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工業園區勇做高質量發展探路先鋒

向著“世界一流”目標奮力進發

2019年08月05日08:39  來源:新華日報
 
原標題:向著“世界一流”目標奮力進發

8月2日,蘇州工業園區與華為公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將共建華為(蘇州)人工智能創新中心,加快全棧全場景的人工智能技術、能力、生態的導入,這也是華為在長三角地區的人工智能創新服務樞紐。隨之而來的一大波技術、人才等資源正加速向園區匯聚。

“圍繞貫徹落實省委十三屆六次全會決策部署,按照省委婁勤儉書記對園區要做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上開放旗幟的要求,園區要進一步深化開放創新綜合試驗,為決勝高水平全面小康、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樹立樣板標杆!”蘇州市委常委、工業園區黨工委書記吳慶文說,喜迎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園區也剛剛跨過開發建設25周年,站上再出發的新起點。當前,園區正圍繞“12345戰略”展開新一輪布局,具體就是要瞄准“建設世界一流高科技產業園區”目標,加速練就“匯聚國際創新資源要素”“參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與競爭”兩項能力,推動“開放與創新、創新與產業、產業與城市”相互融合,打造全方位開放高地、國際化創新高地、高端化產業高地、現代化治理高地,奮力走在踐行新發展理念、推進高質量發展、服務國家重大戰略、構建開放型創新體系、打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的最前列。

瞄准“走在最前列”大做“探路”文章

走在最前列,園區有底氣!

從一片農田變成一座國際化現代化新城,短短25年,園區這位“探路先鋒”創造了令人矚目的非凡成就,累計為國家貢獻8000億元稅收、1萬億美元進出口額。“園區經驗”與“昆山之路”“張家港精神”一起,成為蘇州奉獻給中國改革開放事業的“三大法寶”。在最新的全國經開區綜合考評中,蘇州工業園區位居第一。今年5月,江蘇省委、省政府決定選擇蘇南六個有條件的地區開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試點,蘇州工業園區再次領到“探路任務書”:要“在深化開放創新綜合試驗、建設世界一流高科技產業園區等方面創造特色成果,提供樣板示范。”

“‘探路’是園區的初心,也是園區的使命。”吳慶文說,園區要為中國的改革開放和國際合作探路,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探路,形成一批立得住、看得見、可復制、能推廣的經驗。今年上半年,園區63項年度重點改革任務進展迅速,其中10項任務提前完成。截至目前,園區開放創新綜合試驗已累計組織實施重點改革172項,其中近30項改革經驗向全省乃至全國復制推廣。

探路者,需要智慧和勇氣。

隨著開發進程的深入,蘇州工業園區率先遭遇了土地資源瓶頸,園區拿出的辦法是,在提高“增量”門檻同時,下大力氣推動“存量”轉型。一批跨國企業堅定看好園區,在園區的支持下紛紛進行技術改革,把加工貿易的低端產線移出去,把高端產線、研發中心、區域總部搬進來。

炎炎烈日下,蘇州工業園區高端制造與國際貿易區內,一場“騰籠換鳳”正在火熱進行。這裡原先是一家落戶多年的外企,伴隨著園區的成長一步步壯大。但隨著園區轉型升級步伐的加快,這一曾經的納稅大戶已不再符合園區當前的產業定位。經過兩年多醞釀,園區毅然決定對該企業5800畝地塊實施整體更新,未來這裡將打造科技產業園發展“高精尖”產業。

圍繞“自主可控”大做“創新”文章

創新是時代的靈魂,也是園區矢志不渝的努力方向。在園區,多年前埋下的創新種子如今已長成茁壯的春苗。

高層次人才佔全國20%以上、創新型企業佔全國20%以上、新增生物一類新藥批件佔全國20%以上,這三個硬氣的“20%”讓園區被公認為國內最具創新活力的生物醫藥產業集聚區。在以PD-1/PD-L1為靶點的單克隆抗體研發領域,國內共有20余家企業獲批臨床試用,其中7家在園區。在港交所未盈利生物科技企業上市的“綠色通道”上,園區有29家企業符合條件,其中2家已上市,還有8家將在3年內滿足條件。

