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跨越千裡的特殊頒獎儀式,隻為這位深藏功名的95歲老兵

2019年06月17日18:20  來源:央視網
 
原標題:一次跨越千裡的特殊頒獎儀式,隻為這位深藏功名的95歲老兵

  央視網消息:有什麼秘密,要對家人隱瞞60多年?有什麼堅持,讓這個普通離休干部,依舊住在30多年前的老宿舍?

  一顆感恩心,深藏功與名。60多年的風風雨雨,從人民功臣到人民公仆,他從不願躺在功勞簿上,時光,讓人老去,但在歲月面前,老兵從未彎腰。

  湖北省恩施州來鳳縣,最近幾個月,這個地處於湖北、湖南、重慶三地交界的小山城,因為一位老人出了名。他的名字,成為網絡熱搜。

  2018年12月,來鳳縣退役軍人事務局對全縣進行信息採集,在來鳳縣巡察辦工作的張健全,記得父親曾有當兵的歷史,於是在家裡的舊皮箱中尋找父親的過往材料。

  這個舊箱子,顏色幾乎變了,皮扣已經斷掉了,是用根線勉強縫起來的,裡頭翻出來一張報告書、一個立功証書、三枚獎章。

  

  如果時光可以被濃縮收納,他人生中最壯烈也最自豪的生命段落,都封存在那隻舊皮箱裡。如同時光寶盒打開,硝煙、戰火、轟鳴……

  鐵與血的氣息從中升騰,彌漫老兵簡陋的家。當時的張健全還不清楚,這些從陳年舊皮箱裡拿出來的材料意味著什麼,他只是按照要求交給了退役軍人事務局。當紅色包裹打開,露出勛章,上面寫的是“人民功臣”。

  工作人員一下子愣住了,只是一次普通的採集,他根本沒想到發現這麼一個大英雄。得知這樣一位戰斗英雄就在身邊,整座山城轟動了。然而,更令人們感到意外的是,張健全和家人也是此時才得知,95歲的父親張富清曾經是一名戰斗英雄,這個秘密,張富清竟然對家人隱瞞了60多年。

  在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時代楷模發布廳》,說到這,張建國還記得剛知道真相時的驚訝。原來,在貧困山區干了大半輩子的父親,還有不為人知的一面。

  在戰爭年代打先鋒、當突擊隊員,難道他就真的不怕死嗎?在和平年代哪艱苦他就往哪裡去,難道他就真的不怕苦嗎?張建國一度不理解父親。雖然張富清從不提起任何自己戰斗的往事,但這張彭德懷簽發的《報功書》上,記錄了359旅718團2營6連張富清,榮立的特等功,那是屬於他的光輝歲月。

  當時他所在的718團,4000余人中隻有39人獲特等功。塵封60多年的歷史終於被揭開,這些凝聚著鮮血和勇氣的赫赫戰功,第一次曝光在世人眼前。街坊鄰居眼裡的張富清,是慈眉善目的、臉上常挂著微笑,整個來鳳縣,幾乎無人知道他的戰功。縣巡察辦主任邱克權翻閱了來鳳縣志,沒有找到相關記載。

  聞訊而來的記者,再三核實張富清的經歷是否屬實,調查后,記者意識到了英雄的分量,這三枚軍功章記錄了他的九死一生。他多次充當突擊隊員,作前鋒,打頭陣。

  有一次永豐戰役中,戰斗異常殘酷。因為傷亡,僅一天,第718團1營換了三個營長,6連則一夜換了8個連長。作為突擊小組,張富清和兩個戰友一起,在深夜裡開始行動,他第一個帶頭跳下4米多高的城牆,突擊隊,就是敢死隊,基本上是要犧牲的。

  在雙方密集火力交鋒中,他逼近敵人碉堡,把八顆手榴彈埋到地下,上邊放上炸藥包,手榴彈彈環一拉,把碉堡炸毀了。戰斗持續到天亮,張富清炸毀了兩座碉堡、繳獲兩挺機槍。這時他已滿臉流血,一摸頭,發現一塊頭皮被炸得很高。永豐城收復,他死裡逃生,但突擊組的另兩名戰友卻已犧牲。採訪時,素來嚴肅的張富清止不住流淚,每一次流淚,都是他提起犧牲的戰友。

  至今,戰爭的傷痕還留在他身上,被燃燒彈燒焦皮膚,被子彈劃開頭皮,被沖擊波震落大牙——沒有經歷過戰爭的人難以想象。他一年四季都戴著帽子,不是因為怕冷,而是因為頭部創傷,變天就痛。1955年,張富清退伍轉業,與那段崢嶸歲月最后一次合影。

