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麗70年 奮斗新時代——記者再走長征路】
“中國工農紅軍,解放弱小民族﹔一切彝漢平民,都是兄弟骨肉。”“設立彝人政府,彝族管理彝族﹔真正平等自由,再不受人欺辱。”這些宣傳口號,是紅軍以朱德總司令名義發布的《中國工農紅軍布告》的部分內容,這份布告背后的故事,書寫了紅軍長征的光彩一筆。
7月25日,記者來到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冕寧縣,在碧波粼粼、清澈如鏡的彝海邊,重溫了當年彝海結盟的故事。
1935年5月19日,中革軍委為了迅速北進,達到渡過大渡河、向紅四方面軍靠攏、在川西北建立蘇區的目的,派遣紅軍先遣隊從西昌禮州鎮到達冕寧瀘沽鎮。在彝海結盟紀念館裡,冕寧縣史志辦主任王大釗告訴記者,由瀘沽到大渡河有兩條路:一條是通往雅安的大道﹔另一條是經冕寧、大橋鎮、拖烏到安順場,是崎嶇難行的山路。
劉伯承、聶榮臻在了解了兩條行軍道路的詳細情況后,建議軍委改變行軍路線,走冕寧、安順場這條小路,中革軍委接電后,完全同意劉、聶的建議。隻不過,小路除了難行,還要通過一向被漢人視為畏途的彝族聚居區。
據了解,冕寧北面是彝族聚居區,當時的四川涼山彝族聚居區還處於奴隸制社會形態。由於歷史原因以及國民黨四川軍閥實行大漢族主義,對彝族群眾進行殘酷的剝削壓迫,彝族和漢族之間嚴重對立,所以彝族民眾也視漢人,特別是國民黨軍隊為剝削者、壓迫者。
但紅軍並不畏懼這一困難。紅一方面軍進入彝區后,特別重視民族工作,深入淺出地宣傳了共產黨的民族政策。“《中國工農紅軍布告》就是結盟當天發布的,在《布告》發布之前,紅軍也一直在宣傳紅軍的民族政策”,小葉丹的孫子沈建國對記者講述道。而他口中的“結盟”就是紅軍長征歷史上的重要節點——彝海結盟。
1935年5月22日,紅軍先遣部隊在到達彝海以北2公裡的喇嘛房時,被彝族民眾阻攔,后頭的工兵連遭到襲擊,被抓戰士在衣服被剝光后全部放了回來,此外紅軍有個別戰士被冷槍所傷。在這種情況下,紅軍當即決定停止前進,請懂彝話的向導不斷進行宣傳解釋。
“當年紅軍來的時候他們認為是國民黨的地方軍閥來了。小葉丹和我爺爺就來到山上觀察,發現這麼強大的隊伍(在這種情況下)居然不還一槍一彈”,結盟見証人沙馬爾各的孫子沙馬依姑告訴記者。果基家支的頭人小葉丹試探了情況后,願意與紅軍進行交談,紅軍表達出了劉伯承司令願意與彝族首領結為兄弟的意願后,小葉丹十分高興,結盟儀式很快舉行。
在紀念館外,當年歃血為盟的三塊石頭至今仍存。沈建國告訴記者,結盟儀式是在彝海邊舉行的,雖然結盟是臨時安排,但儀式簡單卻又庄重。按照彝族的習慣,畢摩(彝族中最受尊重的人)沙馬爾各念了咒語,用刀將一隻大公雞殺了,讓雞血滴進裝著彝海湖水的舊茶缸子裡,然后由結盟人喝“血酒”發誓。“遺憾的是找不到酒,因為當地村民都躲到山裡了。當時劉伯承就說,隻要兄弟誠心誠意,沒有酒就以水代酒”,沙馬依姑說道。
結盟儀式后,劉伯承代表紅軍宣布,將小葉丹的武裝編為“中國夷民紅軍沽雞支隊”,任命小葉丹為隊長,並授予隊旗。“這個隊旗是一床被子的被面做的,因為當時找不到紅色的布了”,沈建國回憶了一個有趣的細節。這面旗幟,在1950年解放軍解放冕寧后,小葉丹妻子遵照丈夫的遺囑,獻給了解放軍。
現在這面隊旗珍藏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成為黨和紅軍民族政策偉大勝利的實物見証。歃血結盟后,在小葉丹等的護送下,紅軍順利通過彝區,向大渡河疾進,為粉碎蔣介石圍殲紅軍於大渡河以南的企圖贏得了寶貴的時間。(本報四川冕寧7月25日電 本報記者 陳城 劉華東 本報通訊員 梁鶴)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