教學設備……
“近來,父親一直焦慮憂郁……我看這個村子變化真的很大,可他還時常搖頭。我問他,你那麼辛苦干了三年,還沒成功嗎?他說,自己的任務是完成了,但村裡的工作還有很多……村子進步了,父親卻退步了,他頭發白了,皮膚黑了,也變得更焦慮了……”這段稚嫩而飽含感情的文字,出自彭彬13歲的兒子彭秉丞《父親的工作日》的作文。
在駐村三年多的時間裡,彭彬一般一個月才能回一次家。沒能給予家人足夠的陪伴,還錯過了兒子的成長和升學。談到這些,這個不怕苦累、不怕危險的漢子,還是紅了眼眶。
“孩子筆下描繪的,不只是我,也是全省2000多名駐村第一書記和近4萬名駐村扶貧干部的真實寫照。”彭彬說。
接下來的一年多,彭彬還將繼續堅守在扶貧一線。增加番薯品種、探索農產品深加工的產業、整治人居環境……彭彬說,讓村子不但脫貧,還要富起來、靚起來。(記者 鄧瑞璇)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