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來華留學相關問題成為社會議論的焦點之一。
教育部為發展來華留學教育採取了哪些政策舉措?來華留學經費使用情況如何?日前,圍繞我國發展來華留學教育相關熱點問題,記者採訪了教育部國際合作與交流司負責人(以下簡稱教育部)。
來華留學事業進入提質增效階段:
堅持質量第一 嚴格規范管理
記者:新形勢下,教育部為發展來華留學教育採取了哪些政策舉措?
教育部:來華留學事業是我國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一直得到黨和國家高度重視,為共建“一帶一路”提供了有力支撐,也為提升我國教育國際影響力、增進中外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誼、幫助發展中國家培養其社會經濟發展所需人才,作出了積極貢獻。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來華留學事業進入提質增效的發展階段。教育部明確提出,來華留學發展要堅持質量第一,嚴格規范管理,走內涵式發展道路。近年來,教育部採取的主要舉措如下:
一是完善政策體系,依法依規管理。2017年,教育部會同外交部、公安部出台《學校招收和培養國際學生管理辦法》,要求各地各高校嚴把入學門檻,對申請來華學習者進行入學資格審查、考試或考核,確保所招收學生符合學校入學標准,依法依規加強管理。
二是出台國家標准,明確基本規范。2018年出台《來華留學生高等教育質量規范(試行)》,為政府管理、學校辦學、社會評價提供指導和依據,其中專門強化了對來華留學生招生錄取工作、培養質量、漢語水平和趨同化管理的要求。
三是轉變政府職能,建立質量保障機制。鼓勵第三方行業組織開展來華留學質量認証工作,建立完善激勵、認証、評估等質量保障機制。同時加強管理監督,開展督導檢查工作,嚴格問責程序,嚴堵管理漏洞,對違法違規現象重拳出擊,保証來華留學工作健康有序發展。
四是嚴格獎學金管理,保障培養質量。實施嚴格遴選、統一管理、預科教育、結業考試、年度評審等制度,有效保証了中國政府獎學金生的培養質量。
下一步,教育部將繼續堅持來華留學發展以質量為先,進一步完善現代化的來華留學治理體系和管理機制,創新工作方法,完善管理措施,打造“留學中國”品牌,切實提升來華留學教育質量與管理水平。
教育質量和管理存問題:
生源質量亟待改善 培養效果參差不齊
記者:根據教育部發布的統計數據,2018年,共有來自196個國家和地區的49.2萬名留學生在國內1004所高校和科研機構學習。在規模迅速發展的同時,就保障來華留學教育質量,教育部近年來做了哪些工作?
教育部:質量是來華留學教育的生命線,提高國際競爭力的關鍵是提高質量。經過多年的快速發展,來華留學取得顯著成就,但在教育質量和管理方面也存在一些問題,如部分院校的生源質量亟待改善、培養效果參差不齊、管理服務存在漏洞等。針對這些問題,教育部圍繞“規范管理、提質增效”的主題,對來華留學質量保障作出具體部署。
2018年教育部印發的《來華留學生高等教育質量規范(試行)》,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首個針對來華留學生高等教育制定和實施的全國統一的基本規范,這是來華留學生教育轉型發展過程中的一項關鍵性、基礎性工作,為來華留學生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的建設奠定了基石。
教育部將抓好質量規范的落實列入2019年工作要點,加大對高等學校的指導和監管力度,督促各高校提高發展質量、提升規范化水平,實現來華留學教育工作健康可持續發展。
