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子皮不管多干都是濕垃圾,紙巾不管多濕都是干垃圾……自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實施以來,“垃圾分類”引燃“全民大考”。
據上海城管部門透露,截至7月7日,全市城管執法部門開展垃圾分類執法檢查10100次,教育勸阻相對人7063起,開出罰單199張。上海生活垃圾分類步入“強制時代”。
垃圾分類看似是微不足道的“小事”,然天下大事,必作於細,習近平總書記在領導好國家“大事”的同時,總不忘關注民生“小事”。垃圾雖“小”,卻牽著民生,連著文明。“這件小事”習近平牽挂於心。
心系垃圾處理 厚植為民情懷
“地溝油哪去了?”2014年2月,習近平到北京市自來水集團第九水廠調研時問起生活垃圾處理情況。
2018年全國兩會,習近平參加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留下這樣一個“小插曲”。
在聽取來自赤峰市小廟子村的趙會杰代表發言時,習近平問道:“你們的垃圾都運到哪裡了?”得知有固定的掩埋點,他又追問掩埋點是否在當地、是否就地掩埋,得知垃圾在當地就地掩埋后,他才放心。
2013年7月,在湖北考察時,習近平走進格林美武漢分公司電子廢棄物綠色處理車間,當看到生產線上一台台廢舊冰箱、電腦、電視機被有序拆解,鋁、銅、塑料等被分類回收時,他給予高度肯定,變廢為寶、循環利用是朝陽產業。
去年11月,習近平在上海考察調研的一個細節,掀起全民垃圾分類“新時尚”熱潮。
在上海虹口區市民驛站嘉興路街道第一分站,幾位正在談論社區推廣垃圾分類的做法的年輕人引起了習近平的注意,其中一位小伙子說公益活動正在成為年輕人的新時尚。后來習近平強調說,垃圾分類工作就是新公益新時尚,垃圾綜合處理需要全民參與,上海要把這項工作抓緊抓實辦好!
今年春節前夕,習近平走進北京市草廠四條胡同慰問群眾,看到百姓居住環境大為改善,他憶起往事:“小時候,我住在胡同裡,都是晚上倒垃圾。現在,條件好了,環境美了,一定要搞好垃圾分類和回收處理。”臨走前,他還特地叮囑居民:“從每家每戶開始就要培養垃圾分類的意識,養成這個習慣。”
“實行垃圾分類,關系廣大人民群眾生活環境,關系節約使用資源,也是社會文明水平的一個重要體現。”習近平把垃圾分類“小事”看得很重。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劉建國表示:“垃圾分類是個人文明的培養基、社會文明的試金石,也是生態文明的助推器。”“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管好自家的垃圾桶,是公民環保意識、責任意識的基本體現,是中國社會邁進現代文明路途中的一個必經節點,更是綠色發展、建設美麗中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進程中的應有之義。
致力綠色發展 引導習慣養成
垃圾分類處理與民生息息相關,是事關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大事”。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多次就垃圾分類處理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和部署。
習近平在浙江工作期間親自部署和推進“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著力解決農村人居環境臟亂差、垃圾露天化問題。離開浙江工作后,他依然牽挂關懷並多次指示這項工程。2013年,習近平就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作出重要指示時,強調要認真總結浙江省開展“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的經驗並加以推廣。2018年,他再次強調,結合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計劃和鄉村振興戰略,進一步推廣浙江好的經驗做法,建設好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
為給人民群眾營造一個干淨整潔的生活環境,習近平表示,要因地制宜搞好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改變農村許多地方污水亂排、垃圾亂扔、秸稈亂燒的臟亂差狀況。要持續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打造美麗鄉村,為老百姓留住鳥語花香田園風光。
“普遍推行垃圾分類制度,關系13億多人生活環境改善,關系垃圾能不能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處理。”2016年12月,習近平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四次會議上強調,要加快建立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的垃圾處理系統,形成以法治為基礎、政府推動、全民參與、城鄉統籌、因地制宜的垃圾分類制度,努力提高垃圾分類制度覆蓋范圍。
