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長征精神傳承不息

2019年08月01日08:43  來源:光明日報
 

【壯麗70年 奮斗新時代——記者再走長征路】

波瀾壯闊的兩萬五千裡長征,是中國工農紅軍譜寫的壯麗史詩,閃耀著奪目的光輝,其形成的長征精神,是我們取之不竭的寶貴精神財富,將永遠激勵后來者。

自黨中央率領紅一方面軍1935年1月進入川南,到紅二、紅四方面軍1936年8月走出雪山草地,紅軍三大主力長征期間在四川境內轉戰一年零八個月,有69個縣(區)留下了紅軍將士的足跡。赤水河邊、金沙江畔,雪山草地,藏區彝區……無不銘刻著紅軍輾轉奮進的身影。會理、大渡河、兩河口、毛兒蓋……無不記錄著紅軍的偉大抉擇。

四川是紅軍長征三大主力經過地域最廣、行程最遠、時間最長的地區,也是經歷自然條件最惡劣、戰役戰斗眾多的地區。不僅如此,四川還是紅軍開展民族工作成效最顯著的地區,四川各族群眾給予紅軍最大的支持,近十萬各族群眾加入紅軍隊伍,推動了革命走向勝利。

今天,四川人民始終牢記長征精神,繼承弘揚紅軍優良傳統,在新時代的長征中奮力前行。

1.馬燈送給紅軍的帶路人

夾金山南麓,寶興縣磽磧藏族鄉澤根村。從這裡向上,便是中央紅軍當年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夾金山。70歲的馬文禮沒有見過紅軍,但從父親那裡了解了紅軍,也了解了父親為紅軍帶路的經歷。

1935年,紅軍要翻越夾金山時,必須要找一些當地人當向導。馬文禮的父親馬登洪沒有土地,靠打獵為生,家就住在夾金山下。紅軍來時,村民們因受反動宣傳的影響,都跑到了深山裡,遠遠地觀察紅軍。馬登洪看到紅軍連著線不斷前來,卻從未凌亂過。紅軍來澤根村兩天后的晚上,馬登洪、楊茂才等村民悄悄回村,發現這支部隊同過去來了就要搶劫的“匪兵”不一樣,住宿不進老百姓的屋,對群眾的柴火等物資不動分毫。馬登洪等很感動,於是呼喚村民陸續返回村子。紅軍也上來主動宣傳,講明紅軍是窮人的隊伍,講明窮人為什麼窮、地主為什麼富的道理。

全村人都回來了,主動歡迎紅軍,並為紅軍備糧食、糌粑、辣椒等物資。

當紅軍找到馬登洪請他帶路時,這位窮苦的獵人欣然同意。1935年6月,有了馬登洪等當地群眾的帶路,中央紅軍開始陸續翻越夾金山。

夾金山,意為又高又陡的山,“要想翻過夾金山,除非神仙到人間”“九坳十三坡,鬼要拉住腳”……眾多的民間歌謠都表明了翻越夾金山的艱難。

翻越夾金山前,中央紅軍在山下的涼水井處召開動員會。馬登洪到現場發言,給紅軍講解翻越雪山的注意事項:削根棍子當拐杖,少說話,不能睡,不能倒下!

翻越夾金山,要經過水井灣、五道拐、頭道梁子、九坳十三坡等險關,先頭部隊一路走過,不斷給后面的部隊留下路標。當年的夾金山六月飛雪,紅軍翻越海拔4100多米的山頂后,面對的是更艱險的大雪塘——積雪有幾十米甚至上百米深,必須沿著少數露出雪堆的石頭小心前行,這些石頭就是路標。

就這樣,馬登洪多次往返,帶領紅軍翻越夾金山。當他和紅軍分別的時候,這位獵人還沒有自己的漢文名字,一位帶隊的紅軍負責人送給他一盞馬燈,並說:“你就叫馬登洪吧。”從此,馬文禮的父親有了這個好聽的名字。

紅軍走后,四川軍閥對凡是與紅軍有關系的人進行“清剿”。聞訊后,馬登洪藏好唯一的財產——一個火塘鐵架后就帶領家人逃離了寶興。聽說給頭人做長工可以躲避追查,於是馬登洪給小金的一位頭人做長工,馬文禮就出生在這位頭人的豬圈裡。

新中國成立后,馬登洪才回到澤根村,分到了房子、土地,還分到一頭牛。

馬登洪無數次告訴馬文禮,紅軍紀律嚴明,紅軍在地裡摘了菜,都要把錢留在顯眼的地方。他教育自己的子女要珍惜來之不易的生活,堅定地擁護中國共產黨。

給紅軍帶路的還有扎東巴、一西倫周兩位僧人,他們帶領紅軍穿越了草地。馬登洪、扎東巴、一西倫周的故事是千千萬萬四川窮苦百姓對紅軍從不了解到了解、從冷漠到舍身相助的代表。紅軍在川期間,四川各族兒女踴躍參加紅軍,還相繼建立了鬆理茂赤區、大小金川根據地等多個紅色政權。全省各族人民為紅軍提供糧食數千萬斤。紅軍留駐阿壩州達16個月,當年阿壩州總人口僅20多萬,人均有糧400斤左右,人均牲畜不到兩頭,卻承擔著支援10萬紅軍給養的任務。毛主席曾高度評價四川各族人民對紅軍長征、對中國革命作出的重大貢獻,並將其贊譽為中國革命史上特有的“牦牛革命”。

