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麗70年 奮斗新時代】
湖南省長沙市城東馬坡嶺的一條小路旁,有一個不尋常的院子——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院子不大,從辦公樓走到實驗室、再走到展覽館,也就幾分鐘路程。30多年來,這個院子一直是我國雜交水稻研究的“聖地”。
1984年成立的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是國內外第一家雜交水稻的專業科研機構。這裡誕生了雜交水稻的若干明星品種和育種材料,達到了超級雜交稻研究的世界最高水平。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雜交水稻技術,為中國乃至世界的糧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貢獻。
科技創新碩果累累
自1964年湖南開創雜交水稻研究以來,以袁隆平為代表的水稻種業科技工作者們披荊斬棘、孜孜不倦,雜交水稻研究不斷取得突破,實現了從三系到兩系再到超級雜交稻的三次重大技術創新。
——1964年,袁隆平在洞庭早籼稻田中發現“天然雄性不育株”。1966年,袁隆平在《科學通報》第17卷第4期上發表第一篇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1973年,中國籼型雜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
——1987年,袁隆平在其論文《雜交水稻的育種戰略設想》中提出,將雜交稻的育種從選育方法上分為三系法、兩系法和一系法3個發展階段,從雜種優勢水平的利用上分為品種間、亞種間和遠緣雜種優勢的利用3個發展階段,即育種程序朝著由繁至簡且效率越來越高的方向發展,優勢利用朝著越來越強的方向發展。1995年,兩系法雜交水稻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可以在生產上大面積推廣。
——1996年,中國農業部立項中國超級稻育種計劃。2017年,超級稻品種“湘兩優900(超優千號)”河北百畝片平均畝產1149.02公斤,創造了世界水稻單產的最高紀錄。
如今,第三代雜交水稻育種技術兼有“三系法”育性穩定和“兩系法”配組自由等優點,它讓我國在雜交水稻研究領域繼續保有世界領先地位。
數據顯示,近年來我國雜交水稻的種植面積為1700萬公頃,佔全國水稻總面積的五成多﹔全國水稻平均單產每公頃約6.4噸,其中雜交水稻每公頃約7.5噸。袁隆平說,雜交稻比常規稻增產20%左右,每年增產的糧食可養活7000萬人。
雜交水稻在許多國家“生根開花”
“我非常高興能夠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發展雜交水稻,以解決糧食短缺的問題。我堅信,通過攜手努力,我的夢想在不久的將來就能實現。”今年6月底,首屆中非經貿博覽會在湖南長沙舉行,年近九旬的袁隆平院士,在中非農業合作發展研討會上,用一段英文致辭,瞬間在網絡上走紅。
雜交水稻走出國門,始於1979年。當時,農業部向美國西方石油公司贈送了1.5公斤雜交水稻種子。這些種子在美國種植后,比當地良種增產33%以上。接下來,中美間的雜交水稻技術合作持續至今。
曾經5次應邀赴美國傳授技術的袁隆平院士還記得,由於雜交水稻在美國增產明顯,美國西方石油公司曾在1981年專程來中國拍攝了一部紀錄片《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花園裡——中國雜交水稻的故事》,除了在美國放映,日本電視台也在全國范圍內播放,引起了轟動。
“和我們合作的美國水稻技術公司每年付給研究中心技術轉讓費。今年,美國雜交水稻種植面積又增加了,佔美國水稻總種植面積的六成。”袁隆平院士說。
40年來,雜交水稻技術的傳授范圍不斷擴展。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與袁隆平農業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舉辦了近100期雜交水稻國際培訓班,為亞非拉約80個發展中國家培育了一萬余名技術人員,雜交水稻技術在許多國家“生根開花”。
“如今,雜交水稻在國外種植面積達700萬公頃,種植面積最大的印度有200多萬公頃。”袁隆平院士說,雜交水稻不僅解決了中國人的吃飯問題,而且正在造福全世界。
迎接挑戰繼續攻關
近年來,自稱為“90后”的袁隆平院士帶領我國水稻攻關團隊開始耐鹽耐鹼稻選育技術攻關,並取得了初步成果。
據報道,全球現有6%以上陸地面積受鹽鹼危害。可耕地中,19.5%的水田和2.1%的旱地已受鹽鹼危害。在東南亞國家,每年有上百萬公頃的適宜水稻種植土地,因鹽鹼化而棄種。我國有15%的水田受不同程度鹽害影響。受氣候變化、海平面提升、排灌系統不合理,及富含有害鹽分的底層岩石等因素的影響,全球鹽漬化土地面積仍不斷擴大。
“啟動海水稻研究和鹽鹼地稻作技術推廣,對實現我國‘藏糧於地,藏糧於技’,確保‘中國的飯碗一定要端在自己手裡’的戰略目標,都具有重要意義。我國有15億畝鹽鹼地,其中約2億畝具備種植海水稻的條件。將雜交海水稻研究作為我們未來雜交水稻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不僅可提高我國雜交水稻種植面積,也能解決越南、孟加拉國等國海水入侵造成稻谷失收的問題。”湖南省農科院黨委書記柏連陽說。(記者 龍 軍)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