“垃圾分類是提升中華文明的一個重要措施,但是很多人沒有認清它的重要性。”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所長常紀文認為。
今年6月,習近平作出指示,要開展廣泛的教育引導工作,讓廣大人民群眾認識到實行垃圾分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培養垃圾分類的好習慣。他向全國人民發出倡議,全社會人人動手,一起來為改善生活環境作努力,一起來為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作貢獻。他強調,推行垃圾分類,關鍵是要加強科學管理、形成長效機制、推動習慣養成。
匯聚全員動能 破解“圍城之困”
垃圾分類是一項社會治理工作,這件“小事 ”拷問著政府為人民服務的態度和社會治理的能力。在習近平總書記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下,我國垃圾處理工作“日程表”排得滿滿當當。
2017年3月,國家發改委、住建部共同發布《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明確在46個重點城市率先實施生活垃圾強制分類。
今年6月,住建部等9部門聯合發布《關於在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全面開展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的通知》,明確2019年起在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全面啟動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到2020年,46個重點城市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系統﹔2025年底前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將基本建成垃圾分類處理系統。
近日,住建部相關負責人透露,2019年46個重點城市將計劃投入213億元繼續加快推進處理設施建設,滿足生活垃圾分類處理需求。
“垃圾分類事關千家萬戶,不光城市要推動,農村同樣也要有行動。按照中央決策部署,我們在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過程中要積極做好農村生活垃圾的分類處理。”近日,農業農村部李偉國司長在新聞發布會上說。
2018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明確到2020年,東部地區、中西部城市近郊區等有基礎、有條件的地區,基本實現農村生活垃圾處置體系全覆蓋﹔中西部有較好基礎、基本具備條件的地區,力爭實現90%左右的村庄生活垃圾得到治理。
“小智治事,大智治制”,制定和推行垃圾分類制度,以“剛性”法律約束促“柔性”習慣養成,無疑是破解垃圾圍城的長效舉措。近年來,各地政府充分領會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精神,垃圾分類制度構建開啟“加速度”。
據住建部公布,46個垃圾分類重點城市中的北京、上海、太原、長春、杭州、寧波、廣州、宜春、銀川九個城市已出台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明確將垃圾分類納入法治框架。
今年6月,《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修訂草案)》已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一次會議審議,修訂草案提出,國家推行生活垃圾分類制度,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採取符合本地實際的分類方式,加快建立垃圾處理系統,實現垃圾分類制度有效覆蓋。
在中央和地方的共同努力下,我國垃圾處理工作“成績單”亮點滿滿,城鄉多地面貌煥然一新。
劉建國教授曾將垃圾分類比作一個“木桶”,法治化是它的“底座”,政府推動、資金保障、頂層設計和基層創新雖是“長板”,但全民參與是一個明顯的“短板”。如何讓更多人放眼長遠,關注“門前雪”之外的“綠水青山”,加強宣傳引導、普及分類知識不可或缺。
自2018年9月份起,上海將每月的5日為“上海市生活垃圾全程分類主題宣傳日”﹔今年6月-9月,北京市城市管理委聯合多部門舉辦垃圾分類“萌”到家系列宣傳活動﹔今年7月1日,國內首個垃圾分類教育學校——台州垃圾分類公眾教育學院正式挂牌成立……垃圾分類宣傳活動在全國各地廣泛開展,成效日顯。垃圾分類是新時尚、新規矩,是提升公民素養、促進社會文明進步的新要求,所有人的參與和堅持匯聚起來,就是建設美麗中國的磅礡力量。
途正定可登頂,行穩方能致遠。堅持不懈強化引導,扎扎實實抓好約束,規范好分類責任“源頭”,真正將垃圾處理落到實處,垃圾分類這顆“釘子”會越釘越牢。枝葉總關情,點滴見初心。習近平對垃圾分類這件“小事”的關心背后,是情系百姓、真摯深厚的為民情懷,更是謀民生之利、解民生之憂,增進民生福祉的初心。(梁秋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