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整版關注農業現代化

2019年05月13日05:1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必須高度重視農業現代化,推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當前,我國農業現代化面臨怎樣的形勢和挑戰,應當如何應對?如何認識農業現代化與鄉村振興的關系?如何更好走出一條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本期觀察版刊登的幾篇文章,圍繞這些問題進行探討。

——編 者

推進農業現代化面臨新形勢新任務(人民觀察)

張曉山

■我國農業現代化取得巨大成就,但也面臨一些新挑戰,需要進一步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現代農業發展。

■建設現代農業的過程,就是改造傳統農業、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的過程。

■走出一條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需要通過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來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和全要素生產率,通過農民的組織化來降低農戶的市場風險和交易成本。

2018年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牢固樹立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政策導向,切實穩住“三農”這個基本盤。進入新時代,我國農業現代化取得巨大成就,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正在形成,但也面臨一些新問題新挑戰,需要進一步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現代農業發展,努力走出一條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

我國農業現代化邁上新台階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農業現代化取得巨大成就,邁上了新台階。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深化。自2004年起,我國糧食產量實現12連增。近幾年主動調整農業種植結構,糧食產量略有下降,但仍連續6年穩定在6億噸以上水平。主要農產品供給充足,保証了國家糧食安全和農產品有效供給,為國民經濟平穩健康發展提供了堅實基礎。在守住糧食生產能力不降低、農民增收勢頭不逆轉、農村穩定不出問題“三條底線”的前提下,市場導向的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逐步建立,農產品價格正在恢復其作為市場信號、調節市場供求的基本屬性。相關政府部門通過價格信號來引導農民調整農業種植結構,主要農產品局部、階段性過剩問題正在得到解決。

農業逐步走上高質量發展道路。到2017年底,我國農藥使用量已連續3年負增長,化肥使用量已實現零增長,提前3年實現到2020年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的目標。加強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畜禽糞污資源化處理、地膜清潔生產技術推廣、地下水超採綜合治理以及重金屬污染耕地綜合治理,農業資源生態保護和面源污染防治取得重大進展。2018年,我國新建高標准農田8200萬畝,發展高效節水灌溉面積超過2000萬畝﹔耕地輪作休耕試點超過3000萬畝﹔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8.3%。農業正在從重視數量向重視質量發展,發展現代農業的物質技術基礎不斷夯實。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日益壯大。我國當下的農業經營體系呈現出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混合型、多樣化的農業經營組織形式與多元化農業經營主體並存的格局。在上億從事傳統農業經營的小規模農戶之外,開展多種適度規模經營的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不斷涌現,尤其是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已成為引領適度規模經營、帶領農民進入市場的有生力量。農機跨區作業、代耕代種、土地托管、訂單作業、“互聯網+農機作業”等新型服務模式不斷涌現,有力保障了我國商品糧安全和商品農產品有效供給。

“現代農業+互聯網”等新業態快速發展。市場化、商品化導向的現代農業越來越多地與互聯網發生關系,互聯網成為促進農產品供給與需求有效對接的新型服務平台,有力推動了農產品交易手段和交易方式創新、產銷銜接,促進農業生產由生產導向轉為消費導向,提高了農業生產經營的科技化、組織化和精細化水平,推進了農業生產、流通、銷售方式變革和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在現代農業與互聯網聯系日益緊密的過程中,以農村電商、物流快遞等農村生產性服務業為代表的新產業新業態快速發展,豐富和完善著鄉村產業體系,為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促進鄉村經濟多元化注入強勁新動能。

農業現代化面臨新挑戰

當前,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農業現代化面臨一些新挑戰。

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改革正經歷陣痛期。在市場導向的農產品價格機制形成過程中,玉米價補分離,稻谷和小麥最低收購價調低,不同程度地影響著谷物種植者的收入。市場導向的農產品價格機制形成前,從事谷物專業化生產的農戶要承受改革陣痛,糧食生產經營者增收會遇到一些困難。

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任重而道遠。我國農業基礎設施薄弱、歷史欠賬較多,靠天吃飯局面尚未根本改變。例如,中低產農田仍佔耕地總面積的2/3。農業環境問題突出,生態系統退化明顯。用水方式仍比較粗放,水資源供需矛盾已成為制約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主要瓶頸。我國一部分主要農產品尚達不到既優質又高產的目標,一些品種還不能滿足國內需求。

擴大農業經營規模、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受到制約。截止到2016年底,我國沒有流轉土地經營權的農戶約1.6億戶,約佔全部農戶的70%。他們多是返鄉的第一代和部分第二代農民工,在外出打工最佳勞動年齡過后難以為城市所接納,隻得返鄉務農。他們是從事農業生產的傳統經營主體,很難再離開農業和農村。這種情況對擴大農業經營規模、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形成了制約。

