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灝:

隻為留住歷史的記憶

2019年09月09日09:13  來源:光明日報
 

【愛國情 奮斗者】

位於山西省太原市西南40公裡的天龍山,海拔1700米,其山腰處的天龍山石窟享有“龍飛天宇摸星斗,窟鑿石崖見斧工”的美譽,是中國十大佛教石窟之一。

遍山鬆柏蔥郁,溪澗清流潺潺。正是在這古跡眾多、風光秀美的地方,太原市天龍山文物保管所所長於灝工作了22年。

1997年8月,於灝來到天龍山文物保管所工作,一方面負責天龍山文物的保護、管理與利用工作,一方面負責天龍山景區日常管理。當時的天龍山,工作和生活條件隻能用“艱苦”兩個字形容。

去往天龍山隻有一條13.5公裡的盤山路,於灝和他的同事們每周需要在山上工作、居住5天,遇到大雪封山,則20多天不能回家,土豆、白菜加醋調和已是上好的飯菜﹔山區經常停電,電話、網絡信號一旦中斷,幾乎與世隔絕。很多人到天龍山工作不久,就會申請調走,而於灝一待便是22年。這份堅持,源自他對天龍山日積月累的感情。

1.7平方公裡的景區、每天近十萬步的行走……看石窟的次數多了,學經濟的於灝也就成了“文物專家”。在他眼中,天龍山石窟裡的唐代造像,雕刻細膩,神態高雅,飄逸多姿,栩栩如生。

由於歷史原因,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天龍山石窟遭到大規模盜鑿,絕大多數石窟造像流失到日本、美國、英國、荷蘭、意大利等國家的多個博物館及私人手中。於灝說:“每天看到滿目瘡痍的石窟,再對比之前的老照片,就想著如果這些殘缺的造像能夠回歸,將是人生極有意義的事情。同時看到游客對天龍山的自然風光十分認可,但是對石窟卻沒啥感覺,隻能看到殘缺不已的造像,他們並不知道原先的石窟有多精美。”

隨著三維掃描技術的發展,通過數字復原再現天龍山石窟藝術,讓流失百年的造像魂歸晉陽,這樣的想法常常縈繞在於灝的腦海中。

於灝開始四處奔走。在與美國芝加哥大學聯系過程中,於灝費盡周折。最終,天龍山文物保管所工作人員對天龍山的深切情感,打動了芝加哥大學的專家們。2013年,天龍山文物保管所最終與芝加哥大學達成合作協議,聯合開展天龍山石窟數字復原項目。於灝和他的同事們,一邊要整理天龍山石窟造像的數據,一邊還要對國外搜集回來的數據進行仔細比對。於灝天天捧著天龍山石窟的老照片,站在石窟裡仔細比對造像的每一個細節,甚至自己動手做起了造像的模型。僅數據比對這一環節,就進行了1年。

經過6年的努力、無數次的溝通和協商,他們終於在英國、美國、日本等9個國家27座博物館,採集到了108件天龍山流失造像的三維掃描數據,完成了11座主要石窟的數字復原工作。

當於灝看到第一尊在電腦中合成的造像時,不由得淚流滿面:“我感到他的眉眼、嘴角都在向我微笑,仿佛見到了久別的至親。”

如今的於灝,工作中又多了一份忙碌,他將帶領著這些數字復原的造像,開啟天龍山石窟數字復原國際巡展之旅。這一項目已被列為中宣部“中華文化走出去”重點推廣項目,是山西省入選的兩個項目之一,也是國際上第一例同類型文物的大型數字復原巡展。這一項目將作為太原、山西乃至全國的一張亮麗的文化名片,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美麗的天龍山,已經成為游客們的“打卡”勝地。傍晚時分,斜陽西照,於灝總會走進石窟,靜靜地用眼神撫摸一尊尊造像,仿佛他們之間正在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每當這個時刻,於灝對流失海外的造像能夠回歸故裡的那份渴望就會更加濃烈:“流失海外的造像有157件,知道准確下落的有130余件,我還要繼續尋找。留住歷史記憶這一使命,依然任重道遠。”(記者 楊玨)

(責編:宮宜希(實習生)、劉融)

推薦閱讀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服務業實現快速發展|我國教師隊伍建設成就斐然 | 我國控輟保學成效顯著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

開放發展,合作共贏創新局 | 綠色發展,美麗中國邁大步 | 協調發展,補齊短板潛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