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水東流楚天舒

——長江大保護的湖北實踐

2019年09月01日09:15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碧水東流楚天舒

【中華環保世紀行】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萬裡長江從青藏高原奔騰而下,穿過巴蜀,越過三峽,送走兩岸的重巒疊嶂,迎來開闊的荊楚大地,讓人有一種開懷與暢快之感。

有著“千湖之省”稱號的湖北,是長江干線流經最長的省份,省內長江干流全長1061公裡,再加上如同毛細血管和細胞的支流與湖泊,構成一個長江大生態。長江大保護,湖北重任在肩。日前,記者隨全國人大“中華環保世紀行”採訪組走進湖北,探訪他們在長江大保護中的努力和實踐。

科技助力生態

康玉輝把“森林”種在了水下。魚兒從“森林”穿過,仿佛岸上的鳥兒飛過枝頭。

七月的一個夏日,烈日當空,陽光照進武漢的東湖,魚兒在水中有如“空游無所依”,水下世界一覽無遺。陽光也照在湖北省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水生態修復首席專家康玉輝博士身上,使這位長期在野外工作的中年漢子看起來更黑了。

長江流域湖泊眾多,如同“大珠小珠落玉盤”,在長江水系的串聯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與長江流域大多數湖泊一樣,武漢東湖在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中也曾遭遇污染困境,水質一度惡化為劣Ⅴ類。康玉輝的願望是讓水華與惡臭徹底消失,再現“水清岸綠、魚翔淺底”的美景。

全面進行外源截污是必需的,但還不夠。湖泊生態修復是一門科學,需要科學的手段。康玉輝的做法是重建水生植被,調控魚類群落結構。種植什麼植物,投放什麼魚類,種多少投多少,都需要考慮,健康湖泊需要一個健康的生物系統。

對東湖進行生態調查和研究后,康玉輝選擇了苦草、黑藻、馬來眼子菜等八種水生植物。據他介紹,這些水生植物在生長過程中,可以吸收和降解水體中污染物,並為水生動物搭建棲息地。他還通過科學配比和“生物操縱”技術,調控魚類等水下動物的群落結構,防止水生植物過度生長,維持湖泊生態系統長期健康,提高水體自淨能力。

如今的東湖,成了周邊居民的“掌上明珠”。湖泊水質整體達到Ⅲ類,部分達到Ⅱ類。湖水清澈見底,水下“森林”密布,小魚小蝦嬉戲其間。

從武漢溯江而上,到達“浪打浪”的洪湖,科學同樣在生態修復中發揮著作用。洪湖濕地自然保護區管理局與中國科學院水生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等合作,借助遙感、無人機、多功能水質檢測儀等手段,對洪湖水質、水生動植物等進行監測,記錄水生植動被分布、演替規律,分析水質時空變化原因。

從洪湖再溯江而上,到達宜昌的興發集團新材料產業園。這個“化工圍江”之地,曾經廠房林立,如今楊柳依依。“之前一直很糾結拆不拆,拆了后怎麼發展。”興發集團董事長李國璋告訴記者,關停沿江化工裝置后,他們盯上了用於芯片制造的微電子新材料,成功開發了好幾款新產品,不僅為芯片國產化提供配套,還出口日韓歐美等發達國家和地區。污染落后的產能,被高技術所替代。

放眼長江,類似的例子比比皆是。荊州在採砂工程船舶上安裝GPS定位裝置,監管現場加裝紅外夜視儀,對破壞長江、違法採砂等行為實施全天候無盲區監控﹔湖北交通部門通過遙感衛星圖像,對長江沿岸碼頭進行監測分析,發現有細微變化及時調查核實,讓非法碼頭無處遁形。2016年以來,湖北長江干線共取締各類碼頭1211個,清退岸線長度149.8公裡。

“碼頭要更多給長江留白。”湖北省交通運輸廳港航局局長王陽紅說。

良法促進善治

畢家培的工作越來越輕鬆了,這位在黃柏河打撈垃圾的六旬老人發現垃圾越來越少了。

長江水系發達,大小支流數以千計。黃柏河是長江的一級支流,在宜昌注入長江,是當地百姓的重要水源地。

作為宜昌市夷陵區黃柏河清漂隊隊長,畢家培以前的工作可不輕鬆。2006年,黃柏河水葫蘆泛濫,畢家培和隊員們平均每天要打撈70余噸垃圾等漂浮物。“決不讓垃圾進入長江!”這是畢家培的誓言。

宜昌市黃柏河流域水資源保護綜合執法支隊支隊長洪鈞對黃柏河的記憶則是“牛奶河”。

黃柏河流域內有亞洲最大的單體磷礦礦床,磷礦開採企業集聚,礦山廢水直排黃柏河,隨之污染長江。治污必先治礦。如何讓企業主動參與生態保護?宜昌想了一個辦法——水質“約法”。

2017年有了地方立法權后,宜昌制定了《宜昌市黃柏河流域保護條例》。在這個頂層設計裡,存在一個內在的激勵機制,即礦產資源的開採指標與水質達標情況挂鉤,倒逼企業排放提標升級。

