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雲南的大山裡,國家燕麥蕎麥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吉林白城市農科院院長任長忠目光所及的是一片充滿希望的“綠地毯”——他心愛的燕麥試驗田。看到茁壯成長的燕麥苗兒,任長忠興奮得像個孩子,他一塊地一塊地跑,一棵苗一棵苗看,跑得滿身大汗,忘了勞累和病痛,忘了歸家的時間……
數千裡外,任長忠位於吉林白城的辦公室裡,珍藏著白、黃、藍三條飽含真情的哈達,分別為西藏、青海、內蒙古的農牧民含淚所送。
人們飽含熱淚,是因為燕麥讓寒冷的高原和貧瘠的土地吐露芬芳,讓農牧民實現了靠種糧脫貧致富的夙願。
由任長忠領銜的燕麥蕎麥產業技術體系是我國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50個子體系之一。50個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800多個農業科研教學等企事業單位、40余位院士、2600多位農業科學家,構成了我國農業科技創新的“國家隊”,把農業科研創新的最強實力“擰成一股繩”。
這股繩之所以有力量,是因為源自植根大地的泥土氣息——用執著堅毅破解“卡脖子”技術難題,維護國家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
這股繩之所以成大器,是因為源自不忘初心的共同夢想——讓腳下的泥土更有生產力,讓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破解“卡脖子”難題的智慧和勇氣
行走在黑龍江的縣鄉村屯,記者發現,這裡的農民對一些農業科學家的名字十分熟知。國家水稻產業技術體系崗位專家、黑龍江省農科院佳木斯水稻研究所所長潘國君就是其中之一。
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頭上太陽晒,腳下水汽蒸,都擋不住潘國君對水稻研究的熱情。從小生在農村的他,在黑土地一干就是三十幾年。
支撐他扎根黑土的,是破解農業發展難題的執著——優質水稻種質資源在黑龍江極為短缺,外國品種“空育131”一品獨大,“卡脖子”問題突出。
“這個品種產量高、品質好,但缺陷就是抗病性差。”國家水稻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程式華對記者說,潘國君和他的團隊聯合技術體系的其他優勢單位,歷經20多年研究,創新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寒地早粳稻“龍粳”系列,一舉解決了寒地早粳稻品種難創高產和穩產問題。
讓科學家們引以為豪的是,如今“龍粳”系列品種佔黑龍江省水稻總面積的50%,在促進民族種業發展壯大的歷程中寫下光輝的一筆。
水稻是中國乃至世界的主要口糧作物。多年來,我國水稻科學家不斷取得突破,用科技創新為糧食安全保駕護航。
培育一個新品種,最起碼要8代繁殖。在浙江,中晚稻一年隻能種一次,8年才達到穩定期,而在海南水稻全年都可生長,“浙江+海南”4年時間就能完成品種的選育,大大節省了育種時間。由此,像“候鳥”一樣往返海南,成了程式華等育種工作者的日常生活。
與時間賽跑,在烈日下揮汗,是每個育種工作者的基本功。中國水稻研究所的一個重要研究基地在海南省的陵水黎族自治縣,每年程式華都奔赴那裡。
從程式華所在的浙江富陽到海南陵水,上個世紀80年代還頗費周折——要先從杭州坐火車到廣州,再坐車到廣東湛江的海安港,然后坐船到海口,再接著坐車到陵水,路上的艱辛難以想象。
是什麼支撐了他始終如一的科研熱情?“我們的科研關乎億萬人手中的飯碗,我們是在為中國的糧食安全而奮斗。當農民豎起大拇指夸贊我們培育的品種產量高、品質好、口感佳時,滿足感便油然而生。”程式華的話朴實而簡單。
沉甸甸的稻穗盈滿豐收的自信,科學家們的名字被珍藏在農民心裡。
縱觀50個體系,既有水稻、玉米、生豬等大宗農產品,也有食用豆、荔枝龍眼、水禽等與農民收入密切相關的特色農產品﹔既有谷子、茶葉、蠶桑等歷史悠久的傳統產業,也有木薯、啤酒大麥、釀酒葡萄等新興加工原料產業。農業農村部推介的主導品種、主推技術一半以上是由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專家研發的,這些技術大幅度提升了我國農產品綜合生產能力。
大豆體系培育的品種佔全國大豆品種推廣面積的50%以上﹔油菜體系選育的80多個具有雙低、高油、高產、廣適、早熟、抗逆、適宜機收等特性的新品種,全國示范推廣面積超過3.6億畝﹔柑橘體系將新品種培育、病虫害防控等技術進行系統集成,徹底改變了柑橘產業生產方式,使我國柑橘供應期從原來的3個月延長到10個月﹔蛋雞體系在育種、繁殖和高效生產方面的技術攻關,使國產蛋雞品種市場佔有率從30%提高到50%以上,擺脫了對進口品種的依賴……12年來,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優化了我國農業科研對產業支撐的資源結構,成為科技支撐現代農業產業的核心力量。
“把論文寫在大地上”的責任和擔當
丁零零……今年春節后剛一上班,國家大豆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韓天富辦公桌上的電話驟然響起。
“我是貴州銅仁的農民,今年我們這兒鼓勵種大豆,可是我們不知道種哪個品種好,上次聽了您的培訓,打電話來咨詢一下。”話筒那頭,聲音中滿是焦急。
“你可以選擇你們貴州省最近幾年培育的黔豆6號、黔豆7號、黔豆8號、黔豆9號,還有安豆6號、安豆8號等大豆品種。”
“除了我們貴州的大豆品種,其他省審定的大豆品種可以種嗎?”
