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貴陽7月10日電 題:烏江:紅軍在這裡開始反攻
新華社記者齊健、張瑞杰、朱超
這是7月3日拍攝的烏江江界河渡口。新華社記者 王思維 攝
“橫走天下路,難過烏江渡。”烏江又名黔江,是長江上游南岸最大支流,全長千余公裡,天然落差2000余米,兩岸絕壁高聳入雲。
1935年1月1日,猴場會議否定了博古、李德的錯誤路線,決定迅速渡過烏江,這被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石仲泉稱作紅軍長征“反攻第一仗”。1月1日至1月6日,中央紅軍在江界河、回龍場、茶山關等渡口強渡烏江,隨即佔領遵義城。
近日,記者重走長征路來到烏江江界河渡口。
現在的烏江是這般模樣:
綠——它山水連綿,山綠,水也綠﹔
靜——它靜靜流淌,溫柔而靜謐﹔
通——刻有楊成武將軍書寫“烏江天險”四個字的北岸火金山,依然直刺青天,讓人望而生畏。山側有一座大橋通聯南北,水面上船隻往來自如。
這是7月3日拍攝的烏江江界河渡口。新華社記者 王思維 攝
84年前,中央紅軍強渡烏江時,這裡堪稱天險。
瓮安縣黨史專家聶其康介紹,當時烏江以岸陡流急著名,水不深,江水清澈見底,但明暗礁石多、江水流速快,一般的竹筏放下去轉眼就沖走了,想渡江非常困難。
紅軍到達烏江時,國民黨把船隻都毀了,周圍連一塊像樣的木板都難找到。紅軍隻能就地取材扎竹筏渡江。
1月1日,紅一軍團第一師第一團8名勇士組成突擊隊,在回龍場渡口乘竹筏偷渡,被巨浪吞沒。1月2日上午,紅一軍團第二師第四團突破烏江的戰斗開始,由第三連連長毛振華率7名水性好的戰士泅渡。晚上部隊又組織18名勇士乘竹筏在江界河新渡口偷渡。
1月3日9時,強渡重新開始,紅軍戰士在密集火力掩護下乘竹筏從新渡口沖向對岸。頭天晚上偷渡成功的毛振華突然在岸上發起攻擊,敵軍頓時亂成一團。接著,后面的竹筏陸續跟了過去。當日上午,烏江浮橋架成。
與此同時,紅三軍團、紅一軍團、紅九軍團分別在茶山關、洛旺渡、水口渡、回龍場等渡口強渡烏江成功,一舉突破敵人的烏江防線,至6日,中央紅軍全部渡過烏江天險。強渡烏江戰斗的勝利極大鼓舞了全軍的士氣。
這是7月3日拍攝的烏江江界河渡口(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 楊文斌 攝
1935年1月15日《紅星》報的第三版上,刊登一篇文章《偉大的開始——一九三五年的第一個戰斗》,寫作時間是1月6日。
“強渡烏江用的竹筏后來被當地人稱作紅軍水馬。”猴場會議會址管理所所長王維飛介紹說,這種竹筏是將數根竹子的一頭用火烤,用力彎成一個鈍角,每根竹子的兩頭和中間都用鑿子打一個孔,然后用小竹子穿在每根竹子中間,並用竹繩捆緊。
瓮安縣江界河鎮渡江村村民田景翔說,他愛人的三伯伯猶澤洪當年19歲,非常有力氣,他用扁擔做槳渡了五六個紅軍。“我們經常講紅軍的故事,我們現在的幸福生活是紅軍用生命換來的。”
如今,隨著貴州“西電東送”標志性工程烏江構皮灘水庫的建成,現在的江界河渡口已是庫區,水位升高了100多米。這一帶成為有名的風景名勝區,有的游船上寫著“長征”的字樣。岸上的宣傳欄顯示,當地正為打贏另一場“戰斗”而努力:保護好烏江流域的青山綠水。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