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問題亟須解決。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涉及生產端和消費端。在生產端,分散經營的小農戶面對大市場如何打通銷售渠道、實現由產品到商品的轉化,經濟實力弱小的小農戶如何規避市場風險和自然風險等,都是關系成千上萬小農戶生計與收入的重大問題。在消費端,隨著消費者和廠家對農產品的質量與安全越來越重視,在面對小農戶時如何監督農產品種植流程和實現產品回溯、保証農產品供給安全,是現代農業發展必須解決的問題。

發展現代農業的新舉措

建設現代農業的過程,就是改造傳統農業、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的過程。應加快建立健全新型農業支持保護政策體系,不斷提高農業的市場競爭力。

繼續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程中,農民根據價格信號轉產、調整生產結構需要一個過程,成熟產業模式的形成、完整的上下游產業支撐乃至產前產中產后整個供應鏈的培育也需要一個過程,切不可運動式、自上而下地迫使農民調結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要素總是向生產率高、回報率高的部門和地區流動。由於農業具有弱質性,應從干部配備、要素配置、資金投入和公共服務等方面優先保障農業農村發展。相關政府部門應加快建立新型經營主體的支持政策體系和信用評價體系,落實財政、稅收、土地、信貸、保險等支持政策,保障種糧農民利益不受損或少受損,讓他們盡快度過改革陣痛期。此外,還要站在應對全球新形勢新挑戰的高度來統籌考慮糧食安全戰略,把糧食安全基點放在藏糧於地、藏糧於技上,著力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糧食生產潛能,確保急用時糧食能夠產得出、供得上。

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全面實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強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復,進一步提升肥料、農藥利用率,減少資源浪費,研發和生產高效、環保、安全的新型肥料和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實現減肥減藥目標。大規模推進高標准農田建設,確保到2020年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面積不低於15.46億畝,2022年建成10億畝高標准農田。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推廣優質高效和綠色生產技術,做到穩產能、保口糧。

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是推進農業現代化的有效途徑。堅持家庭經營在農業中的基礎性地位,實現產前、產中、產后生產性社會化服務的規模效應,降低經營主體獲取社會化服務的成本。通過增加物質和技術投入,降低勞動投入比重,生產高附加值農產品,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和全要素生產率,增加務農生產經營者收入。這屬於與集約化經營相結合的內涵式規模經營,同在大田作物種植中通過土地經營權流轉、農地向種田能手集中等方式擴大土地經營規模相輔相成。

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農業先進生產力的代表,是保障我國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的主力軍。要充分發揮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和農業龍頭企業在現代農業發展中的帶動作用。農業龍頭企業+家庭農場、農業龍頭企業+以專業農戶為主體的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戶,已成為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和有效供給、增加初級產品生產經營者收入的可行途徑,成為農業產業組織體系的重要組織形態。各類社會化服務組織和社區范圍內的農民合作社,不僅要服務於專業大農戶和家庭農場,而且要將小規模種植養殖戶等納入到現代農業組織體系之中,為其提供完善的社會化服務,降低其市場風險,減少其生產成本和交易成本。

農業市場化、商品化和專業化程度的提高以及相應市場制度環境的改進與完善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人多地少、大國小農的基本國情,決定了我國農業現代化的實現隻能通過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來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和全要素生產率,通過服務的社會化來放大農業經營規模效應,通過生產的專業化來增強農業生產集約度,通過經營的產業化來延長農業產業鏈,通過農民的組織化來降低農戶的市場風險和交易成本,進而走出一條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


探索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大家手筆)

張紅宇

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是我國提升農業競爭力、實現由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轉變的必然要求,也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基礎。從總體上看,我國地域廣大,不同區域自然資源稟賦、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差異較大,農業發展具有突出的多元化特征。這決定了我們不能生搬硬套其他國家農業發展模式,而應積極探索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

與美國的平原農業、以色列的旱作農業、荷蘭的設施農業等農業發展模式相比,我國農業的最大特征就是多元化。例如,東北地區人少地多,適合發展大規模糧食生產﹔西北地區水資源相對缺乏,適合發展旱作農業﹔東部、中部地區農業資源多樣,勞動力、技術等資源具有優勢,適合發展多樣化農業和都市農業﹔西南地區地少水豐,丘陵、山區並存,適合發展特色農業。資源稟賦的多元決定了產業發展類型的多元。應立足於不同資源稟賦和生產條件,發揮區域比較優勢,因地制宜確定農業產業發展方向。

從傳統農業角度看,我國農林牧漁產業門類齊全,可以提供全球最多的農業產業類型和農產品種類,滿足城鄉居民多樣化農產品需求。從新產業新業態角度看,觀光農業、體驗農業、功能農業等新興業態蓬勃發展,豐富了我國農業產業的類型類別。產業形態的多元蘊藏著我國農業深厚的潛在競爭力,而新產業新業態可以拓展產業發展邊界、厚植產業發展基礎。應著眼於提升農業競爭力這一重要目標,大力培育發展多元化產業,促進農民就業增收。

