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的“亞洲邀約”:多彩文明盛會回應“時代之問”

——寫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之際

申亞欣 宋子節

2019年05月14日19:59  來源:人民網
 

2014年3月2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發表重要演講。 新華社記者 姚大偉 攝

穿越數千年的歷史,亞洲不同文明的火炬交相輝映。

當今世界不同文明之間,是沖突還是對話、封閉還是交流,這已經成為關乎人類前途命運的重大課題,也是人類文明何去何從的“時代之問”。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2014年3月27日,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發表演講時,給出中國答案。

亞洲文明對話大會即將開幕,中國將願景落地為實踐,為亞洲不同文明交流互通提供展示的舞台,開啟跨越千年的相遇與邀約。

和而不同 倡議“各美其美”亞洲文明共相聚

2014年3月,花都巴黎春意盎然。站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的講台上,習近平向世界闡釋中國人對不同文明“和而不同”的精神理念。

“若以水濟水,誰能食之?若琴瑟之專壹,誰能聽之?”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

數千年跨文明交流成果沉澱為中華民族開放包容的文明觀念與外交智慧,習近平鏗鏘有力的話語,傳遞出文明古國的氣度與胸懷。

古老的亞洲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亞洲大陸上不同文明之間的對話和交流從未中斷。歷史上,聯合國也一直重視不同文明的交流,曾將2001年定為“文明對話年”。

習近平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講話,獲得各界高度評價。教科文組織總干事博科娃指出,中國領導人的遠見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使命不謀而合,全世界所有的國家都應該通過教育、文化、科學、交流和信息等“軟實力”攜手共進,推動人類的文明進步與世界的和平發展。

兩個月后,習近平在亞洲相互協作與信任措施會議第四次峰會上首次提出召開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的倡議。

“中方倡議通過召開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等方式,推動不同文明、不同宗教交流互鑒、取長補短、共同進步。”

又是一年春天。海闊帆舞的瓊海之濱,習近平在博鰲亞洲論壇2015年年會上的主旨演講中,再一次向擁有璀璨文明的亞洲各國各地區發出盛情邀請——

“邁向命運共同體,必須堅持不同文明兼容並蓄、交流互鑒。”“中方倡議召開亞洲文明對話大會,加強青少年、民間團體、地方、媒體等各界交流,打造智庫交流合作網絡,讓亞洲人民享受更富內涵的精神生活,讓地區發展合作更加活力四射。”

習近平關於召開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的倡議,極富遠見地為激活亞洲古老多彩文明活力指出了一個努力方向,留給世界各國許多期待。

互學互鑒 共商“美人之美”對話交流新機制

如何對待不同文明,習近平很早就開始思考。

1987年,中國陝西法門寺地宮中出土了20件美輪美奐的琉璃器,這是唐代傳入中國的東羅馬和伊斯蘭的琉璃器。

習近平談起,自己在欣賞這些域外文物時,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就是對待不同文明,不能隻滿足於欣賞它們產生的精美物件,更應該去領略其中包含的人文精神﹔不能隻滿足於領略它們對以往人們生活的藝術表現,更應該讓其中蘊藏的精神鮮活起來。

如何増強文明交流,習近平身體力行給出作答。

2018年4月,印度總理莫迪來華進行非正式會晤,習近平和他一同參觀湖北博物館精品文物展,欣賞承載著悠久中華文明歷史的展品,並就加強中印兩個文明古國交流互鑒、推動不同文明和諧共處和對話交換意見。

“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

正如習近平在第七十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時的講話中所談到的,“人類歷史就是一幅不同文明相互交流、互鑒、融合的宏偉畫卷。”

提出亞洲文明大會倡議以來,習近平在諸多場合倡導文明間的交流互鑒,探索創新機制建設,這也成為中國推進全球治理改革、解答時代命題的重要內涵。

5年來,政策對接機制更加穩健。在亞太經合組織第二十五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第一階段會議上,習近平提出,要強化命運共同體意識,加強政策協調對接,形成合力。

“要秉持和而不同理念,促進優勢互補、合作互惠、發展互鑒。要兼顧自身利益和他方利益,減少政策負面外溢效應。”

5年來,民間交流機制更加多元。在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上,習近平指出,要積極架設不同文明互學互鑒的橋梁。他宣布,將持續實施“絲綢之路”中國政府獎學金項目,舉辦“一帶一路”青年創意與遺產論壇、青年學生“漢語橋”夏令營等活動。

“設立共建‘一帶一路’國際智庫合作委員會、新聞合作聯盟等機制,匯聚各方智慧和力量。”

以文明交流謀和平,以文明對話促發展。在文明互鑒的新機制下,亞洲文明多樣性優勢獲得充分發揮,轉化成為促進地區安全合作源源不斷的動力源泉。

多元共生 擘畫“美美與共”文明互鑒新畫卷

中國國家博物館,一場名為“大美亞細亞——亞洲文明展”正在展出。

中國“曾侯乙”銅尊盤、沙特石雕人像、印度豐收陶……來自49個國家的400多件珍貴文物匯聚一堂,共赴亞洲文明展這一穿越時空的文明之約。

亞洲文明對話大會將於5月15日在北京隆重開幕,習近平將出席大會開幕式、發表主旨演講,並出席有關活動。

此次以“亞洲文明交流互鑒與命運共同體”為主題的大會,包括開幕式、平行分論壇、亞洲文化嘉年華、亞洲文明周活動四大板塊,涉及相關活動110多項,充分展示亞洲文明的多彩魅力和中華文明的深厚底蘊。

一次次真誠的對話與邀請,成為世界人民了解華夏古國文明觀的有力支點。

和羹之美,在於合異。在去年的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上,習近平強調:“我們共同居住在同一個星球上,這個星球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2500多個民族、70多億人口,搞清一色是不可能的。”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指出:“幾千年前,中華民族的先民們就秉持‘周雖舊邦,其命維新’的精神,開啟了締造中華文明的偉大實踐。”

知行兼舉,不騖虛聲。習近平多次指出應促進亞洲不同文明交流互鑒、取長補短、共同進步,並倡議召開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體現了中國對促進亞洲文明發展的深邃思考和責任擔當。

新加坡總統哈莉瑪在接受《人民日報》記者專訪時表示,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適時地提供交流經驗和看法的機會,大家共同探討如何創造和而不同的社會。文明互鑒推動和諧、和平與繁榮。

亞洲文明對話大會召開前夕,《求是》雜志發表習近平重要文章。

他提及,在教科文組織總部大樓前的石碑上,用多種語言鐫刻著這樣一句話:“戰爭起源於人之思想,故務需於人之思想中筑起保衛和平之屏障。”

以文明之交流,締造亞洲命運共同體,凝聚起亞洲大家庭同呼吸共命運的精神價值,共襄命運共同體謀和平促發展的繁榮盛舉。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5月的北京,亞洲文明交流互鑒的願景落地生根,在豐富的文明滋養中向陽而生,擘畫新時空美美與共壯麗畫卷。 

(責編:鄧志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