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紅軍標語背后的故事

2019年06月21日09:26  來源:新華網
 
原標題:一條紅軍標語背后的故事

新華社福州6月20日電 題:(壯麗70年·奮斗新時代——記者再走長征路)一條紅軍標語背后的故事

新華社記者 陳弘毅、劉羽佳、李鬆

在閩西大地,當年紅軍隊伍留下的痕跡經過烽火歲月的磨蝕,已經不多。然而,紅軍標語卻以一種無言的形式,向后人傳遞著革命年代的信息。

“紅軍是工農自己的軍隊,農民起來打土豪,分田地,打倒勾結童子軍的刀團匪。”

走進位於福建清流縣林畬鎮的毛澤東舊居,在東廂房板壁的白牆上,一條用黑墨書寫的紅軍標語引起了參觀者的注意。

在這條標語下面,“紅軍七師一團”的落款清晰可見。據當地黨史部門考証,這條標語寫於1932年下半年。紅軍七師一團當時屬於福建省軍區獨立七師。在長征前,福建省軍區獨立七師、八師整編為紅五軍團34師,其中大多數是閩西子弟兵,也就是后來為人熟知的湘江戰役“絕命后衛師”。

在長征途中,紅五軍團34師為了掩護紅軍主力部隊突圍,被國民黨軍隊重重包圍,6000余名戰士幾乎全部犧牲,師長陳樹湘突圍不成,受傷被敵人俘獲,他斷腸明志,壯烈犧牲,為蘇維埃流盡最后一滴血。清流縣革命歷史紀念館館長劉光軍說,這條標語也被視為紅五軍團34師現存的唯一一處紅色文物,十分珍貴。

開國中將、紅34師100團團長韓偉的兒子韓京京不久前來到閩西,探訪父親當年戰斗的地方。當他來到林畬毛澤東舊居,目光落在這條標語上時,難掩內心的激動。他說:“父親在湘江戰役中彈盡糧絕,跳崖后被當地黨組織和群眾救起,成為全師為數寥寥的幸存者之一。父親去世前,兩次提及要把自己的骨灰埋葬在閩西,他是想永遠回到自己當年戰友的身邊。而這條標語,正是父親的部隊當年在閩西留下的珍貴物証。”

劉光軍告訴記者,紅軍向來重視宣傳工作。每到一個地方,紅軍宣傳員都要走村入戶,用接地氣的宣傳標語,直指勞苦大眾最關心的問題,讓廣大群眾了解紅軍是什麼樣的部隊,對推動革命形勢的發展起到不可磨滅的作用。

當年紅軍主力部隊長征后,為了防止敵人發現並破壞標語,當地老百姓用草木灰、招財年畫、稻草等把紅軍標語遮擋起來,不少標語才得以留存至今。

在閩西大地,紅軍標語隨處可見。這些標語多書寫在祖祠或古厝的內外牆壁等處,表現形式和主題多種多樣,時間跨度長達10年。劉光軍說,由於時間久遠,不少標語的保存狀況不甚理想,已經風化,變得模糊不清,加上不少土木結構的宗祠、宅院破損甚至瀕臨倒塌,紅軍標語正在加速消失。這種珍貴的紅色遺跡亟待加強保護。

(責編:梁秋坪、劉融)

推薦閱讀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服務業實現快速發展|我國教師隊伍建設成就斐然 | 我國控輟保學成效顯著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

開放發展,合作共贏創新局 | 綠色發展,美麗中國邁大步 | 協調發展,補齊短板潛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