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核事業,他用生命書寫無私奉獻

劉曉亮

2019年08月09日16:52  來源:求是網
 

  1、1964年10月16日15時,羅布泊一聲巨響,蘑菇雲騰空而起。作為爆炸力學方面的技術骨干,時年26歲的林俊德參加了“爭氣彈”核試爆炸任務。他發明的“林氏”壓力自記儀,在我國第一顆核爆實驗中首戰立功。自此,作為功勛裝備,它應用於各種高尖端武器試驗之中,出現在試驗場的各個角落。

  2、為了拿到第一手資料,每次場區實驗,林俊德總是盡可能地離炸點近點、再近點。一次在野外搞實驗,爆炸物等了好久都沒響。對講機中,隻聽他大聲命令:“你們都不要動,我來弄。”便匍匐向前,迅速拆除引信,排除險情。每次他都把危險留給自己。

  3、做實驗,林俊德更是精細把關。一次,某技術研究需要制作鋼絲網筒,到底是用1毫米還是2毫米的鋼絲、中間留多大空隙?為了這個技術細節,林俊德和課題組成員跑了十幾個商店,逐一比較。有人不解,林俊德嚴肅地說:“不要小看這些細節,搞科學就要一絲不苟,差一丁點兒都可能功虧一簣。”

  4、從原子彈到氫彈、從大氣層核試驗到地下核試驗,林俊德始終瞄著最前沿、最難啃、最急需的課題攻堅克難,爭分奪秒,馬不停蹄。一年300多天,他幾乎都在大漠戈壁、試驗場區度過,艱辛不言而喻。

  5、2012年2月,林俊德院士向馬蘭基地領導匯報工作,司令員發現他神色憔悴、身體消瘦,勸他進行全面體檢。在領導和家人多次催促下,林俊德赴北京看病,被確診為膽管癌晚期。

  6、面對猝不及防的重大變故,他沒有慌,更沒有亂。此時,他想到的是手頭上已到關鍵時刻的國防重大科研項目還未完成。為了科研工作,搶時間完成任務,林俊德先后拒絕了北京301醫院和西安唐都醫院的手術和化療方案。

  7、從5月4日發現病情,到5月31日去世,林俊德度過了28個艱難而非凡的日日夜夜。特別是入住西安唐都醫院生命的最后8天裡,他數次下病榻,幾度在電腦前向學生交代他的重大國防尖端科研思路和已有成果﹔而對妻子兒女和家人,他卻沒有留下一句話。

  8、“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馬蘭精神,使我們贏得了國家和人民的尊重,這是我們的傳家寶,千萬不能丟。”這是彌留之際,林俊德最后的交代。

  9、林俊德為了鑄造大國重器,為了中國國防事業,隱姓埋名扎根於新疆羅布泊戈壁大漠核試驗基地馬蘭,長達52年,直到生命終結。在2019年新年賀詞中,習近平主席深情地說:“此時此刻,我特別要提到一些閃亮的名字。今年,天上多了顆‘南仁東星’,全軍英模挂像裡多了林俊德和張超兩位同志……他們是新時代最可愛的人,永遠值得我們懷念和學習。”

(責編:曹昆)

推薦閱讀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服務業實現快速發展|我國教師隊伍建設成就斐然 | 我國控輟保學成效顯著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

開放發展,合作共贏創新局 | 綠色發展,美麗中國邁大步 | 協調發展,補齊短板潛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