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壽君:以核電產業促進裝備制造高質量發展

2019年06月20日15:56  來源:人民政協報
 
原標題:王壽君常委:以核電產業促進裝備制造高質量發展

以核電產業促進裝備制造高質量發展

——王壽君常委的發言

當前我國裝備制造行業處於深刻變革期,風險挑戰明顯增多,行業形勢嚴峻、發展任務艱巨。一是外部環境復雜多變。部分“卡脖子”的關鍵核心技術還掌握在別人手中,部分基礎零部件、關鍵材料和關鍵研制裝備存在受制於人的風險。二是裝備制造行業結構性問題突出。低端產能過剩和高端產能不足並存,人工成本高和勞動生產率低並存,市場競爭異常激烈。

王壽君

經過30多年的努力,我國核電產業從無到有,再到批量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核電項目投資大、建設周期長、技術含量高、涉及產業多,對帶動裝備制造業走向高端意義重大。

首先,依托核電項目,大力發展核電裝備制造業,實現技術和裝備國產化、自主化,對於推動產業結構升級,培育和提升自主創新能力,轉變工業發展方式具有重大意義。核電裝備制造業是典型的技術密集型和資金密集型行業,匯集了大量前沿技術,代表了一個國家的技術創新能力和制造業水平。核級設備要求高、難度大,對提高材料、冶金、化工、機械、電子、儀器制造等幾十個行業的工藝、材料和加工水平具有重要的拉動作用。通過消化吸收國外先進技術,大力推進自主創新,我國核電關鍵設備和材料的自主化、國產化取得了重大突破,發展壯大了一批為核電配套的裝備和零部件生產企業,並掌握了關鍵設備設計、制造的核心技術。國內核電裝備制造業產品供應鏈已全面覆蓋國內建設的各類核電堆型,核電裝備制造能力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目前,我國在運核電發電量佔總發電量的42%,遠低於103%的世界平均水平,仍有很大發展空間。今年我國核電項目重啟,初步測算國內未來2年核電裝備制造市場年均可達480億元以上。

其次,核電“走出去”已成為國家戰略,核電出口有利於我國優化出口貿易結構,推動國內高端裝備制造產能釋放。核電作為我國高端裝備中具備國際競爭優勢的領域,已成為中國制造業出口的代表之一。近年來,習近平主席和李克強總理在出訪時,多次將核電作為我國高技術產業的名片向世界推介。以出口我國自主知識產權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為例,設備設計、制造、建安施工、技術支持均由國內提供,單台機組需要8萬余台套設備,國內可有200余家企業參與制造和建設,創造約15萬個就業機會,直接投資約300億元,相當於30萬輛小汽車出口價值。如果再加上數十年的核燃料供應、相關后續服務,單台機組全壽期可帶動1000億元產值。從國際核電市場需求看,有70余個國家已經或正在計劃發展核電,其中“一帶一路”上的國家有41個。如果我國能夠在2030年前獲得“一帶一路”沿線20%的市場份額,即約30台海外市場機組,將直接產生近一萬億的產值,創造500萬個就業機會,全壽期將產生約3萬億產值。

當前,我國裝備制造業出現了部分產能過剩現象。如果國內外核電項目陸續開工建設,不但可以解決現有的產能過剩問題,還能進一步擴大新的產能需求。我們應該充分發揮核電產業的拉動作用,特別是其對高端裝備及尖端技術的牽引作用,提升我國裝備制造業的整體能力、技術水平和市場競爭力。為此,建議:

一是大力推動核電裝備關鍵技術研發。盡管我國三代核電項目設備國產化率可達到85%以上,但還有一些特殊零部件、儀器儀表、專用工具、特殊原材料需要進口。因此,請國家在關鍵技術研發和關鍵零部件研制上給予政策和資金上的大力支持,由核電業主、設計院、裝備制造企業協同攻關,實現關鍵設備的國產化替代,做到自主可控。

二是充分開發國內國外核電市場。資源配置要求高、產業鏈協同要求高,是核能行業的基本特點。在國內,發展核電要避免大起大落,應持續發展壯大核電裝機容量。在國外,要抓住“一帶一路”機遇,充分發揮技術、成本、產業鏈綜合優勢,以核電為龍頭,全產業鏈走出去,帶動國內裝備制造業發展。

發言人系中國核學會理事長、中國核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原董事長

(責編:宋子節、王欲然)

推薦閱讀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服務業實現快速發展|我國教師隊伍建設成就斐然 | 我國控輟保學成效顯著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

開放發展,合作共贏創新局 | 綠色發展,美麗中國邁大步 | 協調發展,補齊短板潛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