2018年,教育部嚴肅處理了18所院校在來華留學生招收、錄取、簽証等留學生管理工作過程中的各類違法違規行為,暫停16所涉事院校招收外國留學生的資格。第三方行業組織、學術和專業機構開展質量認証是國際通行、得到各方認可的質量保障模式。教育部積極指導第三方行業機構開展試點認証工作,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自2016年開始試點認証,至今已有93所高校接受了試點認証,2019年開始正式認証。以此為基礎,逐步建立與世界接軌的質量認証制度,使高等院校的招生和培養更加透明地接受社會監督。
師資和管理干部是來華留學事業發展的生力軍。教育部重視這兩支隊伍的能力提升,自2012年起,連續舉辦了26期英語授課師資培訓班,培訓了1300余名教師﹔舉辦了18期全國來華留學干部培訓班,培訓超過3000多名留管干部。教育部還加速推進全國來華留學管理系統建設,年內將實現對來華留學生全流程管理,有效提升管理效率。
下一步,教育部將持續督促地方和學校嚴格按照相關文件精神和政策要求,落實主體責任,進一步完善招生、教學和考試考核標准,保障生源和培養質量,提高管理服務水平,打贏來華留學質量攻堅戰。
中國政府獎學金生有積極貢獻:
2018年共有6.3萬名 佔來華留學生總數的12.8%
記者:教育部剛公布了2018年度部門決算,請您介紹一下關於來華留學經費使用情況。
教育部:來華留學經費主要用於資助根據中國政府與有關國家(地區)政府簽訂的教育交流協議到中國高校學習或開展科研的非中國籍公民。2018年共有6.3萬名中國政府獎學金生在華學習,佔來華留學生總數的12.8%。來華留學經費直接撥付高校,大部分由高校統籌用於來華留學生培養、管理等支出,僅生活費發放給獎學金生本人。
目前,中國和180多個國家簽訂了政府間教育交流協議,支持雙方互派學生到對方國家學習深造。其中,教育部以中國政府獎學金的形式資助對方國家學生來華留學,同時中國學生通過對方國家提供的獎學金赴海外學習深造。
中國政府獎學金是來華留學工作的重要內容,有力提升了來華留學生源層次和水平。2018年中國政府獎學金生中,攻讀學位的碩博研究生佔70%。多年來,中國政府獎學金生中涌現出一大批優秀和杰出校友,為促進中外友好合作交流作出了積極貢獻。
教育部高度重視中國政府獎學金生源和培養質量,要求國家留學基金委和高校實施嚴格的遴選和錄取程序,通過年度評審等方式對獎學金生進行嚴格考核,未通過評審的,中止或取消其享受獎學金的資格,切實提升培養質量和使用效益。
下一步,教育部將進一步完善中國政府獎學金生的招生和管理,提高標准,保障質量。同時,健全獎學金院校考核評估機制,對違規招生或培養質量不達標的院校,取消招收和培養獎學金生資格。
來華留學教育趨同化管理:
既要一視同仁 也要看到差異
記者:我們注意到,“趨同化管理”成為當前來華留學教育管理的方向之一,教育部在推進中外學生“趨同化管理”方面是如何考慮的?
教育部:《來華留學生高等教育質量規范(試行)》明確提出,要推進中外學生教學、管理和服務的趨同化,要求高校將來華留學生教育納入全校的教育質量保障體系中,實現統一標准的教學管理與考試考核制度,提供平等一致的教學資源與管理服務,保障中外學生的文化交流與合法權益。
教育部將進一步推動來華留學生與中國學生的管理和服務趨同化,加大力度敦促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高校將政策落到實處。高校應當在入學和日常教育中,對來華留學生進行中國法律法規、校規校紀和安全教育,對違規違紀的留學生嚴肅處理,涉嫌違法犯罪的,配合有關部門依法依規處理,絕不縱容姑息。
但是,趨同化並不意味著等同化。既要對中外學生一視同仁,也要看到來華留學生風俗習慣和語言、文化存在差異,以合理、公平、審慎為原則,幫助來華留學生了解中國國情文化,盡快融入學校和社會。在教育教學方面,建立有效的教學輔導體系,向來華留學生提供學業幫扶﹔在管理服務方面,組織和引導來華留學生參加健康有益的課外教育活動,促進中外學生文化交流和互相理解。(記者 晉浩天)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