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耀中華】
農民心中最大的願望是什麼?那一定是期盼豐收。西藏高原耕地面積少、土地貧瘠,直到本世紀初,高原主要糧食品種青稞畝產也隻有三四百斤,農民一年到頭辛苦勞作糧食仍然不能自給。
依靠農業科技、加強青稞新品種的培育和推廣,成為實現西藏糧食自給、保障糧食安全的必然選擇。從20世紀80年代,農業科技專家禹代林便活躍在高原農村,他連續24年扎根田間地頭培育和推廣青稞新品種,先后走遍了三十多個農業縣,一百多個行政村,推廣青稞新品種9個,栽培技術示范推廣30余萬畝,累計培訓農民達5.5萬人,為西藏實現糧食年產百萬噸的自給目標作出了突出貢獻,被當地藏族農民親切地稱為“青稞助產士”。
“生在農場,注定了此生與農業有緣!”在禹代林的記憶中,父親雖然是個軍人,但作為早期西藏的建設者,父親與同事總是在開荒種地,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就像是個地道的農民,大家靠著一雙手,開出的荒地有上萬畝。而禹代林,1964年就出生在父親開墾出的“雪巴農場”。
“那時候,一畝地產量也就兩三百斤,生產工具隻有鋤頭、鐮刀和鐵鍬,地裡除草靠人工,田裡有虫,要麼靠翻地翻出來讓鳥兒來吃,要麼用洗衣粉當農藥往地裡撒……”禹代林說。
忙碌、辛勞並不會讓勤勞朴實的農民們抱怨,但一旦碰上天災或各種病虫害導致農作物的大量減產,農民就一籌莫展。從小體會到農民苦處的禹代林漸漸萌生了學習農業科學知識,幫助父老鄉親,在高原傳播推廣農業科技的想法。
懷著這樣的願景,禹代林考入了西北農業大學。1985年,禹代林畢業后分配到西藏自治區農牧科學院農業研究所工作,主要從事農作物種子資源的研究與推廣。
2003年3月,為推廣油菜和青稞的新品種,禹代林被派往當時昌都條件最艱苦、交通最落后的邊壩縣金嶺鄉。盡管已有充分的思想准備,但上路之后禹代林才真切感受到金嶺鄉的險與苦。“前一夜一場大雨致使崎嶇險峻的山路泥濘難行,加上大霧繚繞,汽車無法通行,我和同行的人不得不背著行李徒步前行將近8個小時。”
禹代林每年農業技術服務時間長達200余天,沒有車就坐拖拉機,沒有拖拉機就徒步走,在沒有電視、沒有報紙、沒有網絡的農村試驗基點,一干就是24年。禹代林駐點的地方往往是較為偏遠的農村,生活條件差,在努力讓農民吃飽的同時,他卻很少給自己做一頓像樣的正餐,方便面成了他的主食。由於長期生活無規律,禹代林患上了嚴重的胃病。生活和工作的艱苦,也曾使他打過退堂鼓,但每每一想到農民兄弟那一張張質朴的臉,他就打消了這樣的念頭。
按照國家規定,常年在高海拔地區工作,工齡可以予以折算,禹代林早在8年前就可以退休,他卻一推再推。如今,禹代林已是西藏一線農業科技人員中,年齡最大、經驗最豐富、對農牧民感情最深的一位。
位於年楚河中段的白朗縣,是西藏最早示范種植“藏青2000”的地區。檢查播種機器刻度、種子包衣情況、化肥施用比例……這是禹代林和同事們每天穿梭在田間地頭的主要工作,通過了解“藏青2000”幼苗的長勢情況,為制定田間管理技術措施提供依據。
然而“藏青2000”青稞新品種的推廣並不是很順利。“很多群眾已經適應了之前的品種,也有了相對固定的種植習慣,突然讓他們去種另外的品種,從內心來說村民們是很難接受的,甚至有些抵觸情緒。”禹代林回憶道:“為了讓村民盡快接受‘藏青2000’,我和同事在白朗縣白雪試驗站進行了試種,試種成功后邀請村民們到試驗田裡去參觀,實地介紹‘藏青2000’的優勢,村民們慢慢接受了‘藏青2000’。”
據統計,在“十二五”期間,禹代林負責的日喀則片區累計示范推廣“藏青2000”青稞新品種77.0567萬畝,佔全區累計示范推廣“藏青2000”青稞新品種面積的58.45%,平均每畝增產50斤以上,增產糧食3852.835萬斤,增收7705.67萬元,為糧食增產、農民增收發揮了重要作用。
多年的辛勤付出,禹代林先后榮獲西藏自治區科學技術獎一、二、三等獎,西藏自治區農牧科學院科技創新獎特等獎﹔2014年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2015年榮獲“全國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
基層工作生活艱苦,但是看到自己帶來的新品種播撒在田間地頭,為農民帶來豐收,禹代林一股自豪感油然而生。他說:“到了農田,就像到了家裡,見到鄉親,就像見到了家人,能讓家人有所收獲、感到快樂,是我一生最大的幸福。”(記者 尕瑪多吉)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