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重慶市綦江區的石壕紅軍烈士墓和紀念碑(7月15日無人機拍攝)。 新華社記者 劉潺 攝
新華社重慶7月16日電 題:無名的犧牲——記在重慶石壕的那場生死離別
新華社記者丁玫、胡璐、周聞韜
已是盛夏,比此時“山城”重慶的氣溫更加火熱的,卻是再走長征路的心情。拾級而上,在大片青翠鬆柏的掩映下,坐落在重慶綦江區的石壕紅軍烈士墓沉默矗立著。我們不約而同地走上前去,為紅軍烈士們獻上一朵白菊,點燃一瓣心香。
位於重慶市綦江區的石壕紅軍烈士墓(7月15日攝)。 新華社記者 吳壯 攝
這裡沉澱著長征路途中一段悲壯感人的故事。跨越歷史的煙雲,英雄的精神與氣概始終長存。由於時間久遠,當年又事出倉促,故事主人公的姓名並沒有被完整記錄下來,但他們的事跡卻在當地代代相傳,留給后人無限的懷念與敬仰。
今年56歲、現居住在石壕鎮長征村的村民楊文樹向記者們講起烈士墓的主人公之一——一名紅軍司務長的事跡。當年司務長犧牲后,正是他已過世的爺爺楊貴華與其他村民一起掩埋了司務長的遺體,見証了這一切。
時鐘撥回到1935年1月21日中午。當時紅一軍團直屬隊和第一、第二師,以及紅二團8000多人已順利完成了佯裝紅軍主力直逼重慶的軍事態勢,從而牽制國民黨軍隊對中央紅軍的壓力,保衛遵義會議順利召開的任務,按照軍委部署,從貴州鬆坎至綦江羊角一帶出發,進駐綦江石壕,擬於次日開拔,經梨園壩向貴州溫水、良村等地進軍赤水。
在位於重慶市綦江區的石壕紅軍烈士墓前,再走長征路記者團成員緬懷紅軍先烈(7月15日無人機拍攝)。 新華社記者 劉潺 攝
但這時有人反映在箭頭埡街有蘇區紙幣和老百姓的物品尚未歸還。於是這名紅軍司務長帶著兩名紅軍戰士在箭頭埡街毅然與戰友們道別,讓部隊先行離開,他們留下來檢查清點、歸還借用的老百姓的物品。
這場離別最終變成了生與死的隔離。
紅軍部隊離開后,司務長與兩名戰士走到箭頭埡街上的趙家,正准備歸還煮飯用具時,不幸被敵人包圍。一名戰士當場犧牲,另一名戰士負傷后突圍,司務長不幸落入敵人手中。
位於重慶市綦江區的石壕紅軍橋(7月15日無人機拍攝)。 新華社記者 劉潺 攝
楊文樹告訴記者,據他爺爺說,后來敵人對司務長進行了殘酷折磨,逼迫他交代紅軍的組織情況、行軍路線等。但司務長始終堅貞不屈,不曾吐露半點機密。
當天晚上敵人又將司務長押到當時一個名叫石壕羊叉牛角尖的地方,整整一宿吊在一戶老百姓門口的一棵桑樹上。善良的老百姓見司務長傷痕累累、又飢又寒,趁敵人在屋內烤火之際偷偷給他送飯。但司務長擔心連累老百姓,同時受傷過重難以下咽,堅持不肯吃飯。第二天就被敵人押到茅壩坪殘忍地殺害了。
就這樣,司務長和那名戰友永遠留在了這裡。
7月15日,再走長征路記者團成員在石壕紅軍烈士墓陳列館拍攝展品。 新華社記者 唐奕 攝
在這裡,我們深切地感受到了一名工農紅軍對黨和人民的赤膽忠誠。他們不知道單獨留下的危險嗎?不,他們冒險留下,只是因為紅軍有紀律,紅軍愛百姓。
他們不渴望活下來,與親愛的戰友們並肩戰斗,共同守候革命勝利的那一天嗎?不,他們視死如歸,只是因為在他們心裡,革命理想超越一切個人利益。
他們是真正的英雄,是中華民族的脊梁!在紅軍長征這場理想信念的遠征中,這樣的英雄有太多太多。紅一方面軍第一軍團第一師一團團長楊得志之子楊建華說:“父親每每回憶起長征,總會說一句話:中國革命勝利了,但勝利來之不易!”
位於重慶市綦江區的石壕紅軍橋(7月15日攝)。 新華社記者 唐奕 攝
無數烈士無名,但他們共同的名字是紅軍,他們為著同一個信仰而犧牲——為千千萬萬的人民謀幸福。他們的身軀已融入綠水青山,卻繼續深情守護著人民。他們被一代又一代的人們祭奠、懷念。雖然生死相隔,他們的信仰、精神也永遠傳承了下來,指引著一代又一代人前行的方向。
重慶市綦江區委書記袁勤華說,在長征精神的感召下,當地黨員和老百姓艱苦奮斗,近年來通過推動生態文明建設、打造紅色旅游小鎮等,實現了地區經濟的發展,也增強了老百姓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