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貴州黎平7月8日電 7月8日,記者來到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縣。
黎平會議舊址和黎平會議紀念館,就坐落在縣城中心翹街上。
翹街,因街道兩頭高、中間低,形似翹起的扁擔而得名。“一根挑起過紅軍長征重擔的‘翹扁擔’,它使紅軍一進入黎平就看到了黎明。”當地群眾這樣形象地比喻黎平會議與翹街之間的“長征情”。
翹街小雨潤如酥,漫步這條百年古街,80多年前那個決定黨和紅軍命運的歷史時刻在眼前閃現。
1934年11月底至12月初,中央主力紅軍血戰湘江,以慘重的代價突破了敵軍的第四道封鎖線。此時,紅軍內部籠罩著悲觀的情緒和分散打游擊的思想傾向。
前路茫茫,出路何方?
突破湘江后,中央紅軍計劃北上湘西北與紅二、六軍團會合。為了避開敵軍在湘西設置好的第五道封鎖線,經過激烈爭論,決定進行轉兵,即“走新路去老地方”,先西進貴州,再去往湘西北。
接著,中央紅軍於12月中旬由廣西經湖南進入貴州,而黎平就是紅軍入黔的第一站。
1934年12月18日,中央紅軍在黎平召開長征途中第一次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史稱“黎平會議”。經過激烈爭論,政治局採納毛澤東向以遵義為中心的黔北進軍的正確主張,為遵義會議的召開奠定了思想和組織基礎,從根本上實現了轉兵,為中央紅軍的戰略轉移指明了正確方向。
作為紅軍進入貴州的“第一城”,黎平因此又被稱為“曙光之城”。
“黎平會議是長征偉大轉折的序曲,它最重要的成果就是首次調整了長征落腳點,避免了與敵軍第五道封鎖線相撞,這在關鍵時刻起了極大作用。”黎平會議紀念館館長張中俞說。
“對我們而言,黎平會議有哪些意義?”在黎平會議紀念館,講解員每天都要回答這樣的提問。“敢闖新路、敢於突破、敢於勝利”,這幾個鐫刻在紀念館正門右側石牆上的大字便是最生動的注解。
張中俞概括了黎平與長征的四個“第一”:長征入黔第一站是黎平縣,長征入黔攻克第一城是黎平城,黎平會議是中央紅軍長征途中第一次政治局會議,黎平會議是第一次長征落腳點的調整。“黎平會議后,情況發生了改變,明確了方向和目的,廣大指戰員的積極性也明顯增強,在關鍵時刻起到了統一思想、凝聚軍心、團結隊伍的重要作用。”張中俞說。
曾參加過長征的老紅軍陳靖在《憶紅軍在貴州的三進三出》中提及:“黎平政治局會議採納了毛澤東同志的轉兵貴州,進入黔北的主張。從此長征才有一個明確的方向,帶來了一線光明。在漆黑路上長征的紅軍,對這片光明充滿深深的感激之意。這種心情,沒有經過漫長夜路的人,是難以體會得到的。”( 記者 張青 李睿宸 孫雲清)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