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安吉縣近年來通過持續建設美麗鄉村、發展美麗經濟、塑造美麗人文,實現了美麗鄉村高水平全覆蓋。如今,安吉正以“村村優美、家家富裕、處處和諧”為目標,邁入高質量經營鄉村新階段。
持續接力建設美麗鄉村
談起安吉農村10余年的變化,安吉縣“老農人”、縣農業農村局新農村建設指導科科長李健深有感觸地說:“16年前,安吉農村污水、垃圾、露天糞坑等比比皆是,通過2003年‘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和2008年以來的美麗鄉村創建,全縣農村才有了‘綠水青山入畫來’的美麗嬗變。”
安吉縣雙一村黨總支書記朱學星說,借助於全縣美麗鄉村建設,2008至2019年,雙一村先后投入5000多萬元,實現了全村道路硬化、污水淨化、公共場所亮化等﹔並對120棵古樹名木、17幢古民居實行挂牌保護,全村成為一個沒有“圍牆”的大景區。村庄濃郁的竹文化、朱熹文化每天吸引著眾多游人參觀。
雙一村是安吉縣美麗鄉村建設的一面鏡子。據了解,2008年至2018年,安吉縣直接用於美麗鄉村建設的縣級財政獎補資金達到15.33億元,全縣188個行政村全部完成了美麗鄉村創建﹔其中,44個村成為“精品示范村”。而以美麗鄉村建設為基礎,安吉縣18個村成為3A級景區,一個鄉鎮成為全國首個全鄉域4A級景區。
三片“葉子”助推村強民富
素有中國白茶之鄉、中國第一竹鄉之稱的安吉縣近年來通過發展“竹葉”“茶葉”“綠葉”三片“葉子”,美麗鄉村進入村強民富新階段。
一根翠竹撐起一方綠色經濟。年消耗竹子1.5億根、竹產業總產值225億元、竹企業1200多家、帶動從業人員近5萬人……安吉縣經信局產業科科長吳琳琳說,安吉因竹而美、因竹而富,全縣農民收入20%以上與竹有關,竹產業在安吉美麗鄉村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一片葉子富一方百姓。“我是安吉縣茶產業發展的受益者。”種了一輩子庄稼的受榮村村民董毓方說。2004年,他瞅著種茶能致富,毅然將家裡的水稻田、山坡地等,改種成4畝黃茶和6畝白茶,一年種茶收入十五六萬元。富裕起來后,董毓方買了輛轎車,並給兒子買了套商品房。安吉縣農業農村局茶業站站長施永晨說,安吉白茶畝均產值1.6萬元,1.58萬戶農民因茶而富,因種茶效益好,引導當地農民不斷轉產轉型。
滿眼翠綠成都市后花園。當涼爽氣候、清新空氣成為大城市“稀缺資源”時,地處長三角幾何中心的安吉縣,因滿眼翠綠的高山氣候、自帶詩與遠方的鄉野風光,一年四季成為上海、杭州、蘇州等大城市人群消暑度假的休閑勝地。安吉縣文化和廣電旅游體育局副局長王正南說,安吉人均4畝森林“綠葉”助推全縣旅游經濟快速發展,僅去年,安吉吸引游客2300萬人次,旅游收入達到324億元。
依托竹、茶葉、生態旅游等產業,安吉縣村均集體經濟總收入從2008年的95萬元增加到2018年的399萬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0541元,村強民富格局正在加快形成。
美麗人文“鑄魂”美麗鄉村
在安吉余村,一提到村民周洪法,大家就豎起大拇指。身患小兒麻痺症的他,常用自己學會的鐘表修理、攝影等技術幫助有需求的村民,已累計幫助村民700余人次。周洪法說:“小時候大家經常幫助我,現在有能力了,也想為村民做點事。”
“在周洪法等‘余村好人’帶動下,全村現在有150多名志願者,常年為孤寡老人、殘疾人等開展理發、修手機等服務,現在村裡助人為樂蔚然成風。”余村村委會主任俞小平說,近年來余村還成立道德評議會、紅白理事會等群眾自治組織,通過開展酒席減負、垃圾分類等移風易俗活動,鄉村面貌有了巨大改變。
6年前,高禹村還是一個一年酒席量達上千場的“酒席村”,一戶村民人情往來費用高達兩三萬元。通過治理亂辦酒席,如今該村一年酒席量僅100場左右,村民戶均人情往來支出降至6000元。“6年來,光‘酒席減負’就為村民減少支出1000萬元以上。”高禹村黨委書記李更正說,村民“無事酒”少了,關系反而更融洽了。
經垃圾分類、資源化利用后,橫溪塢村日產垃圾量由5年前的900公斤降到現在的100公斤,村民通過積極使用環保袋、可降解的廁所紙,將部分垃圾做成工藝品等,真正做到了“垃圾不出村”。
安吉縣精神文明指導中心主任沈一平認為,相較於“家家別墅、戶戶轎車”的“硬件美”,繁華不喧鬧、富裕有愛心是安吉農村更大的魅力所在。(記者 李平)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