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麗70年·奮斗新時代——記者再走長征路)為了遠征,那一場30年的情感堅守
新華社福州6月18日電 題:為了遠征,那一場30年的情感堅守
新華社記者吳劍鋒、李鬆、梅常偉
青山巍巍,鬆柏蒼蒼。位於福建長汀的中復村,距離鬆毛嶺不遠的地方,一方墳塚映襯萋萋芳草。
墓碑的主人叫鐘奮然,墳塚裡埋的不是尸骨,而是幾十件衣裳和鞋子。
1934年,長征前夕,鬆毛嶺保衛戰在此打響,《長汀縣志》記載:“是役雙方死亡枕藉,尸遍山野,戰事之劇,空前未有。”那一年,數萬閩西子弟兵奔赴紅軍橋,或投身前線,或踏上長征,成為這支紅色力量中的一員。
彼時,鐘奮然剛剛度過新婚在家的兩個晚上,便加入紅軍走上長征。“郎當紅軍莫念家,專心革命走天涯﹔十年八載不算久,打倒反動再回來……”長汀一帶流行的山歌沒能唱出鐘奮然的命運,自此之后的近30年裡,妻子賴二妹開始了漫長的等待。
今年84歲的鐘開衍在父親離開一年后出生。他回憶,父親走后,一家人陷入了苦難的生活。1935年,國民黨佔領長汀城后,不僅挖去奶奶的眼睛,還讓母親服勞役參加機場建設,在此期間,挑扁擔的母親曾被一槍托砸成跛腳,以至很長一段時間裡,她隻能靠板凳行走。
“紅軍在的時候分田地,紅軍走后,家裡又沒了土地,母親隻能靠砍柴維生。”鐘開衍說,我小時候,母親會挑著柴走街串巷賣給大戶人家,換來一點微薄的收入供養孩子和婆婆,“有吃的就吃,沒吃的就餓肚子”。
對於鐘開衍來說,這個素未謀面的父親,是一家人艱苦歲月裡的信念支柱。“我們從沒想過他會犧牲,覺得他一定會回來。”鐘開衍說,為此,盡管家徒四壁,依照客家傳統,母親每年仍會為丈夫縫制衣服和鞋子。這一習慣堅持了近30年,直到1963年,一紙烈士証書傳到家中。
半個多世紀過去,鐘開衍對那天的情形仍記憶猶新。“聽到消息的那一刻,母親又哭又笑。”他說,哭的是這麼多年一個人含辛茹苦將孩子養大,卻看不到他回來那一刻﹔笑的是父親為黨光榮犧牲,終於有了音訊。
而后,賴二妹在離家門口50米遠的地方為丈夫修建了一座墳塚,將30年來一針一線縫制的衣服鞋子埋在其中。從此,與丈夫墳對門,門對墳,生死相依永不分離。
這個故事如今走出了大山,以此為原型,福建省歌舞劇院創排了民族歌劇《鬆毛嶺之戀》,將閩西蘇區的兒女情長帶往全國各地。
這是紅土地上的兒女情,也是舍家為國的軍民情。現在,鐘開衍和兩個孩子的房子都坐落在衣冠塚附近,平日坐在窗前,仍能望見這個不太起眼的墳塚。
鐘開衍的大兒子鐘萌芳說,記憶裡奶奶說了很多過去的苦日子,但他記得最深的是奶奶的囑托:“要跟著黨走,現在的日子是爺爺他們的犧牲換來的,以后一定要好好報效祖國。”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