  被西北野戰軍記“特等功”、軍一等功一次、師一等功一次、團一等功一次、兩次獲得“戰斗英雄”榮譽稱號,這些功勛被他封存起來,無論順境逆境,他淡然處之,將英雄過往就此湮沒在歲月裡。作為戰斗英雄和中央軍委培養高級干部學校的學員,他本可以有多種轉業選擇,留在大城市工作,因為一句“祖國需要你”,張富清主動選擇來到來鳳,這是湖北省最偏遠的縣。

  從人民功臣到人民公仆,他放下槍和功勛,默默地在最基層勞作。以突擊隊員的精神,他輾轉在糧食局、三胡區、卯洞公社、外貿局、建設銀行工作。

  昔日戰場的崢嶸歲月雖已遠去,但軍旗下許過的錚錚誓言已被他鐫刻在心。1975年,51歲的張富清調任來鳳縣卯洞公社任副主任,他一頭扎進更偏遠的高洞管理區,這裡不通電、不通水、不通路,山連著山,村民的物資上不去,山貨下不來,不僅吃飯成問題,連日常出行都充滿危險。要致富,先修路。

  他四處奔走、申請報批、借錢籌款、規劃勘測。白天拿著鋤頭一起修路,晚上就住社員家的柴房,鋪點干草席地而睡。這條長約5公裡的路,有至少3公裡在懸崖上,隻能炸開打通。誰都沒有修路的經驗,炸藥用不好還可能出人命,當時年過半百的張富清,又是第一個站了出來。

  張富清攻城拔寨打先鋒,那個戰場上的他仿佛又回來了,肩挑手扛,硬是在那絕壁上修出一條路。路通了,鄉親們的物資到了,日子一天天好起來。

  其實,張富清家庭當時“不成樣子”,在那個年代,向組織打個欠條,緩解一下家庭困難,是非常普遍的事情。時任鎮長向致春去查賬,從干部到百姓,誰都有借款的欠條,可張富清沒有一張欠條。在申請福利的名單裡,也從沒見過張富清的名字。

  1960年代,張富清任三胡區副區長,一個人幾十元的工資要養活一家六口人。時逢三年自然災害,國家開展精簡退職工作,分管這項工作的張富清,首先動員的竟然是妻子。

  孫玉蘭在供銷社上班,在吃不飽肚子的年代,那可是個好單位。

  於是,孫玉蘭下崗,當保姆、喂豬、撿柴火、做衣服……為了貼補家用,這個副區長的妻子隻能打零工。張富清的一生正如他的名字:富足於精神、清廉於物質。當了30年的公務員,張富清對待自己和家人十分嚴苛。

  四個子女沒一個在父親任職單位工作過,他一家還住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建成的建行宿舍,舊白牆已呈現斑駁的青色。5層樓裡唯一的舊木窗就是他的家。

  很難想象,一位離休干部的家是這樣的:用了30多年的竹椅、木桌,陪了他60多年的滿是補丁的搪瓷缸……他把生活需求壓縮到極限,這個家極為朴素,但被他收拾得整潔如軍營,衣物用打背包的方法整齊捆著,好像隨時出發行軍。

  88歲時,張富清的左腿被截肢了,醫生曾估計,他的余生就在床上或輪椅上度過了。可安上義肢之后,他竟然能在如此高齡,奇跡般地站起來。靠著在戰場上淬煉出的意志,如今,張富清已經可以自由走動,有時還會親自買菜下廚、給老伴炒幾個菜。

  英雄無言、深藏功名,60多年的風風雨雨,他把軍人的血性與忠誠,書寫在了家國的歷史長河中,始終堅守那顆從未改變的初心,在部隊,他保家衛國﹔到地方,他為民造福。

  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尸還。那些為了新中國而壯烈犧牲的英魂,我們不會忘,身經百戰、卻隱藏功名的活著的英雄們,我們更不會忘。

  在隆重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之際,中共中央宣傳部決定,授予張富清同志“時代楷模”稱號。中宣部副部長梁言順專程從北京趕到來鳳,在張富清療養的醫院為老人完成了頒獎。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近日對張富清同志先進事跡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老英雄張富清60多年深藏功名,一輩子堅守初心、不改本色,事跡感人。在部隊,他保家衛國﹔到地方,他為民造福。他用自己的朴實純粹、淡泊名利書寫了精彩人生,是廣大部隊官兵和退役軍人學習的榜樣。要積極弘揚奉獻精神,凝聚起萬眾一心奮斗新時代的強大力量。 

  也許,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做戰斗英雄,但每個人都能成為實現人生價值的英雄,成為奮進新時代的英雄。

(責編:李楓、袁勃)

推薦閱讀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服務業實現快速發展|我國教師隊伍建設成就斐然 | 我國控輟保學成效顯著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

開放發展,合作共贏創新局 | 綠色發展,美麗中國邁大步 | 協調發展,補齊短板潛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