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地處長江下游,不僅歷代都是繁華富庶之地,而且自然風光秀美。“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許多描繪江南美景的詩句傳誦至今。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江蘇省更是取得了輝煌成就,然而發展至今,江蘇省人多地少、資源缺乏、環境容量小等因素,逐漸成為制約江蘇高質量發展的瓶頸。
2014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蘇時,對江蘇發展提出殷切期望,“努力建設經濟強、百姓富、環境美、社會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蘇”,為江蘇發展指明了前行方向。
江蘇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以生態文明促進高質量發展,持續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堅決果斷關停整治一批高污染企業、高耗能企業,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成為共識。
建設百姓可觸可感的美麗風景線
徐州90后女孩王肖沒想到,曾是採煤塌陷區的家鄉賈汪區變身為高大上的濕地公園,成為全國資源枯竭地區經濟轉型發展的縮影。5年前,王肖從上海辭職返鄉成為一名講解員,她希望把家鄉變化的故事講給更多人聽。
徐州市賈汪區擁有130多年的煤炭開採史,全區採煤塌陷地多達13.2萬畝,佔全市塌陷地面積的1/3。近年來,當地累計治理塌陷地7.54萬畝,尚未治理5.66萬畝。“我們將堅持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漁則漁、宜游則游,統籌謀劃實施剩余5.66萬畝採煤塌陷地治理,走出一條符合國情、符合賈汪發展的新路。”賈汪區區委書記張克說。
曾經的潘安湖區域,是賈汪面積最大的採煤沉陷區,總面積3萬畝,平均水深4米以上,最深處達20米。當地村民無法耕種居住,成為沉重的歷史包袱。2010年,潘安湖啟動採煤沉陷區治理工程,按照“村庄異地搬遷、基本農田整理、採煤沉陷區復墾、生態環境修復、濕地景觀開發”的模式進行探索治理。
為加強環境監測,當地建了智慧監測管理系統,隨時開展環境監測和生物監測。為保障水源質量,當地疏浚9條河道,拆除、新建走水建筑物28座,總長度21.2公裡。隨著潘安文化商業街、潘安古鎮、酒店等配套產業設施的建立,環境變好了,周邊村民紛紛返鄉,僅潘安湖景區就吸納周邊區域就業人數1630人左右。
作為江蘇最大的淡水湖,太湖治理成為江蘇不得不打的持久戰。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太湖治理就被列入重要課題。武進港是太湖上游重要的入湖河流之一,作為典型的江南水網,流域內河網密布,低窪且半封閉的圩區特征明顯。
東尖村地處武進區洛陽鎮東南部,由於近30年沒有清淤,村內河道幾近淤塞。東尖村黨支部書記沈建忠很痛心:小時候用來淘米的河水,如今為何成了臟河、臭河、黑河?
東尖村下定治理的決心。2014年7月,村委投資200余萬元對河道實施整治,清淤6萬立方米,建立生態攔截渠和護坡,開展生活污水處理,建成分散式污水處理設施3套。2016年,東尖村再次爭取到500萬元的投資,將水系打通,與東尖河相連。
環境是生產力,更是競爭力。武進區堅持“不欠新賬,多還舊賬”,優化生態理念,推進整治工程,打造碧水藍天,建設老百姓可觸可感的美麗風景線。
“壯士斷腕”贏得高質量發展主動權
南京是長江江蘇段最上游城市,能不能守護好長江,不僅關系到南京自身生態環境,更關系到下游地區乃至更大范圍地區可持續發展的根基。燕子磯涅槃重生正是南京高質量發展的生動樣本。
曾經,南京一批重工企業撤出市區,在長江邊的燕子磯落腳,延續了30多年。鼎盛時,這裡有化工生產、砂場碼頭等各類企業404家,年產值約320億元。
北十裡長溝西支是一條重要的泄洪、排澇通江河道。作為省控入江支流重點考核斷面,這裡曾匯集了五六十家化工企業。長期以來,工業、生活廢水直排入河,水體顏色一天變化五六次,周邊居民稱其為惡臭的“五彩河”。
環境壓力面前,南京選擇迎難而上,貫徹“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重要精神,在全國率先出台並實施相關政策,致力把長江南京段打造為綠色生態帶、轉型發展帶、人文景觀帶、嚴管示范帶。通過幾年生態修復,曾經的生產岸線轉變為生態岸線,濱江公園建成開放,成為南京市民休閑娛樂的好去處。
以連雲港為代表的江蘇化工產業正在加速整治升級。整治升級,不是不要化工產業,而是要高質量提升化工產業的發展層次,分類施策。
今年4月,江蘇省委書記婁勤儉在連雲港調研時指出,安全系數低、環境污染重的小化工企業嚴重危害生態環境和安全生產,阻礙了高質量發展的路,必須以壯士斷腕的意志徹底淘汰整治﹔同時也不能走“談化色變”的極端,要科學、系統、務實地看待化工產業,優化布局、調整結構,推動經濟轉型發展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
“騰籠換鳥”培育發展新動能
蘇州相城區望亭鎮因其特殊地理位置,多年來形成五大廢舊市場,有工業企業數百家,大片的土地資源被低產能的小作坊、散亂戶佔用。2016年年底,江蘇啟動實施“兩減六治三提升”專項行動,嚴厲打擊環境違法行為,望亭也刮起環保風暴。
望亭鎮宅基村所在地經營著廢輪胎、廢金屬和廢塑料三大交易市場。市場內臟亂差,百姓投訴多、難管理。從2017年開始,宅基村的工作重點放在市場拆遷上。“工作開展難度大、麻煩多,但大伙兒達成共識,拆遷回購對今后村裡發展有好處。”該村黨委書記裘曉明說。
截至2018年年底,通過清理、回購、置換等方式,望亭鎮已完成4個地塊的“散亂污”清理,合計淘汰“散亂污”企業545家,盤活土地900余畝。這些低效土地被盤活后,當地騰出更多空間來發展智能裝備等高端制造業。如今,新項目引進要通過環保、招商等多部門“聯審”。
前些年,蘇州相城區以村級經濟為重,低小散企業廣布,“散亂污”作坊集聚,這裡不僅成了蘇州市轄區中的生態窪地,也成了經濟發展的窪地。近幾年,相城區自覺踐行新發展理念,鏟除生態環境“黑尾巴”,騰挪出發展新空間。
相城區以“加減法”破解環境整治和經濟發展的矛盾——在騰退舊動能、破解無效供給上做“減法”,在培育新動能、壯大新興產業上做“加法”。2017年以來,累計淘汰重污染企業1083家,關停比例超86%,總量和關停率均為蘇州第一。
近兩年,相城區在這片生態寶地上重構現代產業體系,引進新鬆機器人等一批高端企業,集聚大數據企業440家、工業互聯網企業70家,入駐科技金融基金137隻,總規模超1200億元,將緊鄰高鐵站最好的地段留給研發產業,建設佔地10平方公裡的長三角國際研發社區……
生態“加減法”做好了,環境問題才能解決,轉型升級才有空間。一加一減間,為相城區高質量發展甩掉了舊包袱,蓄積了新動能。2018年,相城區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首次突破百億元。高新技術產業產值佔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56%。
“正是堅持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生態窪地、經濟窪地成為生態濕地、經濟高地。”蘇州市相城區委書記顧海東說,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是讓經濟增長從“量變”到“質變”,不能再走鋪攤子上項目、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老路。相城區的實踐說明,隻有果斷“舍”,才能更好地“得”,才能走出一條經濟高質量發展之路。(記者 李超 實習生 程蓉)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