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向背的力量:工農群眾助力紅軍突破第三道封鎖線

2019年07月02日08:41  來源:新華網
 
原標題:人心向背的力量:工農群眾助力紅軍突破第三道封鎖線

新華社長沙6月30日電 題:人心向背的力量:工農群眾助力紅軍突破第三道封鎖線

新華社記者朱超、袁汝婷、柳王敏

連日暴雨后,天終於放晴,碧空如洗,湘南大地透出沁人心脾的清新綠意。

新華社記者近日再走長征路來到湖南宜章縣。85年前,這是中央紅軍長征中打下的第一座縣城,也是紅軍突破國民黨第三道封鎖線之地。

如今的宜章,樓群林立,商業繁華,人流熙攘,感受不到當年戰爭的氣息。

黨史專家說,宜章地扼粵漢鐵路要沖,蔣介石下令堅決堵住這處紅軍西行的必經之地。

“宜章是1928年朱德、陳毅領導的湘南起義發生地,本就是紅軍的源頭之一,這裡的百姓看到紅軍回來了,都紛紛來迎接。”宜章縣委黨史研究室副主任謝水軍說。

他說,攻打縣城的戰斗還沒有真正開始,宜章的黨組織和游擊隊便配合紅軍搗毀了國民黨設在縣境內的一批碉堡。

1934年11月10日,很多群眾來到紅軍陣地上,幫戰士推炮和搬彈藥。粵漢鐵路300多名筑路工人也拿著工具來了,幫紅軍挖坑道和扎雲梯。守城湘軍見此,半夜棄城而逃。

“第二天,宜章城門大開,群眾結隊歡迎紅軍進城。”謝水軍說。

謝水軍說,紅軍在宜章,不拿群眾一針一線,就連在農民田邊撿一個扔掉的紅薯吃,都要受處罰﹔他們不僅砸開監獄,釋放了革命者和無辜群眾,還把沒收的豪紳地主的財物分給貧苦百姓﹔紅軍購買物資補給,採購人員用紅軍自己的鈔票,店家收下后到指定地點換取大洋。

當地青壯年紛紛來到紅軍駐地要求參軍,而最踴躍參軍的,是粵漢鐵路4000多名筑路工人。

“紅軍在宜章突破了第三道封鎖線,補充了糧草,擴大了隊伍,為西進湘江做了准備。宜章之戰體現了長征的宣言書、宣傳隊和播種機作用。”謝水軍說。

在距宜章15公裡的白石渡村,仍保留著紅軍突破第三道封鎖線的指揮部舊址。它設在一座宗族祠堂裡。祠堂仍被村民用於祭祖,但牆上貼了長征的宣傳畫。

祠堂后面一座清代民房,是周恩來和劉伯承住過的地方。房子的主人、村民鄺超德說,他的奶奶和媽媽見到過這些和善的紅軍領導人。

“紅軍是窮人的軍隊,他們保護我們,我們也保護他們。否則沒有我們的今天啊。”62歲的鄺超德對90后的記者們說。

100多米外是毛澤東住過的民居,始建於清同治年間,叫作“文昌閣”。

紅軍設立的銀元兌換所舊址就佇立在沒有了軌道的舊粵漢鐵路附近。謝水軍說,當年,百姓就是到這裡用蘇區貨幣換取銀元“硬通貨”的。

白石渡村以前是一個貧困村,通過精准扶貧,百姓收入大幅提高。農民每天可以乘坐免費綠皮火車,沿京廣線到郴州等地賣新鮮蔬菜。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編著的《紅軍長征史》寫道,戰爭不僅是軍隊的拼殺,還是人心向背的較量。在紅軍經過的地方,不知留下了多少紅軍愛護和幫助群眾、群眾擁護和支持紅軍的動人故事。

(責編:梁秋坪、曹昆)

推薦閱讀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服務業實現快速發展|我國教師隊伍建設成就斐然 | 我國控輟保學成效顯著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

開放發展,合作共贏創新局 | 綠色發展,美麗中國邁大步 | 協調發展,補齊短板潛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