“礦的開採量決定了企業的經濟效益,所以他們會有極大的動力來關心流域水質是否達標,一旦不能達標壓縮其開礦指標。”宜昌市夷陵區委書記王璽瑋解釋。此外,宜昌還出台《黃柏河東支流域生態補償方案(試行)》,在黃柏河流域探索建立生態補償制度,水質達標情況與生態補償資金相挂鉤,倒逼化工企業打造綠色礦山。

有了立法,執法也在改善。經湖北省政府授權,黃柏河流域水資源保護綜合執法機構集中行使水利、環保、農業、漁業、海事等行政職能。“不僅避免了多頭執法、多層執法過程中的權能交叉、職責不清問題,而且改變了以往執法能力分散、監管力量不足的現狀。”洪鈞說。

與宜昌一樣,湖北各地在長江大保護中都拿起了法律武器。武漢市出台基本生態控制線管理條例,是全國首部基本生態控制線保護地方立法﹔恩施州與湖南省湘西州等地就酉水河保護進行聯合立法,是全國首次探索以協作立法的方式促進跨省級區域河流保護……

“長江大保護需要有法可依。”李國璋希望通過立法加強長江水質、土壤、大氣、森林等不同方面保護的協同,解決管理碎片化問題,並完善長江生態補償機制,加大補償力度。

目前,湖北省人大常委會正在對該省涉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法規進行梳理,抓緊啟動《湖北省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條例》立法工作,力爭在未來三年基本形成較為完備的湖北長江生態環境保護法規體系。

自覺催生改變

張聖元泛舟湖上,穿梭於荷田,尋找各種鳥兒。如今,他不再是“捕鳥大王”,而是一名護鳥人。

20世紀90年代,洪湖大量“圍網養殖”,不見“浪打浪”,隻見“竿連竿”。數不盡的竹竿和圍網讓洪湖成了“竹林湖”,湖水臭不可聞。隨著水質變壞,原本豐富的魚類逐漸減少。在洪湖邊長大的張聖元起初以捕魚為生,魚沒了就開始捕鳥。熟悉水鳥習性的他,每次捕鳥都滿載而歸。

不過,這位“捕鳥大王”也會感到矛盾,時常想起小時候洪湖那種“無法用語言形容”的美。“水臭了,魚沒了,鳥也沒了,子孫后代怎麼辦?”這種自我反思,與洪湖濕地自然保護區工作人員的教育相碰撞,使張聖元決定從破壞走向保護。於是,他成了保護區的一名巡護協管員,每天劃著小船在湖上巡視,觀察並記錄各種鳥類的種群數量和遷徙動態,搜索像昔日自己那樣的偷獵者。

更多漁民開始轉變,拆除洪湖上的圍網,接受技能培訓后被推薦就業,告別“靠湖吃湖”。如今,洪湖核心區域水質達到Ⅲ類,野生荷花和菱角恢復近10萬畝。張聖元發現洪湖的鳥類明顯在增多,多年未見過的小天鵝又能看到了,紫水雞、青頭潛鴨、東方白鸛等珍稀鳥類也重返洪湖。

與張聖元一樣,宜昌居民李年邦也主動作出了改變。這位曾經的美發師變身“長江美容師”,在長江江灘撿垃圾,拂去母親河臉上的“污漬”。他還發起成立“三峽蟻工”生態環保志願者協會,帶動更多人給長江“美容”。一場撿垃圾行動,通常四五百人參加,最多的一場有兩千人。

這種生態自覺,還在孩子心裡生根發芽。在宜昌中小學,每年新春開學第一課,講課人是學生,講課內容是如何踐行生態保護。宜昌市相關部門還編寫了《生態小公民》系列讀本,在中小學開設生態課程。課程注重實踐體驗,引導學生制訂個人生態成長計劃和集體生態公約,從身邊做起,自覺踐行生態理念。

這些覺醒的孩子們有著主人翁的擔當。他們或者自編創作“環保十指口訣”,在校園和社區“小手拉大手”,讓大人參與環保﹔或者去巡河,取水到環保部門檢測,回學校和家裡“發布”檢測數據,讓所有人關心生態。

“環保就是一種實踐。”宜昌市夷陵區實驗初中學生代陳蘭惠對長江大保護、對生態環保的認識,從一種自覺內化為一種習慣。她說自己去長江邊撿垃圾、去社區宣傳環保知識時,感到十分驕傲。

萬裡長江橫渡,極目楚天舒。在這種驕傲裡,長江大保護在荊楚大地穩步推進,讓母親河充滿生機和活力,讓湖北的天地更加廣闊。(記者 陳海波 夏靜)

(責編:梁秋坪、申亞欣)

推薦閱讀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服務業實現快速發展|我國教師隊伍建設成就斐然 | 我國控輟保學成效顯著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

開放發展,合作共贏創新局 | 綠色發展,美麗中國邁大步 | 協調發展,補齊短板潛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