“創辦一家國際一流的高端生物藥公司,開發出老百姓用得起的高質量生物藥,在園區,我的這個夢想正一步步變成現實。”信達生物制藥(蘇州)有限公司創始人俞德超介紹,公司去年在香港上市后發展勢頭迅猛,今年3月,抗腫瘤國家1類新藥達伯舒(信迪利單抗注射液)上市,價格僅為同等規格進口產品的40%左右。

十年磨一劍,潛心培育如今終於迎來“爆點”。蘇州工業園區過去“深藏不露”的新興產業集群紛紛亮相。去年,園區三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生物醫藥、納米技術應用、人工智能分別實現產值780億元、650億元、250億元,同比增長26%、30%、38%。

創新發展,園區的主線異常清晰,那就是圍繞“自主可控”做文章。

不久前,備受矚目的科創板開市,首批25家挂牌企業中,有2家來自蘇州工業園區,佔江蘇一半,其中的華興源創更是鏗然敲響“第一鑼”。“在全球中小型液晶檢測設備領域,華興源創已擁有不可忽視的市場佔有率和技術話語權!”公司總經理陳文源介紹,“我們研發人員佔比超過40%,去年研發投入超過1.3億元,佔全部營業收入的近14%。”

創新不等人。去年起,園區開始在世界各地布局創新中心,把發現的觸角伸出去,把前沿的資源引進來。今年上半年,園區引進各類科技項目360余個,科技創新型企業總數超5000家,“國家隊”科研院所總量達14家。

對標“國際一流”大做“補短”文章

7月26日,蘇州工業園區對外發布“優化營商環境行動30條”,從精簡企業辦事環節、降低企業運營成本、優化企業對外投資服務等維度進一步提高服務水平。以加快行政審批速度為例,在江蘇“3550”的要求上、在自身已實現“2333”的基礎上,此次園區再次自加壓力提出“1220”,即開辦企業1個工作日、不動產登記2個工作日、工業建設項目施工許可20個工作日。這份“紅頭文件”還附上英文版,讓外籍人士倍感貼心。

不久前的調查顯示,九成以上外企對蘇州工業園區營商環境給出“滿意”評價。即便這樣,園區人依然沒有止步,因為他們對標的是“國際一流”。蘇州工業園區組織部副部長潘瑜舉例:“開辦企業需要查重名、銀行開戶、開稅號、公章、發營業執照5個步驟,涉及工商、銀行、稅務、公安4個部門,園區通過職能整合將時間壓縮到1天內,堪稱全國最快。但對標國際一流,我們仍然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找差距補短板,蘇州工業園區條分縷析,動作頻頻。今年4月,長三角境外投資促進中心在園區揭牌,這是園區主動融入和服務國家戰略,謀劃更高層次、更高水平開放的一次嘗試,未來要為長三角企業“引進來”“走出去”提供雙向服務,全力打造長三角企業布局海外的“中樞平台”。7月,“一網通辦”平台啟用,首批納入451項事項,居民和企業可通過這一平台體驗“一網(窗)提交、一網通辦、一次辦成、數據共享”。

除了制度環境,城市環境、生態環境、公共服務環境等也要緊緊跟上。一個個城市公園開建,一大批循環經濟項目上馬……城市品質不斷提升,優秀人才紛至沓來。園區的人才結構不斷優化,86萬總就業人口中,大專以上接近50%。

改革無止境,創新不止步。蘇州工業園區既是探路者,更要做“示范引領者”,必須倒逼自己不斷提升。20多年來,園區先后在國內外“復制”12個合作共建園區,一批批園區干部把高質量發展的創新理念和實踐探索傳播到更多地方,推動著“園區經驗”不斷向外輻射。(記者 高坡 孟旭 通訊員 徐瑞雅)

(責編:梁秋坪、岳弘彬)

推薦閱讀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服務業實現快速發展|我國教師隊伍建設成就斐然 | 我國控輟保學成效顯著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

開放發展,合作共贏創新局 | 綠色發展,美麗中國邁大步 | 協調發展,補齊短板潛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