我國區域發展不平衡、農業資源稟賦差異大,因而經營主體也具有多元化特征。經營主體多元是我國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演進的必然現象。一方面,大國小農是農業經營的基本國情﹔另一方面,新型經營主體正在蓬勃發展。目前,不僅有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產業化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而且有黑龍江農墾等國有經營主體,還有廣泛存在於大城市郊區、東部地區的集體經營主體。這些經營主體所有制構成多元、組織形式多元、利益聯系機制多元,在現代農業不同環節、不同層面共同構建起多元化農業經營體系。不僅如此,主體多元還意味著在農業分工分業、專業化、規模化經營方面有充分的資源配置潛力,各類專業人才有巨大的成長空間。應根據各地實際和不同農產品生產特點,發揮各類經營主體差異化的功能定位和作用,激活農業發展的各種資源要素。

近年來,我國資源密集型農產品對外依存度不斷攀升,需要就鞏固和提升國內供給能力、拓展多元化進口渠道、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進行長遠謀劃和統籌考慮。我國在勞動密集型、技術密集型、資本密集型農產品生產等方面具有比較優勢,應統籌利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加快構建多元化農業國際貿易格局,既主動擴大緊缺農產品進口,又推動農業資源、技術、產品和服務走出去,不斷增強我國農業競爭力。

推動新時代農業發展,還應通過多元化政策組合,靶向定位、精准施策,持續促進農業競爭力提升。在補貼政策上,堅持綠色發展導向,由支持產業發展向生態補償拓展,由直接生產補貼逐步轉向生態環境補貼。在金融政策上,鼓勵產品創新,滿足多元化主體的金融需求。在保險政策上,推進擴面、增品、提標,創設更多險種,覆蓋更多農業產業、主體和品種,從保成本向保收益、保不完全成本到保完全成本轉變,更好發揮保險保障功能。鼓勵各地創新農業政策工具,提升政策組合效應,強化對產業發展方向的政策引導。

(作者為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副院長)


讓農業有奔頭、鄉村有活力

為鄉村振興提供內在動力(適勢求是)

陳文勝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了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總方針。農業現代化是鄉村現代化的重要基礎和動力。從發達國家農業現代化的經驗來看,農業現代化的每一次飛躍都會引起鄉村發展的現代化變革。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為鄉村振興提供科技動力、人才動力、產業動力。

提供科技動力。農業的出路在現代化,農業現代化的關鍵在科技進步。現代科技是農業現代化和鄉村振興的重要驅動力。歷史上,正是由於農業技術形態的不斷進步,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不斷演進。在推進農業現代化過程中,農業科技創新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率和資源利用率,加快鄉村發展的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比如,用現代科技提供的物質條件裝備農業、改造農業,能夠加快勞動力文化素質提高與管理創新的速度,從而為鄉村振興提供關鍵變量。當前,科技的不斷創新特別是互聯網的廣泛應用,為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在鄉村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空間,有力促進了鄉村多元發展並加快新動能成長,重構鄉村產業鏈和價值鏈,優化鄉村產業結構,帶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和專業化分工,也讓傳統產業煥發出生機與活力,成為鄉村振興的直接推動力。

提供人才動力。農業現代化道路是致力於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可持續發展道路,確保農產品有效供給、生態安全和農民收入增長是其基本目標。農業現代化將不斷激發人才創新創造創業活力,既是鄉村人才實現自我價值的重要途徑,也是農村現代化的前提與保障。還應看到,人力資本是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動力源泉。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業現代化推動城鄉人才資源雙向流動,農業比較效益的高低決定著鄉村人才的去留。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隨著農業現代化的不斷推進,農業的功能不斷拓展、價值不斷凸顯,農業增值能力和比較效益不斷提升。這必將吸引越來越多的人才來到鄉村、投身農業,從而打破長期以來人才由鄉村向城市單向流動的局面,形成返鄉創業、資本下鄉的新局面,為鄉村振興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從這個意義上講,以農業現代化為目標的鄉村產業振興與人才振興有著緊密的互動關系,互相作用、相得益彰。

提供產業動力。農業是鄉村的基礎產業、核心產業。隻有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鄉村才會有活力,農民才會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沒有農業現代化就不可能實現產業興旺,推進農業現代化是實現鄉村產業振興的必由之路。農業現代化通過順應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以合理的產業結構、先進的生產方式、現代的科學技術為支撐,優化農業供給結構和資源配置,培育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推動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健全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從而推動供給結構和需求結構優化升級,帶動鄉村產業市場競爭力全面提升,為鄉村產業興旺提供強大基礎動力。

(作者為湖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央農辦鄉村振興專家委員)

高分六號:真正意義上的“中國農業一號衛星”

 

(責編:曹昆)

推薦閱讀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服務業實現快速發展|我國教師隊伍建設成就斐然 | 我國控輟保學成效顯著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

開放發展,合作共贏創新局 | 綠色發展,美麗中國邁大步 | 協調發展,補齊短板潛力大