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15日赴內蒙古自治區考察調研。在赤峰博物館,習近平了解當地歷史文化沿革,同古典民族史詩《格薩(斯)爾》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親切交談。
《格薩(斯)爾》是蒙、藏兩個民族人民集體創作的一部偉大英雄史詩,是蒙、藏人民智慧的結晶。藏族稱為《格薩爾》,蒙古族稱為《格斯爾》,統稱《格薩(斯)爾》。2006年,《格薩(斯)爾》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格薩(斯)爾》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地方考察調研時多次為一些非遺項目點贊。
“我花錢買一雙!”
2018年2月12日,在四川考察調研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成都市郫都區唐昌街道戰旗村。在“唐昌布鞋”展示台前,非遺傳承人賴淑芳拿出了她代表村民們為總書記准備的禮物:一雙手工布鞋,習近平笑著說:“我花錢買一雙!”
“他問多少錢一雙,我說160,他就給我200元錢,我沒有零錢找,他說大過年的就當是紅包錢。”賴淑芳事后接受採訪時曾這樣描述當時的場景,激動之情溢於言表。
唐昌布鞋至今已有700多年歷史,分別於2015年和2016年被列為縣級、市級非遺項目。唐昌布鞋有著耐磨、吸汗、環保等優點,需經過打布殼、裁剪、制幫、烘烤定型等32道大工藝和100道小工藝,是用一針一線縫出來的“非遺”。
“我也要捧捧場”
2017年12月12日下午,在江蘇徐州考察調研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徐州馬庄村巾幗手工加工點——王秀英工作室,欣賞了村民制作的各式香包。村民王秀英告訴總書記,自己的中藥香包很好賣,每年淨收入20多萬元。習近平手拿香包,夸她手藝好,並自己花錢買下一個,笑著說“我也要捧捧場”。
王秀英既是制作中藥香包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也是全國婦女手工編織協會會員。雖然已是高齡,但戴上老花鏡,坐在堆滿布料的房間裡,王秀英便精神矍鑠,和徒弟們一起穿針引線。
“習總書記來到我們這個巾幗手工加工點,看望我們這些制作特色中藥香包的姐妹們,夸我們制作的香包很精致,還捧場買了一隻,真是太和藹親切了。”說起那一天發生在工作室的情景,王秀英很激動。
“這些工藝師現在做的事情就跟繡花一樣”
2017年9月3日,在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晤期間,習近平主席同俄羅斯總統普京共同參觀了閩南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廈門漆線雕、惠安石雕等傳承了數百年的閩南傳統工藝得到了兩國領導人的高度評價。
漆線雕工藝在廈門流傳300余年,蔡氏漆線雕更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命名為“廈門漆線雕”。惠安石雕歷史悠久,至今已有300多年歷史,素有“中華一絕”“巧奪天工”之美稱,2006年入選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惠和影雕乃惠安籍石雕大師李周於清代首創,在廈門傳承發展形成,極具特色。在觀看影雕工藝展覽時,習主席介紹說:“這些工藝師現在做的事情就跟繡花一樣,但她們繡花是在石頭上而不是在絲綢上。”
伊瑪堪說唱很有韻味
2016年5月24日,在黑龍江省考察調研的習近平總書記冒雨來到同江市八岔赫哲族鄉八岔村。他參觀了赫哲族民俗展,觀看了屬於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赫哲族伊瑪堪說唱教學。習近平總書記贊揚赫哲族歷史悠久、文化豐富,特別是漁獵技能高超、圖案藝術精美、伊瑪堪說唱很有韻味。
赫哲族世居我國東北三江流域,是一個隻有語言沒有文字的古老民族,在獨特的自然環境中,創造了別具一格、豐富多彩的漁獵文化。伊瑪堪說唱——赫哲族特有的一種口耳相授、世代傳承的古老民間口頭說唱藝術,就是赫哲族傳統漁獵文化的結晶。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化延續著我們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也需要與時俱進、推陳出新。點贊非遺項目,總書記關懷的話語和行動極大鼓舞了我們,讓我們堅定文化自信,把中華文明更好地傳承下去。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