紅軍長征,在沿途宣傳了革命,留下了革命的種子,沿途群眾深受教育,堅持斗爭,相信紅軍一定會回來,並最終迎來了革命的勝利。

2.雪山草地間播下革命火種

紅原縣刷經寺鎮翻越亞克夏雪山的埡口,海拔近4800米,紅軍途經這裡。1952年7月,解放軍黑水剿匪部隊進入亞克夏山。在海拔近4500米的埡口附近發現12具遺骨,頭北腳南,間隔相等,骨架旁還有皮帶環、銅扣之類的軍用品。經過縝密的分析研究,專家判斷這是長征時的紅軍戰士留下遺骨、遺物,這些戰士在此夜宿時因缺氧而窒息。我們始終無法確定他們的名字。

不過,人們不會忘記這些為信仰而犧牲的紅軍戰士。在埡口海拔約4450米的背風處,人們修建了一座紅軍烈士墓,墓碑直插蒼穹。2006年5月,國務院將這處紅軍烈士墓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紅原縣至今仍保留著來自周恩來總理的一句話:“紅軍長征走過的大草原。”當年,紅軍在極端困難的自然條件和飢餓的雙重威脅下,以強大的毅力在絕境中走出了一條生路。

紅原縣縣城邛溪鎮,烈士陵園裡埋葬著7位過草地時犧牲的無名紅軍的尸骨。為看護好他們,因重傷失散的老紅軍羅大學自發地來此守護烈士陵園直至逝世。在過世前,他叫自己的小兒子羅建國繼續看護烈士陵園。羅建國有些不情願,他便語重心長地說:“你仔細想想,埋在這裡的這些英雄,十八九歲就犧牲了,他們為了什麼呢?你生在新中國,不愁吃穿,為何不來呢?”如今,羅建國看護烈士陵園已有24年。

在紅軍經過的日干喬大沼澤,綠草如茵,天際一線,卻抹不去當年紅軍過草地所經歷的千難萬險。紅原縣在此立花崗岩石碑予以紀念。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民眾來此體驗過草地的不易。

在鬆潘縣川主寺鎮的元寶山山腰,紅軍長征紀念碑在落日的余暉下總是閃著金光。每年有超過30萬的群眾來此瞻仰紀念。

各地的紀念碑、紀念園,寄托著四川各族群眾對紅軍英烈的懷念與哀思,也深刻地說明,紅軍在各族群眾中播下的革命火種,無論何時,都會熊熊燃燒。

3.長征故事一代代講下去

夢筆山是中央紅軍翻越的第二座雪山,也是紅一、四方面軍會師后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在小金縣一側,雪山紅路上正走來參加培訓的阿壩州長征干部學院的學員。

雪山紅路是阿壩州長征干部學院為讓學員真實體驗紅軍爬雪山的艱險而開辟的現場教學點。地址就在當年紅軍翻越雪山的路徑上,從山腳一直延伸到海拔4100多米的山埡口。

學員通過重現紅軍翻越雪山的情景,進一步感悟長征精神,感悟艱苦奮斗、團結協作、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進一步堅定了共產主義理想和革命必勝的信念。

當記者重走長征路時,正好碰上太原師范學院思政部的22名教師在這裡培訓。教師路獻琴說:“重走紅軍爬雪山的路,讓我們深刻理解了什麼是不怕苦、不怕死的犧牲精神。有助於我們將長征精神運用到工作中,把教育工作做好。”

雪山紅路從2016年5月設立至今,已經承接了來自全國各地的500多期培訓班,2.3萬余人來這裡開展體驗教學,當地黨員干部也經常來此進行主題活動。雪山紅路已成為黨員干部弘揚長征精神、堅定理想信念、錘煉堅強黨性的一個重要教育基地。

依托紅軍長征遺跡遺址及各市州縣黨校,四川各地相繼組建了干部學院,用以教育黨員干部牢記長征精神。

在夾金山干部學院,37歲的林琳回到這裡擔任了一名教員。林琳的爺爺是當年護送陳雲出川的中共地下黨員席懋昭,后來被捕,新中國成立前夕被殺害於重慶渣滓洞。林琳放棄在大城市的工作,就是要了解爺爺究竟是什麼樣的人,並且把爺爺的故事告訴每一個人。爺爺的精神已經深深地影響了她,前不久她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在紅軍會師的小金縣達維鎮,副鎮長楊成紅的一項任務是向來者講述一四方面紅軍會師的故事,她樂此不疲。她說,要通過講述,讓紅軍的長征精神代代相傳。

越來越多的傳承者加入到弘揚長征精神的行列中,長征精神必將永遠激勵四川人民在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征程中勇往直前。(記者 李曉東 周洪雙)

(責編:宮宜希(實習生)、袁勃)

推薦閱讀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服務業實現快速發展|我國教師隊伍建設成就斐然 | 我國控輟保學成效顯著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

開放發展,合作共贏創新局 | 綠色發展,美麗中國邁大步 | 協調發展,補齊短板潛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