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種地到“種”高科技產業——“改革村”的新思維

蔡國兆、孫飛

2019年06月01日16:00  來源:新華網
 

  新華社深圳6月1日電 題:從種地到“種”高科技產業——“改革村”的新思維

  新華社記者蔡國兆、孫飛

  “你一個農民,還想搞創投?”深圳南嶺村社區黨委書記張育彪被村民質疑了。

  事情的起因在於,他想帶著村子做創投。

  南嶺村是廣東有名的“改革村”。改革開放初期,這裡是一個人均年收入不到100元、集體資產隻有7000元的村子。

  1982年冬,村子拿到了43萬元國家征地補償款。南嶺村面臨第一次抉擇——大家分了還是搞企業?

  南嶺村老村支書張偉基和村民認真討論后認為,農村擺脫貧困,歸根到底要依靠集體。統一思想后,大家把錢集中起來建廠房,引進港資興辦了村中第一家來料加工廠。此后,“三來一補”成為南嶺村的發展支柱,集體經濟迅速增長。

  2015年,已經致富的南嶺村再度面臨抉擇。這年,南嶺村社區集體經濟收入同比增長僅為4%,在此之前則一直保持著兩位數以上的增長。

  “為落后產能當‘房東’,還能富多久?”張育彪問村民。

  一個村子用什麼實現夢想?土地、房子?南嶺村給出了不一樣的答案——不靠看天吃飯的種田種地,也不靠“種”房子收租金,而是靠投資高科技公司,“種”高科技項目,走高質量發展的新路。

  南嶺村開始搞收購,探索成立自己的投資平台。2017年,村裡投入3億元設立了深圳市首個社區股份公司創投基金,招聘專業投資團隊。

  緊接下來的一個決定讓村民中的爭議更大了。南嶺村的一些舊廠房租約到期,村裡不少人覺得,應該繼續租給企業,這樣管理輕鬆,數千萬元的收入也有保障。

  “寧願不賺錢甚至虧錢,也要把路子轉過來。”張育彪說。

  舊廠房進行改建,成了“1983創意小鎮”。

  1983年是南嶺村委會正式成立的年份,創意小鎮得名於此。

  “特區精神就是敢闖敢試。”張育彪說,這個名字代表著新一代年輕人對南嶺村傳統的繼承。

  深圳康體生命科技公司是小鎮第一批“鎮民”。剛入駐時,公司負責人杜孩很擔憂,“畢竟城中村都靠租房子”。

  與南嶺村班子接觸后,杜孩打消了顧慮,“改革村”包容性很強,對孵化的科技企業支持力度很大。

  現在的“1983創意小鎮”,一批頂尖專家、創新企業成為“新住民”。研發新型抗體、孵化產業互聯網生態、設立留學生創業孵化基地……高科技公司的“種子”不斷發芽生長。

  從有色領域工業原材料電商平台“51有色”,到人工智能創業企業深知未來,再到高端裝備制造企業勁鑫科技……“我們仔仔細細做盡職調查,經常看數百個項目才投一個。”在投資行業有近10年從業經驗的南嶺基金公司投資總監蔡智說,南嶺基金突出“一藥一芯智能制造”特色,重點關注5G通信、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新興產業。

  從種地到“種”房子,再到“種”高科技項目,如今的“改革村”,已擁有兩個專業投資機構、一個生物醫藥加速器、數個科創產業園區,投資孵化生物科技、人工智能、水下機器人、工業機器人、物聯網等近10家初創企業。

  “通過科技創新,我想帶著村民敲鐘上市。”張育彪說。

  2018年,南嶺村集體經濟固定資產約35億元,村民年人均收入約15萬元。

(責編:曹昆)

推薦閱讀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服務業實現快速發展|我國教師隊伍建設成就斐然 | 我國控輟保學成效顯著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

開放發展,合作共贏創新局 | 綠色發展,美麗中國邁大步 | 協調發展,補齊短板潛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