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7日上午的“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增強制造業技術創新能力”第一組的小組討論會上,磨長英常委用一系列數字講述了我國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受制於人的現狀。據工信部2018年對全國30多家大型企業130多種關鍵基礎材料調研結果顯示,32%的關鍵材料在我國仍為空白,52%依賴進口,絕大多數計算機和服務器通用處理器95%的高端專用芯片、70%以上智能終端處理器以及絕大多數存儲芯片依賴進口。
“在國際、國內市場供應鏈高度融合的狀態下,要靜下心來,詳細分析梳理真正的‘卡脖子’問題,確定優先攻關領域。”陶智常委認為,要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有所為”則必須為,要堅持獨立自主、舉全國之力在關鍵點上擁有技術和市場的主導權﹔“有所不為”,不是“不能為”,而是有意對於低端技術的“不想為”,一旦需要,隨時“可為”。永遠不受制於人。
“這就需要我們科研工作者弘揚工匠精神,精益求精,追求極致,摒棄‘物美價廉’的傳統思維方式和‘隻爭朝夕’的大躍進式研發模式,推動中國制造向全球產業鏈高端發展。”劉忠范常委表示。
在磨長英看來,工匠精神的弘揚不僅限於科教領域,在制造業企業,“心無旁騖做主業”的企業家精神和“久久為功、功成不必在我”的工匠精神也是十分重要的。在制造行業,能堅持初心、聚焦主業的企業並不多,許多企業禁不住“賺快錢”的誘惑而盲目多元化擴張。
“這就需要我們強化社會認同感和企業家的獲得感。對像華為、吉利、高德、天工、光隆光電等許多十年甚至幾十年如一日聚焦主業和專注核心技術研發的民營企業家,要大力表彰和宣傳,形成鮮明的輿論導向,營造聚焦主業光榮的企業家風尚和敬業風氣,黨委、政府也要對聚焦主業的企業更具包容心。”磨長英說。
科研人員工匠精神的培養則需要有科學的評價體系作保障。“不然沒法做匠人。以現在的評價體系來看,不用多,兩年不出成果,你就出局了!”張勤常委直言。
在他看來,我國目前的評價體系不合理。SCI論文導向,導致科技人員急功近利,忙於各種項目、計劃、基地、中心、重點的申報、評估、驗收,發表高影響因子的SCI論文,職稱評定、獎勵評審和人才評選等,帽子頭銜名目繁多,一步趕不上,步步趕不上,各種論文、獎項和科研經費的比拼,以及包裝和公關等,浪費了科技人員大量時間和精力,更重要的是敗壞了學術風氣。
“的確,如果要科研人員弘揚工匠精神,就不能鼓勵他們去做‘論文機器’。”吳偉仁常委說。
劉忠范常委認為,應堅決摒棄充斥科教界的“數字化評價機制”,引導廣大科技工作者做真正有用的東西,或者“上貨架”,或者“上書架”。用政策的立法解除科研人員的后顧之憂,培養創新性的文化,給科研人員更大的容錯空間。
“建議將目前的國家科技貢獻率指標隻作為一個長期客觀觀察的指標,對制造領域若干需要長期爬坡攻關的方向,要不受外界環境干擾,建立一以貫之的長期支持機制。”楊衛常委表示。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