“山東的齊黃34、江蘇的徐豆18、北京的中黃76……”韓天富一口氣說出多個品種的名稱。
“韓老師太厲害了,對全國的品種了解得這麼清楚,不過江蘇、山東距離貴州這麼遠,引種能成功嗎?”對方繼續問。
“你放心吧!我們國家大豆產業技術體系十多年來一直在做這方面的工作,通過組織體系30個崗站,在全國開展大豆品種生育期組劃分,就是要弄清楚哪些地方適宜種植哪些品種,這樣豆農在選擇品種時,可以有的放矢,避免因選錯品種而造成的損失。”
在韓天富心中,有一種力量,上可“頂天”,下可“立地”。這種力量背后是一個信條,那便是“論文寫在大地上,成果留在農民家”。這也是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兩千多位科學家共同的信念。
長期以來,通過申報課題爭取競爭性項目的科研組織方式,導致各農業科研單位單打獨斗的“作坊式”科研行為,有的專家形象地將之比喻為“自由組合、臨時搭幫、此時朋友、彼時對手”。
“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打破了部門、學科、區域界限和利益藩籬,實現了‘集團軍’式協同創新,著力化解科技與產業‘兩張皮’現象。”農業農村部科技教育司司長廖西元介紹,其中有三個核心密碼,一是建立研發經費穩定投入機制,二是按照全產業鏈布局創新鏈,三是採取“自下而上確定任務、自上而下分解任務、技術用戶評估效果”的管理辦法。
“作為首席科學家,我們需要思考產業的問題是什麼,產業的趨勢又是什麼。”中國工程院副院長、國家柑橘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鄧秀新指出。
“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與科研項目的任務來源有本質區別,科研項目的任務主要是‘專家寫本子、領導拍板子、指南定任務、全靠筆杆子’,體系的任務主要是‘實際調研、總結凝練,不靠筆杆子而要靠腳板子’。”國家大宗蔬菜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杜永臣說。
以此為基礎,一大批實用技術示范應用,為生產發展作出重大貢獻——秸稈還田、測土配肥、深鬆蓄水、拌種包衣、精量播種、氮肥后移、節水栽培、保護性耕作、病虫草害統防統治等,加上各地形成的特色性栽培技術,構成了當今我國小麥生產的栽培技術體系,持續推進我國小麥生產增產增效﹔
花生體系在河南正陽縣開展花生產業全鏈條科技創新,在縣域內實現了花生品種、栽培模式、產品開發等新技術的全覆蓋,推動了正陽縣花生產業的轉型升級﹔
蝦蟹體系積極支持湖北潛江龍蝦品牌建設,將技術試驗示范工作放在潛江開展,培訓當地養殖戶,幫助潛江建立小龍蝦產品生產質量安全制度、開展蝦稻共作基地生產跟蹤監測……
“甘做農田守望者”的情懷和追求
山東蒙陰縣臥虎山家庭農場的任慶梅最近特別忙,她家果園裡生產的油蟠桃線上線下銷售正旺。
任慶梅種植的油蟠桃正是國家桃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王力榮培育的桃品種之一。王力榮告訴記者,他們形成適應不同產區、各具特色、可復制的桃產業綠色發展技術模式,全力支撐桃產業發展。“通過品種調整優化技術,突破了大果高糖蟠桃和油蟠桃品種,豐富了桃品種果實類型。種苗保純提質技術,提升苗木品種純度﹔研制苗木生產技術規程,提高苗木等級質量﹔優化抗砧無性繁殖技術,解決桃園更新再植障礙問題。”王力榮如數家珍。
在廣袤的田野間,處處可見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農科專家扎根基層、服務農業的身影。從兒時的那一抹濃濃的鄉愁到學成后立志科研報國的情懷,再到助農增收致富的一份責任,農業科學家們“甘當農民小學生、甘做農田守望者”。
哪裡貧困發生程度深,哪裡就匯聚了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科學家的更多目光。貧困縣“扎堆”的寧夏、甘肅和內蒙古是我國馬鈴薯主產省份,國家馬鈴薯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中國農科院蔬菜花卉所研究員金黎平的一個工作站就建在那黃土高原的溝壑裡。她和同事常常是帶著干糧下地,中午累了,鋪個“蛇皮袋子”坐在地上休息一會再接著干,長年累月,她的臉晒得比農民還黑,“在田間難以分清誰是農民、誰是博士”。
哪裡能打造特色小產業,哪裡就有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科學家的身影。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支持了谷子糜子、燕麥蕎麥、大麥青稞、特色油料、蠶桑、糖料、食用豆、麻類、兔、蜂等具有傳統優勢的小作物、小動物品種,在推動農業“轉方式、調結構”、產業扶貧和農民增收中,“支點”作用越來越明顯。
其中,谷子糜子體系研發的高效生產綜合技術解決方案提高農戶綜合生產能力20倍以上,帶動涌現出一大批千畝、萬畝規模化生產的谷子新型經營主體。
燕麥蕎麥體系篩選的耐鹽鹼燕麥品種,每公頃能生產1.5噸籽實和2-3噸優質飼草,土壤脫鹽率達到23.7%,實現了“產糧產草增效益,減鹽減投益生態”的多重效果,被農民譽為“搖錢樹”。
數據無聲卻最有說服力——12年來,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科學家共取得了130項標志性成果和328項重大成果,農業領域三分之二的國家級科技獎勵成果是由體系人員主持或參與完成。
這些重大成果凝聚著科學家的汗水,刻畫在農民的笑容裡,生長在芬芳的泥土中。(記者 李慧)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