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福州6月21日電 題:跳動不息的“蘇維埃血脈”——“中央紅色交通線”解碼
新華社記者
青磚道,木屋房,步入福建長汀縣汀州鎮五通街113號,這座80多年前的中華蘇維埃福建省郵務管理局舊址散發出厚重的歷史氣息,仿佛低聲輕語一段隱秘而又波瀾壯闊的紅色歲月。
1930年至1931年,為溝通中央蘇區與上海黨中央的聯系,中央交通局以閩西蘇區的“工農通訊社”機要交通網為基礎,建立了一條串聯上海—香港—汕頭—大埔—永定—長汀—瑞金的交通線,即“中央紅色交通線”。
1932年3月,中華蘇維埃福建省郵務管理局在長汀改設成立,形成以汀州為中心的紅色郵路網,解決蘇區信函往來、運送地下工作人員、傳輸與轉運重要物資。
被稱為“紅色小上海”的長汀交通便利,是閩粵贛三省的古道樞紐和邊陲要沖。汀江繞城南流,航運發達,使長汀成為閩西、贛南各縣的物資集散地。
“當年,‘中央紅色交通線’運輸物資最主要是通過汀江航道,這條水路是最便捷快速的路線。”生於長汀的中央蘇區紅色文化研究學者王堅說,此外還有陸上交通路線和叢林交通路線,但都面臨更多國民黨軍及民團封鎖壓力,行進速度緩慢。
在路上和叢林裡,由於敵人封鎖,交通運輸員們有村不能進,隻能繞著走,白天不能走,隻能晚上摸黑走。他們常常要翻越人跡罕至的茂林峻嶺,為防止敵人發覺,還要注意消除走過的痕跡。蘇區嚴重缺鹽,交通運輸員們常常在執行護送人員及傳遞情報的任務時,還要把鹽捆在身上,日晒雨淋,被汗水和雨水融化的鹽粘在身上,令人感覺異常難受。
通過“中央紅色交通線”,黨的中央機關安全轉移到中央蘇區,一大批蘇區急需的無線電設備技術人員和文藝工作者被安全護送到中央蘇區,蘇區300萬人民需要的大量食鹽、布及其他緊缺物資也被護送轉運到中央蘇區。
為了支援前線、支援紅軍、支援蘇區的革命斗爭,當地百姓不僅用貢獻物產表達對人民軍隊的熱愛,還積極投入到輸送物資的隊伍中。據統計,1931年4月至7月,長汀、連城兩縣曾組織40至50歲的男子成立運輸隊,配合紅軍作戰,源源不斷地輸送物資到前方。
來到長汀縣濯田鎮水口村的汀江渡口,江水打著旋兒流過,岸邊台階上的泥土暗示著不久前雨后漲水的位置。
該渡口曾是汀江水運、陸運交接的重要關口,當年是紅軍部隊輾轉作戰的交通樞紐,承接了人員、物資的傳輸、轉運,是一個重要的“中央紅色交通線”水陸交通中轉站。
據王堅介紹,蘇區時期,附近村落裡有紅軍的樟腦廠和硝鹽廠,生產的物資通過這條汀江運往各方向的紅軍主力軍團,而當時蘇區有毛邊紙、鎢礦、木材和谷米等產物,也多通過這條水上航線運往白區進行貿易,再購回蘇區所需的重要物資。
在中央紅軍主力1934年10月長征前夕,水口等村依靠撐船工人多,組織了一支“河流游擊隊”,搶運糧食和其他一大批軍需物資到濯田,再肩挑到四都,有力支援了革命斗爭的開展。
“紅色后代”、原汀西縣蘇維埃政府主席賴興銀的孫子賴光耀說,曾是運輸隊一員的奶奶在紅軍長征前日夜兼程挑糧,運輸物資,每天要挑兩擔糧食,走60公裡路,在主力紅軍長征后又繼續為當地游擊隊運糧。
“年輕時走路用膝蓋太多了,結果奶奶才60多歲就走不動路了。”他說。
江水奔流不息,青山連綿不絕,“中央紅色交通線”宛如跳動不止的血脈,滋養著蘇維埃共和國,滋養著紅軍革命的隊伍。(記者劉斐、李鬆、梅常偉、劉羽佳、吳劍鋒)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